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基础
针灸基础
全真项静道《静道子》
2017-12-08
阅读 322
背承山求,肚腹公孙留,头顶寻风池,面口地仓收
咳喘取二定,夜啼二柱谋,小腹三阴交,转胎至阴灸
二沟通便秘,隐白停崩漏,鼻衄当泉止,心胃内关疏
腿痛刺重海,目疾透攒竹,大椎解癇热,少商利咽喉
阿是蠲酸痛,人中善急救,眩晕绝骨觅,失眠安神搜
疳积四缝妙,补虚关元优,心疾针通里,肝肾调蠡沟
遗尿缩泉求,胃痛二脘留,肠痈寻阑尾,尿频二溪收
1 、腰背承山求
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 昆仑 、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 、肚腹公留
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3 、头项寻风池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
针灸方:( 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4 、面口地仓收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
《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 口 呙 于片时”。
针灸方: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龙光赋》:“地仓能止两流涎”。
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
5 、咳喘取二定
“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
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
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 1 寸,即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2.5 寸。
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
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
6 、夜啼二柱 谋:
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
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日本著名针灸医家代田文 誌指出小儿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
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余多年的经验证实:其穴在头项又循经于头,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症。
儿科专家彭子玉老先生善用“二柱”治疗儿科疾患,多用于夜寐,小儿体虚易于外感,咳喘诸症配合服用中药者,其效更佳。
7 、小腹三阴 交
三阴交穴乃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
8 、转胎至阴灸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
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
9 、 二沟通便秘
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主治,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
“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
针灸方:( 1 )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 2 )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
10 、 隐白停崩漏
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多能获效。有人用艾炷灸择时节施术疗效非常。余三十年来,常取艾灸法为主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其疗效可靠,加用中药内服者十有九验。
11 、鼻衄当孔止
当孔实为当泉及孔最二穴的简称。
“当泉”穴为日本针灸医师齐藤安世用治鼻衄的经验用穴,孔最穴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多用于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痛声嘶诸症,穴有调理肺气、清热止血之功,余临床三十多年来针刺本穴有明显止衄作用。近年来配合指压当泉穴则可提高治疗效果。若只施以指压法亦可获效。
针灸方:鼻衄兼头昏头痛者:当泉、孔最、配印堂、风池。
12 、心胃内关 疏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等功效。
应强调说明的是,内关通于阴维,而阴维脉与足三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足阳明胃经相合,这些经脉均循行于胸脘胁腹,故“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处之心痛实指心、胸、胃、胁肋、腹部的内脏疾患。总而言之,内关治疗心、胸、胃、胁肋、腹部诸病症疗效确切。十余年前,余曾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研所进修,有幸得到程莘农老 教授的亲自指点,他认为内关是治疗胃部疾患,及心神疾患的重要穴道,大凡胃痛腹胀、程老常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公孙诸穴其效颇佳。
针灸方:( 1 )胃痛胸闷:取内关、建里、上脘。( 2 )心悸失眠:内关、神门、膻中。《拦江赋》:“胸中之痛内关担”。
13 、腿痛刺重海
重海穴在环跳上两寸向后横开一寸之处。
有幸向万云程老 先生(群众尊称为“万神针”)学习了解治疗下肢瘫痪、风湿腿痛的奇穴——重海,吾行医三十余载,大凡下肢疾患常用此穴,治疗腰腿疼痛严重者,多取肾俞,重海、悬钟三穴再选配风市、殷门、承山诸穴体会到自从加用重海穴后其疗效则增强。
针灸方:腰酸腿痛,取重海配肾俞、足三里,或针或灸。
14 、目疾透拈竹
拈竹乃是太阳膀胱经要穴,善治目疾。
针灸方:( 1 )头目疼痛:取拈竹,合谷,风池针之。
( 2 )双目红肿:拈竹,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合谷,耳尖(三棱针点刺出血)。
《百症赋》云“目中漠漠,急寻攒竹三间”。
15 、 大椎解癇热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先平肩取之,再令患者缓缓摇头,第七颈椎可随之而动(再下一椎体即第一胸椎则不会随之转动),此法定取大椎较为便捷,大椎穴为手足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为诸阳交会之所、统领周身之阳气,本穴是泻阳邪、调阳气的要穴,有疏风清热、宁心止痫的良好功能。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大凡脑病、癫痫所致抽搐为首选穴之一。
针灸方:( 1 )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内关、曲池。
( 2 )癫 癇 :大椎、身柱、丰隆、合谷、太冲。
16 、 少商利咽喉
少商属手太阴肺经,主要功效有清热解表,通利咽喉。本穴内可清泄肺热,外可宣散风热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穴,对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声音嘶哑均有一定疗效。
少商为肺经井穴,又有开窍醒神,舒筋活络,清热止疼之功,如《时后歌》曰:“……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
吾父亲治急性咽喉肿痛常以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少许,第一天效果不显者则次日加针合谷,效果良好。
针灸方:( 1 )急性喉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照海。( 2 )慢性咽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天突、太溪皆有效。
17 、 阿是蠲酸痛
阿是穴——亦名天应穴。机体有病变,即会在人体某处按压疼痛加剧,或胀或麻明显,某一点即为阿是穴,故又称不定穴。
阿是穴亦痛亦胀之处,亦是经络不通之处,通过按压探寻方有“快然”之所,即通过阿是穴的治疗,调节机体,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玉龙歌》云“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
针灸方:( 1 )头痛:阿是、风池、百会、合谷、外关、太阳。( 2 )坐骨 N 痛:阿是、环跳、承扶、阴陵泉、承山。
18 、 人中善急救
人中全身之要穴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擅长医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如:昏迷,癫狂,痫症,小儿急慢惊风,中暑,癔病,三叉神经痛,其他如挫闪腰痛,晕车晕船等亦有效。
针灸方:( 1 )昏迷:人中加针十宣(点刺放血)
( 2 )小儿急惊风:人中加针印堂,内关,足三里。
( 3 )癔病:人中加针合谷,内关,丰隆。
据报道,针刺本穴对呼吸功能的调整有相对特异性,其针灸效应与呼吸中枢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尤在对呼吸中枢衰竭时疗效更显。对实验性休克动物具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当血压降到(10~40 毫米汞柱)、呼吸暂停时,针刺“人中”,绝大多数可以恢复。
19 、眩晕 绝骨觅
悬钟属胆经,胆为木之性,主疏泄条达,肝肾同源,肝胆又为表里,可见胆与肾有关,肾主藏精,精又生水,《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张景岳曾提出:“无虚不作眩”,《直指方》亦云:“瘀滞不行皆可眩晕”针悬钟可舒肝理气,益髓生血,补肾健脑,舒筋活络故能改善高血压眩晕等有关病症。
