为什么车企都要去造机器人?

特斯拉要自己做机器人,现代汽车收购了全球最好的商用机器人公司,苹果、百度、华为、小米、大疆这些和汽车扯上关系的科技巨头们也都在搞机器人。造车和造机器人究竟有什么关系?两条不同的赛道,未来会走到一起吗?本期节目给你答案。


未来的整车厂,如果还是只懂制造,势必会变成一家汽车代工厂。而能主导汽车产业发展的企业,一定是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以出行服务为落脚点、以用户思维为导向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就一定会能造机器人。

为什么?因为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与机器人是一致的,都要去做高度集成化的中央电子电气架构,都要大力投入软件算法,都要将制造与服务捆绑构建生态。本质上,一台能够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就是一个汽车形状的机器人。

而在这条赛道上,科技巨头无疑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们没有制造的包袱,它们对于软硬件一体化的重视与投入都胜过传统车企,它们希望传统车企的制造能力可以变成人工智能落地的载体,进而主导汽车产业的新格局。

传统车企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现代汽车收购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就是例证。波士顿动力研究了快30年的机器人,它的产品能让每一个看到的人惊呼,可偏偏就是这么多年没有找到实质性商业化的应用场景。现代汽车的制造能力与规模效益,也许能让波士顿动力的核心技术融入未来的出行设想中。

当然,在这场汽车巨头与科技巨头的争夺战中,围绕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竞争已经是焦点中的焦点。现阶段人工智能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软件算法的人才,因为这只能解决实验室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大规模发挥作用,汽车行业需要的是大量懂软件算法、硬件工程、新业务模式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才。而这样的人才,毫无疑问是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特斯拉宁愿被舆论嘲笑,也要让穿着氨纶外衣的真人去扮演一个尬舞的机器人。在这个时间点发布一个比期货还期货的期货,不就是为了向行业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为招揽更多的人才摇旗呐喊么。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