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不害怕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广州那边开始试行医疗保险。
具体什么个政策我都忘记了,当时我还在犹豫自己是否要缴纳保险。
我犹豫不是因为舍不得钱,而是想着,假如我离开广州了,这份保险退起来是不是很麻烦。当时,我是决意要离开广州的。
帮我做出决定的是一位工会大姐,她对我说,像我这么年轻,就要想得开,假如得了大病,那就是天命如此,大病靠这点保险也解决不了问题。再者说,年轻人身体棒棒的,跟疾病都一点关系没有。
我觉得大姐分析的非常正确,于是,我就没买医疗保险。
事实是,几年以后,我就离开了广州,到45岁之前,我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有句话叫:年轻时,不害怕;年老了,不后悔。
从字面理解,好像很直白,其实,理解起来没有这么简单。
年轻时不害怕,可能被很多人理解为,年轻时“傻大胆”。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对的。年轻时不害怕,那是因为,当年根本不想害怕的事。
年轻时,就得有一股冲劲,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怕,这样才有可能做出一些事。
当年从广州来北京,两个纸箱子装了书以及简单的几件衣服,就成了我的全部家当。
到达北京的当天,我连棉袄都没有,在雨夹雪的路上,我走了很长的路才到达火车东站。那时候的北京,不仅上无片瓦,且没有几个熟人。
好在那时候,我没有想住的地方。叔叔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专业的,在北京最后的“产业”就是二环里两间平房,我当年根本就没有想过,来北京住哪儿。
要知道,一天可以不吃饭,在北方的冬夜,一晚上露宿街头会冻死人的,我到北京的第二天才买了一件厚厚的羽绒服。
来北京的目的其实很明确,考学。
考学完了以后呢?还有两条路,继续考学和找工作。我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吗?这些当年都是根本没有想过的。
以至于别人都找了半年工作了,我还整天泡在学校里写论文。当时也不是不想找工作,只是觉得,该来的一切都回来。既然还在学校当学生,核心任务就是完成学业再说。
当别人已经在单位实习的时候,我其实还不知道自己想去哪儿,去了几个机关,假如努力一下,应该能留下,后来还是各奔东西,我受不了机关的作风,机关也接受不了我的骨气。
当别人哄弄完成的论文,答辩的时候得分不比我低的时候,我突然有了危机感,我那时候知道,很多事不是天定的,假如人不努力,天都会淘汰我,于是,我改变了方向,在招聘会和小道消息里找寻机会。好在,经过几个周折,结果还算是比较理想。
回忆了这些往事,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我是很幸运的人。幸运到,光着一双手脚走了天下。
假如以我现在的思维,在做任何决策之前都会权衡再三,都会分析利弊得失,当年,我可能就会选择在广州埋头苦干,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也许那个结果比现在都好,当年北京的创业环境也确实比北京好,可我在得到的时候,就丢掉了当初的一些理想和梦想。
别看现在的北京,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扎根不易,可对于当年来说,更加困难,当年的现实是,满大街的招聘广告,几乎没有找外地户口的。即便你有钱,也租不到楼房居住,那时候能住楼的还是极少数人,谁家也没有闲置的楼房可供出租。
回忆当初的经历,我现在好奇的是,父亲当年对我辞职来北京考学决定的态度,他知道现实,他没有担心我的未来吗?假如现在我女儿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一定会劝阻,比较,未来太未知了,人一直活在未知里,那是多么坐卧不宁的事。
可当初,我就是不害怕,想什么就去做了,觉得该怎样就决定了。其实,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
在闯荡的过程中,也吃过很多不该吃的苦,好在,一切都过来了。
现在已经人到中年,我可以自豪地说,对自己走过的路不后悔。我的不后悔不是不仅指物质,更主要的是精神,起码我以实际行动证明,我年轻过。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