针灸本穴可充养髓海,治疗头晕目眩耳鸣,血虚失眠,记忆力减退,诸症均有良好效果。
研究表明:本穴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尤其是 III 期高血压效果较好。
针灸方:高血压、头晕目眩:绝骨、风池、三阴交、丰隆、合谷、太冲。
20 、失眠 安神搜
安神穴为余常用之经验穴
针灸方:( 1 )顽固失眠:安神、三阴胶、足三里。《甲乙经》载:“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 2 )失眠日久,脾虚食滞者:安神、公孙、内关诸穴有效,加中药更妙。
21 、疳积四缝妙
四缝为经外奇穴,始载于《奇效良方》一书。在掌面示、中、环、小四指第 1 、 2 指关节横纹缝中。
针灸方:( 1 )呕吐明显者加针内关,承满。
( 2 )腹泻明显者加针长谷、中脘。
( 3 )便秘明显者加针支沟、横沟。
( 4 )赢瘦虚弱者加针足三里、大椎。
四缝穴健脾和胃,止泻止咳,除擅治疳积厌食外,医治百日咳其效亦佳。
22 、补虚关元优
关元亦大中极,丹田,与足三里,气海并称,为人体三大强壮穴(又云是关元,足三里,大椎三穴者),称大椎有补养肾气,培元固本,强身健体的补益要穴。
针灸方:不孕症:关元透中极、子宫、太溪、太冲、三阴交。
在男科的应用也广泛,对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及前列腺炎症均可有效。亦可用于遗尿症,慢性肠炎等疾患。
针灸方:阳萎:关元透、中极、内关、足三里、太溪、志室,此乃吾父亲常用之针灸方。
23 、心疾针通里
通里擅治心悸,同时对精神情志病常作为主穴,临床证实,大凡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癔病、忧郁症、失眠,均有尚佳疗效。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便有“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可见针灸家对其重视之程度。
针灸方:心律失常:通里、神门、内关、膻中、三阴交、足三里。
24 、肝肾调蠡沟
蠡沟者,足厥阴肝经络穴,有联络肝胆两经、调节两经气的作用,从临床上看,对肝、肾、脾均有调治作用,即侧重调肝、次之调肾,再次之为调脾。
实践得知:痛经者在蠡沟穴有明显压痛。
针灸方:( 1 )痛经:蠡沟、三阴交、太溪、归来。
( 2 )阴痒:蠡沟、关元、血海、三阴交。
( 3 )慢性前列腺炎:蠡沟、关元透中极、太溪、会阴。
25 、遗尿缩泉求
“ 遗尿缩泉求”一句中的缩泉穴即缩泉四穴的简称,缩泉四穴系先父之好友武汉杏林老前辈 邓直哉先生亲授,为邓老经验用穴亦奇穴也,邓老善用奇穴,学医之初,先父令吾虚心求教,后知邓老治遗尿或单针灸缩泉四穴,症状严重者再加十七椎、气中、气门三奇穴。邓老称此法治遗尿效如桴鼓,吾30余年曾有邓老的这组奇穴加外敷家传灵仙保元膏治疗遗尿症其效确凿,此法患儿乐于接受,深受家长们赞许。
针灸方:小儿遗尿多年不愈:缩泉四穴,关元透中极,三阴交,针灸并施,效亦佳。
26 、胃痛二脘留
上脘、中脘均在人体之胃脘部,治疗胃痛、胃胀及肝炎诸症,先父 高少臣 先生常用之,合称之“二脘”。
“二脘”并用具有和胃健脾,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清热除烦、定惊醒神之功能《玉龙赋》云“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玉龙歌》亦云“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针灸方:( 1 )胃动力障碍,厌食症:二脘,足三里。( 2 )癌症化疗中胃肠反应:取二脘、下食关、大椎、足三里、内关酌情针灸之。
27 、肠痈寻阑尾
阑尾穴属奇穴,当在足三里再下两寸许,因是此穴是足三里下两寸再上下寻探按压一明显的压痛点,此点才可定为准确的阑尾穴,针此穴(左右计两穴)时宜配合上巨虚、长谷(针灸宜刺向麦氏点)公孙及曲池诸穴。
针灸方:阑尾包块(阿是穴)二脘、上巨虚、下巨虚。
28 、尿频二溪收
本穴为足少阴肾经输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故又为肾经原穴,亦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主治范畴为因肾虚所致的多种病症。临床上多用于遗精、阳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咳喘、咯血诸疾。
研究证实:针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浮肿也减轻,对肾炎病人有一定治疗效果。
后溪: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输穴,临床多循经选穴,多用于治疗后头、项部、肩背部、疼痛胀麻手指挛急等病症,虽然小肠经不行腰部,但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督脉,医治腰脊酸痛,尿频诸症,小便赤涩效尚称满意,余临症体会“二溪”合用,其补肾壮腰、通督活络之功尤著,治疗尿频及急性腰痛,屡试屡验。
针灸方:( 1 )肾虚尿频、腰痛乏力:“二溪”配肾俞,志室,足三里,十七椎。
( 2 )急性前列腺炎:中极透曲骨、二溪、阴陵泉加针耳穴:肾、神门、尿道三点
百会穴∶(一提二暖三安神,百病须白百会寻)
太阳穴∶(泻火醒脑祛头疾,太阳高悬令目明)
四白穴∶(通络明目用四白,皮肤美白代谢快)
水沟穴∶(提神开窍调经脉,昏厥脑卒中急救)
风池穴∶(风池一穴锁头颅,内风外风一并除)
列缺穴∶(头项疾患寻列缺,通窍利咽袪风邪)
合谷穴∶(活血止痛功效著,面口疾病找合谷)
内关穴∶(消除疲劳护心脏,缓急止痛壮肠胃)
大椎穴∶(通阳泄热解表证,大椎通络不需等)
膻中穴∶(理气宽胸振心阳,宁心护神调情志)
中脘穴∶(健胃止吐功能全,后天之本是中脘)
气海穴∶(调节任脉男女科,改善腹疾气海得)
神阙穴∶(固表涩精保下元,通调三焦寿延年)
关元穴∶(固本培元抗衰老,补虚健体美容颜)
天枢穴∶(调腑通便健肠胃,中焦运转靠天枢)
带脉穴∶(通调气血补肝肾,妇科百病寻带脉)
肺俞穴∶(止咳平喘袪肺热,肺脏诸病靠肺俞)
心俞穴∶(逐瘀散结补心阳,安神定志找心俞)
脾俞穴∶(健脾和胃化水湿,经脉阻滞靠脾俞)
肝俞穴∶(心情舒畅眼睛亮,肝病风动肝俞消)
肾俞穴∶(补肾强腰利水湿,阴阳双调益发肤)
大肠俞穴∶(调整肠腑大肠俞,通络调水皆能主)
八髎穴∶(温经暖宫逐瘀血,腰背疼痛保轻松)
腰阳关穴∶(温中补阳祛宫寒,通络止痛效果显)
命门穴∶(命门深处藏生机,温补肾阳精神提)
至阳穴∶(至阳通治胃心脑,引阴入阳没烦恼)
足三里穴∶(调理脾胃足三里,补气壮阳无人比)
阴陵泉穴∶(健运脾胃利水湿,阴陵亦祛妇科病)
血海穴∶(养血调经温肢冷,补益通络袪疹风)
委中穴∶(舒筋通络寻委中,清热活血疗效好)
梁丘穴∶(健胃消食止痉挛,脾胃疾病用梁丘)
丰隆穴∶(清热化痰止咳嗽,消食健胃是一绝)
三阴交穴∶(调补肝肾助睡眠,温经养颜抗衰老)
太溪穴∶(滋阴壮阳补肾虚,通经活络真奇妙)
太冲穴∶(疏肝解郁不生气,燥湿生风助睡眠)
涌泉穴∶(除湿温阳肾之源,防衰强身用涌泉)
奇穴组方(针灸必备)
一.头部
(一)头痛:
1.木火加肺心;妇科;富顶;后枝;火主(心脏病引起);天皇;火散;针灵骨立可缓解
2.背部五岭点刺
(二)偏头痛:指三重;妇科;六完;三重(特效);四花外点刺;[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4~5次,头痛即不复发];九里;耳背刺加足解穴
(三)前额痛:二角明加中白;火菊加火连;水相加中白;五虎四
(四)后项痛:指三重加人皇
(五)头顶痛:妇科
(六)巅顶痛:门金
(七)巅头痛:火主
(八)眉棱骨痛:二角明;花骨一;肾关
(九)鼻骨痛:二角明;花骨一
(十)后头痛:指三重;火菊加火连;水相加正筋加正宗;冲霄点刺出血
(十一)太阳穴部位:门金
二.眼疾病
(一)眼角痛:大 、小间;海豹;火散;花骨一
(二)眼角发红:上白;花骨一;驷马
(三)眼花:火腑海;火散
(四)眼晕:火菊
(五)眼散光:肾关;中白
(六)眼球歪斜:肾关加三皇
(七)眼暴癢:上白加上三黄;花骨一
(八)眼癢:上白;火硬刺
(九)眼发干:木穴;明黄;复溜(光明)
(十)流泪:木穴
(十一)火眼病:腕顺一 、二
(十二)青光眼:肾关加复溜加行间
(十三)白内障:水相加肾关加人皇;四花中;光明
(十四)针眼:灵骨左右交刺,一 、二次即愈
(十五)角膜炎:耳尖、肝俞、五岭点刺出血;加针上白穴,效果更佳;驷马穴
(十六)眼跳: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风市,复溜
三.鼻疾病
(一)鼻炎:指驷马;火腑海穴;分金;四花上加驷马;马金水(过敏性鼻炎:印堂)
(二)鼻衄:腕顺二穴;肩中;博球
(三)鼻塞:火硬
(四)感冒鼻塞:肩中特效,门金;侧三里一针通
四.耳疾病
(一)耳鸣:;指驷马;灵骨(肺经虚者);火硬;六完;花骨一
(二)耳聋:灵骨;花骨一;驷马;三泉;先三重放血,再驷马穴;总枢穴放血
(三)耳中神经痛:木留(特效)
(四)耳炎:指驷马
(五)中耳炎:外三关;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六)美尼而:六完;上三黄加百会(留针二小时,特效)
(七)耳痛:三重,四花外同时点刺出血
五.口舌齿疾病
(一)下颌痛、张口不灵:火硬
(二)口内生瘤:四花上,四花中点刺
(三)牙痛:浮、外间;四花外刺;侧三里加侧下三里加灵骨
(四)唇喎:火主加灵骨;一、二、三重
(五)唇生疮:犊鼻点刺
(六)牙龈出血:上三黄
(七)舌根较大而言语不清者:失音
(八)舌强言语困难:三重加木留;肩中,商丘
(九)唇痛、白口症:上 、下唇
六.咽喉疾病
(一)喉咙生疮、咽炎:足千金 、五金;外三关
(二)慢性咽喉炎觉喉中痒而欲咳者:灵骨加大白加手心喘咳点
(三)咽喉肿痛:火主加曲池;通肾胃背;三重、足千金点刺出血
(四)鱼刺鲠喉:手五金、千金;三重(特效);足千金、五金(特效)
(五)口干:指肾(或三重放血,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六)发音无力:背面穴
(七)咽感异常:劳宫穴下一
(八)咽喉炎:曲陵点刺
(九)喉咽:分金加镇金
(十)喉瘤:通肾胃背
(十一)瘰疬:三重、六完(均取患侧)
(十二)发音无力:背面穴
(十三)食道癌:三重
七.颜面疾病
(一)三叉神经痛:木留加足三重(特效)
(二)脸面神经麻痹:指三重;灵骨;富顶加后枝;四花外刺;侧三里加侧下三里加风市;三重点刺出血
(三)面神经紧张:驷马;上中下泉
八.颈项疾病
(一)甲状腺肿大:一、二、三重加通天、关、山(往外、内长者);三反(往内);驷马(眼突出)
(二)颈部胸索乳突肌痛:心门
(三)扁桃腺炎、甲状腺肿:足千金、五金;外三关
(四)脖颈痛:肺心穴;上白;富顶加後枝;火菊;三皇;四肢穴;九里
第二章 四肢躯干
九.上肢疾病
(一)手腕手臂痛:水愈刺;三重;九里中
(二)手臂及手指痛:天地人士;花骨二
(三)手抽筋:火陵;火山
(四)手下臂痛:火串
(五)手足麻木:大间;五虎一、二;火菊;肾关;九里
(六)手指拘挛不伸:重子加重仙加泻尺泽
(七)手腕挠侧扭伤:上白(患侧);驷马
(八)手大指痛:中白加下白;海豹;胆穴
(九)手痛:人宗;火主
