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开合”解
提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肢体语言,人们自然会想到太极拳。我们要习练这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拳种,就必然会碰到“阴阳、虚实、动静、开合”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专用术语。不解开这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文字之谜,就别想登上太极拳之大雅之堂。本文仅以“开合”为例,试以解读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和习练方法。
一、太极拳的定义
要想研究明白“开合”二字,就要先懂何为太极拳?
一是源于著名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参见《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第378页)。
二是中国《高等教育体育教材太极拳》给出的定义:太极拳是一种以阴阳太极理论为指导,应用了经络学说,吸取了各家拳法特点,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以柔和缓慢、重意练内为主要修炼途径,以锻炼完整身型(法)下整体的劲力为基本目的,具有多重功能的、追求以柔克刚,循环往复的武术拳种(第五页)。
太极拳的定义如此,研究“开合”自然也不能局限于肢体形态上的“开合”,而应从“意气”运动及其运行规律上入手。
二、“开合”的定义
何为开?何为合?开到何处?合到哪里?陈鑫说:“然吾身之开合,即天地之阖辟……太极者,阴阳已具,而未形者也。阴阳者,太极即分之名也。动而生阳,则为开,静而生阴则为合”。《中国太极拳大百科》说:“开为开展、开放,合为内收、合并”“静是合,动是开”,“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三、习练的方法
当我们得出了:“开合是意气循经络而动”的结论后,自然会提出在习练太极拳时如何实现开合的问题。为此,要真正理解下述三个基本概念。
首先,太极拳的“势”与“动”有区别,“开合”是在“动”中实现的。动就是对每一势运动过程的分解。
其次,“开合是意气循经络而动”的结论与太极拳内劲运行规律是一致的,只不过大师们没有明言罢了,如:武禹襄的名言:“力从脚起,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讲的就是太极内劲起于足,循足三阴经上行交督脉后,沿手三阴经达手指。
第三,关于人体十二正经的三个运行规律
掌握人体十二正经的三个运行规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三个循环组成一个完整的经脉运行周期: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进行下一个周期(参见《图解皇帝内经》)。
一是起点落点律:是指十二经脉的起止穴位,就是“气运形随”的起止意念点。
手三阴起点在胸腹,落点在指梢;
手三阳起点在指梢,落点在头面;
足三阳起点在头面,落点在趾梢;
足三阴起点在趾梢,落点在胸腹。
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太极拳名言:“出肾入肾是真诀”。讲的就是意气运动的起点和落点在于“肾”。
胸腹是手三阴经的起点,同时是足三阴经的落点;
头面是手三阳经的落点,同时是足三阳经的起点;
手是三阴经的落点,同时又是三阳经的起点;
足是三阳经的落点,同时又是三阴经的起点。(参见图一起落点图示)
比如,起势第三动内气从足底循足三阴经至丹田,交督脉上行走手三阴经至手稍。
二是运行方向律:手三阴经从胸(腹)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手三阴经为开:从胸(腹)循经运行至手指末端,
手三阳经为合:从手指末端循经运行至头(面),
足三阳经为开:从头面循经运行至足趾末端,
足三阴经为合:从足趾末端循经运行至胸(腹)。(参见图二)
三是经脉交接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处,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接,阴经与阴经(同名经)在胸(腹)部相交接。
总而言之,太极拳是按照经络的走向进行的意、气、形的运动。由于太极拳又名长拳,有连绵不断的要求,这一“动”的终点必是下一“动”的起点,这一动为合下一动必为开。左足为合,右手必为开,右足必为开,反之亦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丹田内转主要是指内气循督脉上行至头(虚灵顶劲为开)循任脉由上丹田至下丹田(气沉丹田为合),这就是常说的小周天。如果再走足归丹田为大周天。这就是以人的精神力或者意念力,指挥人体的生命动能——“气”。按照人体经络运行规律而动,所得出的“开合之定义及习练方法”。
以上仅是个人一点感悟,试图从理论到实践弄清何为“开合”。当然,健康人的经络都是通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嘛。所以,我们在习练中不是每一“动”都想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的运行过程,只是一“开”松到足底,形于手稍,一“合”气归丹田即可。长此习练必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编辑: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