(十)中指无名指不能弯曲:木留
(十一)手腕无力:水曲(特效)
(十二)手指无力:花骨一
(十三)上臂痛:四花副刺;外三关;上曲
(十四)手三里附近麻痛:四肢加天皇
(十五)肘以下至腕之手臂臂外侧痛:上三黄(特效)
(十六)肘关节炎:曲陵刺
(十七)手腕痛:临泣、地五会、侠溪(倒马)
(十八)两手拘挛:泻尺泽,针肾关
(十九)肘关节痛:灵骨特效;风市;四花中
(二十)手指麻:对侧门金、束骨、再针大间;肾关、复溜特效
(二十一)中指(趾)麻:通关、通山
(二十二)指关节痛:五虎一;人士
(二十三)腕关节痛:侧山里、侧下三里
(二十四)腱鞘炎:五虎一特效
(二十五)手麻:手三里
(二十六)肩背痛(膀胱经第二行外侧痛):足千金、五金;马金水加快水
(二十七)肩痛:肾关(但下针不贴胫骨,离胫骨五分);七虎
(二十八)肩冷:四花外强刺激
(二十九)肩胛骨下端痛:腕顺一、二
(三十)肩胛骨痛:心膝
(三十一)肩关节痛:灵骨加大白加上白;三重
(三十二)肩臂痛:天地人士;外三关
(三十三)肩胛骨痛:重子加重仙(未有不效者);心膝
(三十四)肩后侧痛:六完加驷马
(三十五)肩背痛:重子、重仙;通肾、通胃、通背特效
(三十六)肩峰痛(发肿):三通;九里;侧下三里
(三十七)锁骨及肩髃部瘤肿:木留(特效);外三关
(三十八)肩臂不举属心者:火膝
(三十九)肩痛:肩中
(四十)缺盆上下痛:木留
(四十一)锁骨炎:七虎
十.下肢疾病
(一)四肢痛:四肢穴
(二)腿肌痉挛:搏球
(三)脚痛、麻:手五金、千金;人宗;大主;火菊;九里
(四)腿碰伤或委中外侧筋紧难伸:灵骨加尺泽
(五)腿酸:火腑海穴;水愈;背面穴点刺出血;水金、水通;七里、九里
(六)脚掌不能弯曲:腕顺一、二
(七)脚无力:上白;肾关
(八)膝盖痛:大小中间;心膝;火膝;胆穴;五虎四五加(肩中特效);
重仙;土水;火硬刺;三金点刺出血
(九)膝无力:心膝
(十)膝内侧痛:心门
(十一)曲泉穴痛:心膝
(十二)小腿肚胀痛及曲泉穴一带筋紧:木火
(十三)小腿胀痛:肺心穴;手五金、手千金;云白加肩中;李白;上曲;次白;
精枝点刺出血最佳
(十四)下肢无力:肩中加上曲、云白或加下曲、李白
(十五)一切下肢痛:灵骨加大白加中白
(十六)足三里至足外踝痛或麻:中白加下白
(十七)下踝关节扭伤(胆经部分):上白(双侧);驷马(特效)
(十八)外踝痛:胆穴;五虎四、五加小节;上白加二间;中白(肾性);云白加上白
(十九)内、外踝痛:五虎四、五;中、下白
(二十)足跟痛:肺心穴;五虎四、五;火全;灵骨
(二十一)足跟腱痛:胆穴
(二十二)足趾麻痛:五虎二、三
(二十三)足背麻痛:五虎三、四
(二十四)足冷:四花外(轻刺激)
(二十五)大腿痛:叉三特效;金林点刺出血特效
(二十六)脚抽筋:正筋;次白
(二十七)腿软无力(兼心跳):肩中;通天特效
(二十八)腿麻:驷马、肩中
(二十九)趾麻:下三皇
(三十)腿冷痛:双凤点刺出血;再针通天、通肾
(三十一)膝盖冷痛:针单侧通天;肩中
十一.胸腹病
(一)胸痛:妇科
(二)胸下心侧痛:上白
(三)胸部打伤:灵骨加大白;驷马
(四)胸部发闷:小中间;火陵;火山(禁用双手);手五金、千金;曲陵刺
(五)胸骨痛及肿胀:七虎
(六)打伤中气呼吸困难:灵骨加大白
(七)开疏胸次:四花外刺
(八)胸腹侧痛(压痛):驷马
(九)胸腹膜炎:四花中点刺出血,再针驷马
(十)胸腹部任脉线上痛:水相
(十一)胸连背痛:驷马,然后承山;肾关;上白
(十二)小腹侧痛:驷马、通天、通胃
(十三)肋膜炎(肋间神经痛):指驷马;四花中、副、外刺;七虎穴;驷马
(十四)腹痛:指五金;千金;手五金;花骨四
(十五)腹胀:灵骨加大白加土水;背面穴;水晶;四花下;腑快
(十六)腹膜炎:肠门(特效)
(十七)腹部肿瘤:外三关(特效)
(十八)上腹部胀大易罹中风:三重(可使上腹变小,并预防中风)
(十九)小腹胀:腕顺一、二
(二十)肋胁痛:火串
(二十一)胁下痛:三重
(二十二)胸胁痛:下都
十二.腰背痛
(一)坐骨神经痛:上白;火腑海穴;手五金;手千金;花骨三、四;
灵骨、大白特效;鼻翼特效
(二)肺机能引起之坐骨神经痛:上白、灵骨;火陵;上、下曲;温溜、下廉;肩贞、臑俞
(三)肾脏性之坐骨神经痛:中白;腕顺一、二;肾关
(四)少阳经坐骨神经痛:上白;中白;火陵
(五)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之坐骨神经痛:四花副、下加腹肠穴;上三黄(特效)
(六)心经之坐骨神经痛:天府、侠白;通里、大陵、内关、间使
(七)背痛:指肾;重子、重仙;腕顺一、二(由肾亏引起);天地人士;九里
(八)阔背肌痛:(膏肓痛):指肾;重子加重仙;腕顺一、二;搏球(50%有效);肾关(肾亏所致)
(九)腰痛:灵骨;後椎加首英(若他法全无效时,此法可意想不到之功);水愈;水曲;花骨三、四
(十)背椎痛:肺心穴;水相;花骨三、四;正筋、正宗;火全;四花外加肾关;马快水
(十一)背脊畸形:上三黄 下针即见效
(十二)正中线痛:委中点刺出血,再针昆仑
(十三)背连下腿痛:马快水(特效)
(十四)腰酸:火腑海穴;支通、落通;火散;搏球;肾关
(十五)脊椎骨弯曲痛、手脚痛:消泺
(十六)脊椎骨脱臼:後椎加首英
(十七)腰脊痛:腕顺一、二;三皇
(十八)第一、二胸椎两侧筋紧:天皇
(十九)腰椎强不能弯曲:;灵骨加叉一
(二十)髂骨後上脊两侧痛:肺心穴;腕顺一、二
(二十一)背痛:火散
(二十二)闪腰岔气:二角明;马金水
(二十三)膀胱经外髂骨痛:中白
(二十四)脊柱痛:心膝;中白
(二十五)腰眼痛:二角明
(二十六)尾骶尖端痛:心门;後会
十三.心脏疾病
(一)心脏病:大间;心常(慢性擴大特效);四花上;四花里;
天地人士(心跳过速)
(二)心脏炎:心门;四花中上
(三)心脏衰弱:指肾;天地人士加灵骨
(四)心脏性之风湿病:火膝;心常;三通
(五)心脏二尖瓣血管阻塞之胸痛:灵骨加大白
(六)心痛:火膝;四花中副刺;火包;肾关
(七)心跳:小间;中间;心常;火串;心门;肩中;火菊;四花上里;伏兔
(八)心惊:胆穴
(九)强心(昏迷时使用):火硬
(十)心下胀:心门;通关 、通山
(十一)心跳过快:心门特效;通关、通天;四花中外点刺出血
(十二)心肌炎:心门
(十三)血管硬化:四花中、副点刺出血
十四.肺脏疾病
(一)肺炎:重子(特效);大白刺
(二)肺积水:四花中(特效)
(三)肺结核:四花中、外点刺出血,再针驷马
(四)肺瘤:四花中
(五)肺气肿:四花中、外点刺出血
(六)支气管炎:小间
(七)肺癌、肺气肿:心常加灵骨、大白(特效)
(八)咳嗽、气喘:重子(小孩最有效);大白刺;火腑海穴;天地人士配灵骨(特效);人宗;曲陵;四花外强刺激;土水穴(特效)
(九)哮喘:四花上中;驷马
(十)痰咳不出:重子重仙
十五.肝胆疾病
(一)肝火旺:木穴;木炎
(二)肝炎:木炎;肝门;上曲刺;火包;火主
(三)肝肿大硬化:木炎;上曲刺;再针肝门,明黄;肝俞点刺,再针上三黄
(四)肝炎之肠炎:肠门;木斗;木留;三重
(五)肝弱:富顶
(六)口苦睡不着:木炎
(七)慢性黄疸:眼黄加三黄;火枝加火全加其黄
(八)急性黄疸:眼黄加肝门;火枝加火全加其黄
(九)面黄四肢浮肿:人宗
(十)胆病:木斗;木留
(十一)胆结石:木枝
(十二)胆囊炎:火枝;火全
十六.脾胃疾病
(一)脾肿大:脾肿;上三黄;三重;木斗;木留;人宗
(二)反胃(倒食):天皇;肾关
(三)胃酸过多:天皇;肾关
(四)胃痛:浮、外间、肠门;火主;门金;花骨四;四花中、上、下、里
(五)胃下垂:脾肿加足三里加内关加中脘,并灸神阙、气海、关元
(六)胃炎,久年胃病:土水;门金
十七.肾、膀胱病
(一)肾脏病之腰痛、腰酸:中白;腕顺一、二;水相
(二)肾脏病之背痛:中白
(三)肾亏:指肾;地士;搏球加四花中
(四)肾痛:二角明
(五)肾募穴京门处痛:二角明
(六)肾脏炎:後椎加首英;水愈刺(特效);水相;天地人皇;通肾胃背;
马金水加快水;腕顺一、二
(七)肾结石:水愈;马金水
(八)膀胱结石、膀胱炎:马快水
(九)蛋白尿:天地人皇;通肾胃背
十八.大小肠病
(一)肠炎:指五金;千金;肠门;门金;四花下;腑肠加门金;四花外刺;
足千金;五金;通肾加通胃
(二)肠痛:灵骨;四花里
(三)肠胃慢性出血:姐妹一、二、三
(四)肠风下血:中白
(五)痔疮出血:委中刺加中白
(六)大便脱肛:其门
(七)顽固性便秘:其门
(八)便秘:火串
(九)肚脐周围及腰痛:腕顺一、二
(十)大肠部胀痛:肠门;门金
[此段落因违反相关规定已经被隐藏]
歌诀: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出处】本歌出自《针灸大成》。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九穴。
治疗阳气脱绝的九个主要穴位,为临床急救常用的有效穴位,用于治疗晕厥、肢冷脉伏,阳虚欲脱时施术可回阳救逆挽救生命。
1、哑门。散风熄风、开窍醒神。这两个穴位不宜深刺,深刺会给患者带来危险;同时,浅刺虽然安全系数大,但效果不理想。因而,医家只好视其为禁地。可改为按揉。
2劳宫穴。镇静安神,健脑益智。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疗效甚捷。劳宫穴还有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可清心热,泻肝火。
3三阴交穴。常揉三阴交,终身不变老,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是妇科疾病的万能穴。
4涌泉穴。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艾灸涌泉穴值得一提。可于每晚临睡前用艾条或艾柱灸涌泉穴15-20分钟,每晚灸一次即可。可治疗失眠以及多种疾病,尤其对虚寒证效果更好。
5太溪穴。慢性肾病的良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
6中脘穴。治疗胃病的专家。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7环跳穴。功效:利腰腿,祛风湿。健脾益气。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首选穴位,尤其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其症状以太阳经和少阳经循行部位疼痛最多,对该病点按此穴治疗效果独到,点按时舒展的下肢利于经气的疏通,以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8足三里穴。效如参茸的滋补品。一切虚损性疾病,如治疗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产后术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病等。是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良穴。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通经活络之功。
9合谷穴。抗击疼痛的自然疗法。各种疼痛,无论外伤还是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擅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恶性痛。此外,还可以治疗头晕、恶心等各种异常症状。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中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两个穴位,治疗神经性皮炎效果竟然这么好
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其经起于食指桡侧,行于上肢外侧,经肩胛颈项至鼻旁,可治疗其经脉循行处的病变,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充盛,加之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气,可输布精微,如灌溉雨露,故手阳明大肠经之穴功擅宣气行血,散结逐瘀,化腐生肌。曲池为其合穴,尤以活血化结见长。
曲池穴在肘区,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血海为脾经穴位,脾主裹血,温五脏,穴为足太阴脉气所发,气血归聚之海,故名血海,又名血郄,具有活血化瘀、健脾利湿之效,多用于妇科月经不调等。皮肤病多与风、湿、瘀有关,和血海化湿、活血的穴性相符,“血行风自灭”,瘀除则风散,故为皮肤疾病所常用。
曲池与血海相配合,清肺散风,理肠活血,治疗皮肤疾患,如风疹、湿疹、丹毒、疗疖、疥疮和皮肤干燥等,均有很好疗
田某,女,8岁。除面部外,全身皆有神经性皮炎已6年之久,两肘、两膝、两臀部、后颈部均有皮疹,瘙痒,后颈部及两肘部呈苔藓样改变,有搔痕,为此经常啼哭。纳一般,二便正常。望诊:面黄,苔白,四肢躯干均有苔藓样皮疹。脉象:沉细。
辨证:情志不遂,气血郁滞,血虚生风。
治则:祛风利湿,通经络,调气血。
取穴:曲池、血海。
刺法:以毫针刺入穴位1寸深,用补法,留针30分钟。
一诊后刺痒明显减轻。二诊后皮疹停止新生。共诊治15次,诸症消失。
【知识链接】
血海
足太阴脾经合穴。
[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②隐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③膝股内侧痛。
[操作]直刺1~1.5寸。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合穴。
[定位]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③眩晕;④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⑤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⑥隐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证;⑦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
颧髎穴:面部肿痛、口眼歪斜、颊肿齿痛等【图解颧髎穴位的位置】
【颧髎穴的位置】位于人体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取穴方法】侧坐位,在颧骨下缘平线与目外眦角垂线之交点处,约与迎香穴同高,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即为颧髎穴。
【穴位解剖】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分支;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穴名解说】
【颧髎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权髎,别名兑骨。
【名解】“颧”,颧骨,指穴所在的部。“髎”,孔隙,小肠经气血由本穴的地部空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所以故名“颧髎穴”。
【穴位含义】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
【按摩颧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眼睑(目闰)动、面部肿痛、口眼歪斜、颊肿、齿痛、三叉神经痛、鼻炎、眼睛疲劳、黑眼圈等。
【功效作用】清热消肿、祛风镇痉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
【穴位配伍】颧髎穴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颧髎穴配合谷穴治齿痛;颧髎穴配大迎穴治目瞤动(《百症赋》);颧髎穴配合谷穴、翳风穴治三叉神经痛。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肿唇痈,颧髎主之。”; 《铜人针灸经》:“治口喎,面赤目黄。手少阳、太阳之会。”;《针灸大成》:“主眼瞤动不止。”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疗原则】寒则通之或先泄后补,热则泻之。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颧髎穴100~200次,每天坚持按揉,可以治面肿。
【艾灸疗法】用艾条雀啄灸颧髎穴5~20分钟,每天一次,可以改善面部痉挛。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刮拭颧髎穴,施以旋转回环动作,每次3分钟,每日一次,可以改善口歪。
【针灸疗法】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此段落因违反相关规定已经被隐藏]
十二经络穴位速记歌,每天读几遍,中医针灸有妙用
十二条经络穴位速记
手太阴肺经(左右共22穴)
手太阴肺十一穴 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尺泽孔最存 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少商如韭叶 左右二十二孔穴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穴起商阳 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温溜长 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五里近 臂臑肩颙巨骨当
天鼎扶突禾髎接 鼻旁五分号迎香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90穴)
四十五穴足阳明 头维下关颊车停
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屯
鹰窗乳中沿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 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上丰隆 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历兑经穴终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
二十一穴脾中州 隐白在足大指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 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凌穴 血海萁门冲门开
府舍府结大横排 腹哀食窦连天溪
胸乡周荣大包随
手少阴心经(左右共18穴)
九穴午时手少阴 极泉青灵少海深
灵道通里阴郄随 神门少府少冲寻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共38穴)
手太阳穴一十九 少泽前谷后溪收
腕骨阳谷养老绳 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接天宗 髎外秉风曲垣首
肩外俞连肩中俞 天窗乃于天容偶
锐骨之端上颧髎 听宫耳前珠上走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共134穴)
足太阳经六十七 睛明目内红肉藏
攒竹眉冲与曲差 五处上寸半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昂 天柱后际大筋外
大杼背部第二行 风门肺俞阙阴四
心俞督俞隔俞强 肝胆脾胃俱挨次
三焦肾气海大肠 关元小肠到膀胱
中膂白环仔细量 自从大杼到白环
各各节外寸半长 上髎次髎中髎下
一空二空腰髁当 会阳阴尾骨外取
附分侠脊第二行 魄户膏肓于神堂
噎嘻膈关魂门九 阳纲壹舍于胃仓
肓门志室骲肓续 二使椎下秩边场
承扶臀横纹中央 殷门浮郄到委阳
委中合阳承筋是 承山飞扬踝附阳
昆仑仆参连申脉 金门京骨束骨忙
通骨至阴小指旁
足少阴肾经(左右共54穴)
足少阴穴二十七 涌泉然谷太溪溢
大钟水泉通照海 复溜交信筑宾实
阴谷膝内跗骨后 以上从足走至膝
横骨大赫连气穴 四满中注肓俞脐
商曲石关阴都蜜 通谷幽门寸半辟
折量腹上分十一 步廊神封膺灵墟
神藏彧中俞府毕
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共18穴)
九穴心包手厥阴 天池天泉曲泽深
郄门间使内关对 大陵劳宫中冲侵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共46穴)
二十三穴手少阳 关冲液门中渚旁
阳池外关支沟正 会宗三阳四渎长
天井清冷渊消泺 臑会肩髎天髎堂
天牖翳风瘈脉青 颅息角孙丝竹张
和髎耳门听有常
足少阳经瞳子髎 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 窍阴完骨本神邀
阳白临泣目窗辟 正营承灵脑空摇
风池肩井渊液部 辄筋日月京门标
带脉五枢维道续 居髎环跳风市招
中渎阳关阳陵泉 阳光外丘光明宵
阳辅悬钟丘墟外 足临泣地五侠溪
第四指端窍阴毕
足阙阴肝经(共26穴)
一十二穴足阙阴 大敦行间太冲侵
中封蠡沟中都近 膝关曲泉阴包临
五里阴廉阳矢穴 章门长对期门深
自我检查健康吗
[此段落因违反相关规定已经被隐藏]
中医认为,气血流通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在气血流通过程中,通过人体经络营养到五脏六腑和各个组织部位,维持生命活动。气血流通一旦不畅通,经络受堵,人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如果不及时打通这些经络,恢复气血循环,时间长了,身体就可能患上某些严重的疾病。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自我检查经络是否畅通的方法:
1、用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的手腕,大约一分钟后松开,这个时候被紧握的这只手会感觉到一股热流冲到指尖。这就说明这只手的经络是畅通的。
2、用手轻轻捏肚子无痛感。平卧在床上,肚子往下陷,能显出肋骨,那就说明从此的经络是畅通的。如果没有很有可能有堵塞。
3、用手掌快速搓八髎穴区,如果脚会热,说明背部膀胱经和督脉是畅通的,如果只是有臀部或者是膝盖热,说明这两处经络有淤堵现象。
4、轻轻捏自己身上的肉,如果有痛感,说明此处经络不通。尤其是手臂上胳膊内侧的位置,如果感觉到又痛又硬,说明“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淤堵了。
道佛解穴急救手法
在习武及实战对打中,难免会发生伤残甚至休克的事情。如何及时地解救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少林武功的显著特点之一,不仅在于它武技超绝,在实战中能即刻制对方于伤、于残、于死亡,而且还在于它有一套自救及解救他人的秘方。
所谓解穴,是根据人体的生理规律和所受伤的部位,用不同的手法,使受伤者的身体由表及里开通血道、扫除闭塞,解除被点击后所造成的机能失常现象,使受伤者从痛苦和危险中解除出来,从而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解穴手法一般分为气功点解和按摩解穴两种。
1.解点休克
受伤者可躺、*在椅子上或仰卧在床上。取人中、合谷、百会、十宣、目窗、涌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会穴、目窗穴为主。解穴者气运手掌拇指、中指指尖,然后分别点按上述穴位5~10分钟,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从而使伤者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复醒还阳。
2.解点晕厥
受伤者可仰卧在床上或地上。取人中、内关、足三里、合谷、百会、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中指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3.解点眩晕
受伤者坐在木凳上或平躺均可。取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点按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4.解点不能言语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少商、前顶、膻中、人中、哑门、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伤者上述穴位约5~10分钟可恢复正常。
5.解点气急欲绝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膻中、肺俞、神门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6.解点口吐白沫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7.解点全身瘫痪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百会、风府、足三里、阳陵、风市、环跳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以恢复。
8.解点上肢瘫痪、肩臂疼痛
受伤者侧躺,受伤一侧在上。取伤者肩鹀、肩井、天宗、肩?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恢复正常。
9.解点脑脉疼痛
受伤者坐直。取伤者上星、百会、风池、头维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上述穴位。
10.解点闭气耳鸣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伤者合谷、膻中、听宫、翳风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1.解点下肢瘫痪
受伤者俯卧。取伤者肾俞、腰奇、承山、昆仑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2.解点全身僵硬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合谷、曲池、阳陵泉、涌泉、承山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3.解点内脏损伤或吐血
受伤者仰卧。取鱼际、尺泽、太渊、劳宫、曲泉、然谷、太溪、肺气、肝俞、脾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4.解点鼻衄不止
受伤者仰面直坐。取伤者合谷、上星、风门、百会、涌泉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5.解点足部红肿、疼痛、麻木
受伤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伤者前面,取伤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6.解点手部红肿、手指麻木
受伤者坐站均可。取伤者八邪、落枕、中渚、后溪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7.解点腰部扭伤
受伤者俯卧。取阿是、委中、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8.解点胸肋疼痛
受伤者仰卧。取支沟、阳陵泉、期门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9.解点伤风哮喘
受伤者仰卧。取定喘、天突、内关、肺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20.解点面部神经麻痹
受伤者坐好。取四白、迎香、太阳、下关、地仓、颊车、人中、合谷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按点穴术中“闭穴过火”之说,被闭塞之穴道经解开之后,人体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穴位经络塞闭时间长久之缘故,气血离它本来应该到达的部位(经络)太远,势必会影响其每天固定的时辰运行。这样,难免对身体各个部位有所损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开被闭之穴道后,还必须取用一些药物,调和人体气血及时到达某部,不致有损伤之患。
针灸治疗腰腿疼痛
腰腿痛是一组以腰部疼痛或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它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该病好发於中、老年人,主要由腰肌劳损、炎症、风湿以及脊柱退行性病变等多种疾病引起。本病病因复杂,疼痛时缓时重,缠绵不愈,复发率高。许多患者久治不愈而演变成慢性、顽固性腰腿痛,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采用针灸治疗腰腿痛较为普遍,且临床疗效显著。
临床症状
发病急,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腰痛连臀、胯、股外侧,或沿下肢走行放射至足外踝。患者呈强迫体位,咳嗽、打喷嚏时常加重,服止痛药大多不缓解。
辨证分型
风寒型:痛急,冷酸痛明显,背部拘急,俯仰转侧不利,日轻夜重,静卧痛势不减,疼痛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走向为主,有感受风寒诱因,舌苔白腻,脉沉迟而缓。
风热型:腰腿部掣痛并伴有热感,或烧灼感,遇凉则舒,活动后减轻,以足少阳胆经走向为主,口苦烦热,小便黄赤,脉濡数或弦数。
瘀血阻络型:痛若针刺,痛有定处,拒按,有闪挫跌打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穴位治疗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行为经,横行为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分布于人体内外上下,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在经络循行线上,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即为穴位。针灸某些穴位,可以发挥其对应的经络作用,调节人体脏腑气血,激发内在抗病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证实,针灸后,身体内可产生一种被称为内腓肽的神秘物质,增加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并调节神经功能。
针灸治疗腰痛自古至今,由来已久。根据经验,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正确选取穴位,对病情认真辨证,采用适当手法。穴位选取主要有近选和远选两种。近选是在病变处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进行针灸;远选则根据经络通行方向和主治所及,在病变所在的经络上或与其相通的其他经络上选取穴位。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
腰痛取肾俞、大肠俞 、阿是穴 、殷门;腿痛、关节病取梁丘、 阳陵泉 阿是穴。
操作步骤:常规消毒上穴后,用大号不不锈钢三角针穿入粗肠线或中号手术用丝线,从一侧局麻处刺入皮下,穿过穴位,从另一侧局麻处出针,剪断线头。然后放开左手,断端即自动退入皮下,局部盖无菌纱布。亦可用腰椎穿刺针或其他粗注射针头刺入穴位,经针腔将约1厘米长的丝线或肠线送入穴位深部内,术后伤口盖无菌纱布并固定之。
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腰痛也要辨证。一般来说针偏泻,灸偏补,故虚证少针多灸,实证多针少灸。针刺手法也有补泻之分。“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有瘀血者针刺出血。疼痛部位浅表者宜浅刺,疼痛部位深在者宜深刺。
急性腰痛
病因多扭挫跌扑所致,局部气滞血瘀,属于实证,宜用泻法。
治疗时,如病人腰部不能后伸,先用毫针刺人中或后溪穴位。人中为督脉上的穴位,通于腰脊;后溪穴为重要的八脉交会穴之一,也通于督脉,连于腰脊。可作大幅度捻动,持续强刺激,促使病人改变体位,头部尽量后仰。待腰部呈后伸状态时,停止捻针,病人可作腰部俯仰活动,也可在他人扶持帮助下,做几次下蹲站立运动。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同时卧硬板床休息。
如疼痛仍未消失,可接着治疗5天,以免转为慢性腰痛。特别要提请病人注意的是,经初次治疗奏效后,虽然腰部肌肉保护性痉挛得到缓解,疼痛消失,活动恢复,但此时损伤仍在,不宜过早中止治疗。一般可以选取人中、后溪、大肠俞、腰阳俞、腰阳关、阿是穴、委中等穴位继续针灸。并可将针插在穴位30分钟(医学上称为留针),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也可在委中点刺出血。
慢性腰痛
病因多为肝肾不足,兼夹瘀血寒湿,本虚标实。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慢性腰痛针刺多用补法或平刺,加灸法,多用温针。疼痛缠绵以灸法为主。急性发作疼痛剧烈时参照急性腰痛,以泻法为主。可近选腰阳关、十七椎、志室、腰眼、夹脊、肾俞、大肠俞、命门、阿是穴;远选环跳、殷门、承扶、阳陵泉、委中、悬钟、承山、昆仑、飞扬等穴位。以近选穴位为主,伴有下肢放射痛者增加远选穴。每次酌情选5―6个穴位,交替使用。用毫针施以补法或平针法,留针30分钟,酌加灸法、电针等。每日或隔日一次,20天为一疗程。
腰痛的病因复杂,治疗不可拘泥常法。除了以上常用方法外,急性腰痛还可选用耳针疗法,即在耳朵上选取腰骶椎、腹、耳、神门等穴位,用短毫针进行强刺激,或用埋针法。慢性腰痛也可采用耳针疗法,选用腰骶椎、肾、膀胱、臀、腹、耳神门、上下屏尖等穴位。或用王不留行籽等压在耳部穴位,进行刺激,即耳穴压丸法。还可在头皮选取穴位进行针灸,即为头皮针。
近年来,医学专家将古老的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新的方法,用于腰痛治疗。如将复方当归注射液、骨宁注射液、强的松龙、普鲁卡因、维生素B12、维生素Bl等药液注射到肾俞、大肠俞和阿是穴等穴位,即穴位注射法。也可用激光照射穴位。此外,温针灸仪、微波针灸仪、经穴灸疗仪、红外线真空治疗仪、温灸药包(灵灸药棒)等也可用于腰痛治疗。
最后,要说明的是,针灸和其他优秀治疗方法一样,并非唯一有效方法,常配合牵引、推拿、理疗、服药、贴膏药、配带腰围、骶管封闭等一起使用。如效果不佳,不应拒绝椎间盘化学溶解术或手术。
全身穴位治疗口诀
头痛左右太阳穴,风池风府一样攻,
连捏带按十余次,须臾头上即觉轻。
双目昏暗视不明,按觅睛明运目框。
鼻塞无闻香与臭,通利鼻窍按迎香。
耳聋浑沌不闻声,耳旁各穴均能听。
口眼歪斜而不正,面部诸穴皆可用。
肩臂痿痹不能举,肩禺按之效无疑。
两肘挛痛动艰难,按罢曲池将肘牵。
头面手足诸般症,合谷一按可收功。
按定人迎有动脉,二七呼吸臂上通。
锁骨窝内按缺盆,呼吸二七臂上行。
云门肩头巨骨下,按定动脉在内生。
此乃要摧肺中气,二十一度气要行。
极泉腋窝心脉始,按定此穴心窍清。
乳旁期门是肝脉,重按腹内亦有声。
大包穴在乳筋内,此是脾经脉络通,
斜按能调五脏气,心胸之病往下冲。
两手齐拢胸膈骨,大指深按巨阙中,
指下气动即是病,随手重切向下攻。
上中下脘俱按到,呼吸二七把手松,
两腿宛如火来烤,热气走到两脚中。
左右有动石关穴,此是积聚在内横,
一样按法往下送,淤气下降病觉轻。
肓俞穴动肾气走,抬手热气散如风,
一样按摩三五次,腹中轻快病无踪,
是寒是火随气降,七疝原来是肾经。
盘脐有块聚是气,按住犹如石块形,
重按轻揉在指下,朝夕按摩要费功,
按来按去气血散,脏腑调和病不生。
脐下二指名气海,按之有动气脉横,
丹田不通生百病,体衰身懈气力空。
小腹不宜按摩法,曲骨动脉明气冲,
一连按动数十次,小腹淤气往下行。
阴股动脉通五里,伸手摩脉抓大筋,
能调五脏阴阳气,疼痛难忍方为真。
阴陵穴在麦辅骨,手指振动筋有声,
正面按摩通到底,肚腹之中气自通。
胸腹按摩手法尽,再从背後一程行,
君若试探劳心记,胸腹疾病定扫清。
平肩大筋真气聚,捏此开通气血行,
脊骨旁边一寸五,此是太阳膀胱经,
两条大筋伸手捏,上下抓著筋有声,
内连五脏与六腑,风寒暑湿尽皆通。
伸手抓到肾俞穴,按之大痛穴为真,
此穴善治下寒病,腰痛之病立见功。
若要不痛拿至痛,此乃仙术定非轻,
肾旁左右名带脉,大筋揪起痛更憎,
能降胁下阴阳气,六脉调和甚分明。
胞肓脊骨第十九,去脊三寸在两旁,
伸手连揉数十次,背气相通到腿上。
承扶闭结用脚踩,此穴阴股绾中央,
腿上酸麻气血降,患者不觉细参详。
阳陵泉在膝外侧,振动小筋痛难当。
承山能治五脏病,伸手摸捏痛非常。
踝上大筋著力起,疼痛难言不要忙,
此穴能调周身气,寒火腹痛立消亡。
实用针灸配方
[此段落因违反相关规定已经被隐藏]
针灸配方与中药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来讲,有近部取穴法、远道取穴法、随证取穴法。腧穴的名称,在《内经》中大约有160个,针灸处方约有240余方,其中大部分为1~3个腧穴,其中用特定穴的占1/2以上,强调辨证取穴,用穴少而精。个人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有效的针灸配方。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大椎,曲池,合谷
大椎是手足三阳与督脉的会穴,纯阳主表,可以疏解在表之邪,配曲池合谷是以阳从阳,可以助大椎调营卫,清里以达表。如感冒无汗恶寒可补大椎以发汗解表,或艾灸大椎20分钟亦可达到解表退热的作用。如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曲池穴走而不守,合谷穴升而能散,是清热散风、清理上焦之要穴,三穴相配亦是治疗肩臂疼痛、中风上肢不利以及面瘫和面肌痉挛的主要配方。
(二)肩髃,曲池
大肠为肺之府,此两穴相配,有调理肺气的特效。肩髃卧针有舒通之象,曲池走而不守,擅能宣气行血,搜风逐邪。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病,皆能舒畅调和之。曲池又是预防皮肤病化脓和治疗眼病的要穴。灸曲池也可使人眼明目亮,对老年性早期白内障、视力模糊等症有效。
(三)合谷,太冲
此两穴皆为原穴,位于两歧骨之间,谓之“四关”穴。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可以开关节以搜风理痹,行气血以通经化瘀。配丰隆、阳陵泉以坠痰泻火而治癫狂;配百会、神门以镇静安神而疗五痫;配大椎清里达表治疗痹证、全身关节痛或游走性疼痛。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身尽痛,尤以手足小关节为甚者,可泻大椎,用《内经》“合谷刺”法,使针感向两臂和脊柱方向传导。泻合谷、太冲,则能达到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的作用。此两穴是经脉的“本”部(肘膝关节以下)所在,通过经气的运行与脏腑和“标”部(头面躯干)发生密切联系。
(四)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为脾胃虚寒气血亏损之主法,虚损门所不可少。如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者,则补阴之中势必兼行清导,则应补三阴交,泻足三里。如因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胻麻木者,针此两穴,一以振阳,一以和阴,血和而舒筋理痹,麻木自除。
(五)丰隆,阳陵泉
是通大便的主穴,丰隆是足阳明的络穴,别走足太阴,其性通降从阳明下行,又得太阴湿土以润下。阳陵泉为合穴,其性沉降,斜刺向下透足三里,是从木以疏土,则大便自下(此为治疗实热性的便秘,如老年人气虚性便秘应慎用)。
(六)气海,天枢
气海为肓之原,元气之海,补之可以回阳益气,灸之可以蒸发膀胱之液,化气上升而布于周身。天枢乃大肠募穴,有分利水谷、清导浊滞之功。两穴相配,能振下焦之阳,分利清浊和调理肠胃。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肠炎下痢等症有著效。
(七)内关,三阴交
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别走手少阴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能清心胸之闷热,使从水道下行。三阴交是足三阴之会穴,有滋阴养血之功。两穴上下相配,内关清上和阳,三阴交清下固阴,是阴虚劳损证之主方。可以治疗妇女脏躁和神经官能症之失眠、胸闷等症。
(八)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男子之阳不和者,取气海以振阳气,取关元以滋阴精,气海为升气之海,关元为三阴任脉之会,藏精之所,阴阳和故能有子。其与女子之阴不和者,则取中极以调经,取子宫以开胞。中极亦为任脉三阴之会穴,胞宫之门户也,子宫补之正所以暖胞开宫,俾其直接受孕。
(九)水沟,风府
肾脉夹舌本,脾脉络舌本而散舌下,心之别络亦系舌本,凡风邪中于此三经则令人舌强难言,口吐涎沫、神志昏迷不醒。诸阳为风寒所客,筋急而口噤不开。补水沟以开关解噤、通阳安神,泻风府搜舌本之风,舒三阳之经,以上两穴相配是治疗中风昏迷口噤不开的有效配方。
(十)鱼际,太溪
鱼际是手太阴荥火穴,太溪为足少阴原穴亦为输土穴。此方君太溪补水中之土,润燥而生金,臣鱼际泻金中之火,祛邪而扶正,是治疗肾虚咳嗽,慢性气管炎的有效配方。
(十一)风池,合谷,上巨虚
风池是手足少阳和阳维之会。泻之能清头颈眼目的风热,对凡因风邪而引起的头痛、头眩有效。配合谷是手阳明原穴,其穴性能升能降、能宣能通。“面口合谷收”,四总穴之一,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的作用。再配以手阳明下合穴上巨虚,与合谷左右交叉取穴,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主要处方。
(十二)合谷,复溜
复溜为肾经经穴。补之能温肾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能卫外。合谷为大肠原穴,泻之可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止。若欲发汗则补合谷。该穴清轻走表,能发表托邪,使邪随汗出而解,泻复溜,以疏卫外之阳,而达到开皮毛的作用。此两穴相配对更年期自汗和阴虚盗汗皆有效,但应同用补法,因复溜亦能滋肾中之阴。
(十三)中脘,足三里
中脘为胃经募穴,亦为腑会。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肚腹三里留”,四总穴之一,是专理胃府,兼治腹中一切疾病的配方。君中脘臣足三里,安胃和中。补中脘壮胃气散寒邪,泻足三里降浊导滞引胃气下行。如上焦有热加泻梁门;下焦有寒加补气海;脾气虚补脾募章门;肠中滞则加泻大肠募天枢。
(十四)隐白,十七椎
隐白为足太阴之“根”,补之大益脾气,脾主运化需阳气之推动。如脾阳不振失其统摄,血不归经,可致妇女崩漏之疾。补隐白(或灸),则能升举下陷之阳,配灸十七椎(经外奇穴)温阳益肾则崩漏自止。
(十五)肾俞,俞府,膻中
君肾俞、俞府降冲气之上逆,兼理肾气之源,佐膻中宽胸理气,化滞导痰,对慢性气管炎、老年性肾虚咳喘有特效。
(十六)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神阙
此方有清泻里热、调气止痢的作用,与芍药汤相似。君中脘、天枢,是胃与大肠的募穴,臣气海,理气行滞缓解腹痛,气调则后重自除。佐上巨虚乃大肠经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有调理肠胃之功,协同中脘、天枢能清泄肠胃中湿热,上穴皆用泻法。神阙穴加灸,取其温热之性,功同芍药汤中之肉桂,是“反佐”之法。此方是治本之方,病本得到治疗,则“便脓”、“后重”等症状相应而解。
针灸补泻的手法,如何快速掌握?
针刺补泻的前提是得气,得气的前提是取穴准确。除了井穴外的其他腧穴我们都要求针下得气,这种得气不是病人酸麻胀痛,而是医者有针与病人气交感的感觉。另外,在针刺之前一定要认真揣穴。古人认为经脉行于人体就如河流穿行于山谷之中一样,因此所有的经脉穴位都在骨的边缘或肌肉的边缘凹陷处,骨与肌肉之间的缝隙,或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缝隙是经脉的通道,针刺要找到这个缝隙,用细细的针深入这个缝隙,与流行其中的经气交感。如果针扎在了经脉所在的缝隙里,医者的指下会有针被气包裹的感觉,这种感觉在针穿透皮肤后就有,进针过程始终相伴。经脉的虚实不同,针下的气感也有差异。如果针太深,过了经脉的深度,这种得气的感觉会忽然消失。针太深则邪气反沉,一般不超过《经水第十二》中描述的每条经的深度。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先看看是不是没有针准穴位,如果确定穴位准确,还是没有得气的感觉,说明病人经气太虚,针刺需要浅刺而久留针。这种得气的感觉医者只要静下心来,都能感觉得到,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想象。
能够准确地取穴,针刺能得气,我们才能详细谈论针刺补法与泻法的操作。针刺时,尽量注意每一个细节,成功的补泻是针灸取效的关键。针灸的补泻取决于进出针的时间,针刺的深度,针刺过程中针的动静,进出针的速度以及出针是否按压针孔。
针刺补法的要求就是要“静”,只有静才能养住气,使气聚集于针下,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经脉气血充实而达到补则实的效果。
第一步,闭神。
选准穴位后要在穴位上用手扪循、切散、推按、弹怒、抓下等,目的是为了闭其神。通过这些手法使将要针刺处表面皮肤不敏感,这样针刺透皮时病人没有痛感,病人的气才不被惊扰,只有气不被惊扰才会安静地聚于针下。因此需要针灸师适当练习一下针刺透皮的手法,针刺透皮要柔和而快速,只有柔和而快速的透皮病人才不会感觉到痛。如果针透皮瞬间病人忽然感觉很疼,则说明透皮失败,病人的气会因疼痛而散乱,此时须将针留于表皮,待几个呼吸后病人气平静下来再将针深入。
第二步,透皮。
针刺透皮一定要选对时机,要在病人呼气快要结束时快速透皮。这时只是针尖穿过皮肤,不可一下针刺过深,突然快速地深入很容易惊扰到气。所以这一步的关键是选准时机轻轻透皮。
第三步,徐内。
在病人呼气的时候,缓缓将针推入,注意只是将针推入不可捻转。如果皮肤过紧阻碍针的推入可轻轻捻转,不可幅度过大。推入过程不可过快,一个呼气到不了穴位的深度也不要着急,等下一个呼气过程继续推入,这个过程一定要徐徐完成,不能过快而惊扰了气。
第四步,久留。
针尖到达穴位深度后不可松手,持针勿置,手一刻都不能离开针柄。因为在针刺过程中,皮肉被针下压出现的凹陷会产生回弹力,松手后皮肤回弹会将针弹离穴位,所以一定要用手抵住针,使针既不继续深入又不被弹出。如此不入不出,像蚊虻叮住皮肤一样安定在那里,手一定不能颤抖,针就这样安静地待在那里,不多加一点点力,也不减少一点点力,哪怕是一根头发的力也不可增减。如此静静地数病人的呼吸,因每一经的留针呼吸数不同,就这样等待着病人完成一定的呼吸数,等待着气慢慢聚于针下而壮大。
第五步,疾出。
留针满需要的呼吸数后,待病人吸气的时候,迅速将针拔出。出针速度要像绷紧的琴弦忽然断开一样快,出针的瞬间快速用干棉球按住针孔,目的是使针下积聚充足的气安住于经脉之中,不被带出。
总之,针刺补法的整个过程只有手巧而心审谛者方能完成。整个过程的最佳状态是病人感觉到你在针灸,却不知道什么时候针刺进去,也不知道针多深,敏感的病人会产生徐而和的针感,这种针感会很舒服地传向远方。整个过程,静是关键,医生心要静,针刺过程要静,病人的心要静,病人的气也要静,越是安静效果越好。
泻法的操作过程就是要“动”,不是胡乱动而是有节奏有规律地动,这样会使壅滞的气动起来。
第一步,透皮。
泻法不需要闭神,透皮可以让病人感觉微痛,只是微痛。我们要使气动起来而不可使气惊乱,待病人刚开始吸气的时候快速将针透皮,透皮亦不可过深。
第二步,疾内。
透皮后稍静一下,待病人吸气的时候,轻快地将针推入到穴位所在的深度。这个深入的过程要在一个吸气内完成,既不可过快而惊着气,又不可过缓而使气滞于针下。
第三步,转针。
针刺入到穴位后,需要待病人吸气的时候转动针柄,待呼气的时候松手。转针的时候不能左右来回转,这样气虽被搅动但搅动得不明显。针应往一个方向转动,其结果必然是滞针,这样在吸气的时候向一个方向滞针,呼气的时候松手针会轻轻往反方向回转一点儿,再吸气的时候再滞针。向一个方向转的力量不可过大,以病人感觉针下酸胀且能忍受为度。
第四步,徐出。
捻转到需要的呼吸数后,待病人呼气的时候向回转动针柄,同时摇动针柄以使滞住的针松解,捻转摇晃的同时慢慢将针拔出,待呼气结束的同时针从体内拔出。出针之后,针孔如果出血只要用干棉球拭去便可,不可按压穴位。整个过程使气有条理地动是关键,既不可动得不及使气滞,又不可动得过剧而脱气。
针刺补泻的注意事项:
1.病人的呼吸过程一定要自然。
要等到病人自然地呼气或吸气而进针或出针,不能要求病人为了配合针刺而刻意地呼气或吸气。因为在自然呼吸时全身的气与呼吸同步开合,针刺是根据全身气的开合而选择进针或出针的。
2.针刺过程医生一定要“属意病者”。
医生不能东张西望,要正身并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病人的眼睛,病人的目光被医生盯住后便会感觉不很自在,自然收住自己的目光,不会东张西望而是精神内收。如此针刺,医生既可以注视着病人的表情,调整手法的强度和防止病人晕针,又可以使病人神内收而产生好的效果。
如果医生不能收住病人的神,或者病人边针灸边聊天或玩手机等会非常影响针灸的效果。
3.针刺的补法不是增加患者的营养物质
而是像打补丁一样将气聚于针下,使所补的经脉变实,同时也使其他经脉变虚;针刺的泻法也不是抽出人体的营养物质,而是像疏理河道一样,使所泻的经脉气血疏导到其他经脉,如此所泻的经脉变虚,同时也使其他经脉变实。因此不要有喜欢补而厌恶泻的思想,补阴经就是泻阳经,补阳经就是泻阴经。如果病人整体脉象虚弱,此时气血经不起过大的调动,补法要浅刺而久留针,泻法则要轻轻地转动针并适当久留。如果脉象极度虚弱则不宜针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终始第九》)
4.对于很多需要久留针的病人
行补法时先如法进针,留足呼吸数后医者手放下针,留针一段时间后可以将针提到表层,再缓缓深入,再留一会儿,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再如法出针。
行泻法时先如法进针、转针后,医者手放下针,留针一段时间后再转针,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后再如法出针。
5.针刺补泻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
需要熟练地操作不要有任何遗漏。很多人会问:针刺补泻,拔针按针孔使气不得出为补,摇大针孔并不按压针孔使气得出为泻,这个细节是不是古人的臆想?其实补法出针后赶紧按压针孔,如此则针孔周围的汗毛孔短时间处于相对关闭的状态,汗孔闭塞则内里经脉更容易充实;反之泻法出针摇大针孔,如此则使针孔周围汗毛孔短时间处于相对疏泄状态,汗孔开泄则内里的经脉更容易变虚。针刺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重视,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古人的智慧。
入针即效 出针即愈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
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
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笔者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下面谈谈足三针。
足三针:足临泣、内庭、太冲今就三个穴的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其主治,《针灸资生经》谓:“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淫泺,(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满,乳痈。”
《医宗金鉴》临泣穴,主治歌:“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症,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但笔者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1寸5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其主治,《针灸聚英》谓:“主心痛脉弦,走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月行)酸,腋下马刀,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等多种病症,大致有7种与本文有关。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
纵观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6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病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
据笔者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的主治病证,在针灸学教材中未见记述;而《简明中医辞典》(1988年3月,人民卫生版)足阳明胃经条目下有“……颈肿……经脉所过处痛”的记述,虽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笔者将关于内庭穴的肤浅体会写出来,供同道验证,这对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等疑难痛症,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
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一定适应症范围,手三针、足三针也是这样。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四、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的作用机理
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手、足三针的6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于手三针、足三针,即手三穴、足三穴的经脉循行线路见图。
作者曾作过一个统计:手足三阳经共218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有130个;手足三阴经共91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的就有46个:督脉28个,可治以上病症者有20个,任脉没有穴可治上述病症。全身合计大约有196个穴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的疼痛麻痹。若再加上奇穴、天应穴、耳穴等,真是难以计数,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真是够夏杂的了。
笔者在临证时凡见到上述诸症状,不论其发病原因,均先以手三针、足三针进行治疗,一般的不加配穴。当然,就用这6个穴位的适应证,可能不如196个穴位之广泛;但就笔者的经验来讲,上述范围的病症绝大多数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历来的针灸大家,无不强调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即使辨证准确,选穴得当,而针刺手法不合疾病的法度,也难收到预期的疗效。针刺手法,是一个高难度的技巧问题,不是光凭书本上讲的,或者他人口说的什么手法就能轻易掌握的。一个针灸医生要想掌握住古代针灸大家所陈述的那么多的灵活多变的针刺手法,并达到娴熟自如的境地,必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细心体会,潜心领悟才行。真是谈何容易!针刺手法可见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巧问题。据历来的针灸书籍所介绍的手法甚多,一般的临床针灸医生很难掌握住其运用技巧。手三针、足三针虽然也讲究手法,但是却很简单,只要是针灸医生或略知道一点针灸的人都可以很快地学会并能运用于临床。
五、手三针、足三针具有以下特点
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
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l秒。
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
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
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
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笔者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
六、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
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 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
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
[此段落因违反相关规定已经被隐藏]
身体穴道说明
B1 打隔、咳嗽、喉咙痛
B2 酸痛疲劳
B3 消化不良、减轻压力、头痛
B4 晕船、增进食欲
B5 舒缓焦虑
B6 失眠
B7 舒缓手腕酸痛
B8 膝盖酸痛、风湿痛
B9 胃不舒服
B10 舒缓膝盖问题、水肿
B11 眼睛疲劳、宿醉
(二)脸部
脸部穴道说明
F1 舒缓头痛、使眼睛明亮
F2 解决青春痘、粉刺问题
F3 减轻鼻塞、眼睛容易流泪症状
F4 舒缓抽筋、晕眩
(三)手部
手部穴道说明
D1 鼻窦 D6 腰部
D2 耳朵 D7 直肠
D3 肩膀 D8 眼睑
D4 肝脏 D9 胃
D5 胆 D10 脖子
<包括手的背部>
足底对应穴位及病症
涌泉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人体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解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大敦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人体的足部,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此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太冲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详见此脚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太白穴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太溪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申脉穴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丘墟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症状:
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
昆仑穴取穴法:
昆仑穴位于人体的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
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足临泣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行间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里内庭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下痢穴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下痢非常有效。
高血压点取穴法:
此穴位于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在其中央是称为“高血压点”的穴位。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位,对于治疗高血压很有疗效。
第二厉兑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第二厉兑位于人体的足部,第二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的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呃逆、呕吐、食欲不振等。
第三厉兑取穴方法:
第三厉兑位于人体的足部,第三趾甲根边缘下方约二毫米处,稍微靠第二趾。
主治疾病:
此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位,对于治疗烧心、嗳气很有效果。
针灸歌诀:行针总要歌
大小五痫水沟存,百会神门与金门,须带昆仑及巨阙,惊风腕骨最为真,螈五指掣阳谷。
角弓反张百会穴,大凡泻痢神阙攻,赤游风者治百会,兼治委中诚有功,秋深冷痢灸脐穴。
二寸三寸动脉中,假如吐乳灸中庭,一寸六分下中,羊痫猪痫灸巨阙,灸至三壮收全功。
假如口有疮蚀龈,秽臭冲人难看管,劳宫二穴各一壮,用心仔细须寻篡,卒患肚痛皮青黑。
肚脐四边各半寸,各灸三壮皆安全,鸠尾一寸三壮益,惊痫顶上旋毛中,须于此处三壮攻。
耳后青络三壮灸,炷如小麦大有功,风痫屈指如数物,鼻上发际治之不,一二岁者目赤。
大指小指间后寻,一寸半灸三壮没,夜啼百会灸三壮,囟门不合各有方,脐上脐下各五分。
三穴各灸止三壮,灸疮未发囟门合,患者诚之必然康,肩肿偏坠是关元,灸止三壮诚宜然。
大敦七壮真果便,若此治之病即痊,猪痫如尸厥吐沫,巨阙三壮不可忽,寒热洒淅食痫发。
鸠尾上至五分突,宜灸三壮身即安,不灸三壮病不痊,羊痫九椎下节间,灸至三壮如服丹。
又法大椎上三壮,可保小儿无灾难,中间三壮鸠尾穴,大椎三壮通过间,马痫治之自有方。
仆参二穴各三壮,风府脐中各三灸,根据此妙法得安康,假如犬痫两手心,足太阳与肋户寻。
各灸一壮病必愈,鸡痫足诸阳三壮,牙疳舌烂治之强,或针或灸须承浆,遍身生疮曲池穴。
合谷三里绝骨良,通前通后共五穴,须兼膝眼二七壮,假如腋肿马刀疡,要知此是头中疮。
宜治阳辅太冲穴,热风瘾疹肩臧,曲池曲泽环跳等,须带合谷涌泉康,疡肿振寒少海中。
疥癣疮兮曲池攻,支沟阳阳谷等,大陵合谷后同,委中三里阳辅穴,昆仑穴与行间通。
三阴交穴百虫窠,十四穴治为有功。
针灸针刺方法一般分以下5个步骤来说下这五个方面
我们把针灸针刺方法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一、针刺前准备 二、进针三、行针四、留针五、出针 所以,对针刺方法的研究,无外乎是对上面五点的研究。都是成细节方法入手,不要把它想象的太高深。比如无痛针法,就是在进针和行针手法上下功夫。我们一一来说下这五个方面。
一、针刺前准备
1、针具的选择
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位较深者,可选取稍粗稍长的毫针。
反之若为女性,体弱、形瘦、而病位较浅者,则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
补充:针具的选择不只是说针长度和粗细的选择,还包含针种类的选择,即用什么针,比如三棱针。哪怕就是毫针,选择也很多。
2、选择体位
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
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臣位等。
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昼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
病人怎么待的舒服(包含持久),你怎么好扎针,就选取什么样的姿势。不要太局限于教材上说的姿势,比如你可以借助物品垫一垫都是可以的。
常见体位有:
3、消毒
消毒不要仅仅想到是针灸针的消毒,其实包含三方面:针具的消毒、操作者双手的消毒、针刺穴位所在部位的消毒。
针具的消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是酒精浸泡消毒,有条件的可用高压消毒法。
操作者双手的消毒:
酒精擦拭就可以。但注意擦拭的方法(单向,向心)。
针刺穴位所在部位的消毒:
一般酒精棉球消毒即可。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穴位。
5、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扎印堂常用此法。
进针后要注意两点,一是针刺的角度,二是深度。
角度: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根据针刺部位是否肌肉丰厚和是否适宜深处而定。
深度:要看病情、体质、年龄、部位等来选择,而不是单一选择,比如不见得身体强壮、结实就可以深刺,还要根据病情等判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行针
《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的是针刺要得气才能效果好。那得气已否,主要看行针手法。
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捻转法。
3、弹针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轻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
4 、搓柄法:
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使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
5、摇柄法:
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檐或摇辘轳之状,可起行气作用。
6、震颤法:
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
四、行针
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留10-20分钟。
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中间间歇行针,以增强疗效。
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
五、出针
出针时,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针灸刺法的训练
1、轻刺基本技能训练
练习各种刺法应先从轻刺入手,轻刺、点刺、浅刺、深刺是进针的深度;快刺、慢刺是进针的速度;直刺、斜刺、旁刺、横刺是进针的角度;反刺、倒刺、多刺、少刺、重刺是针刺的作用,以上各种刺法因人因病而异。
轻刺最难,练习一切刺法都应从轻刺入手。
轻刺的练习分为四个步骤,在练针枕上运气练指练熟以后,即着手练轻刺,轻到似有似无之间。开始在水面练针,即所谓四个步骤“水面练针”:
(1)轻刺棋子:用象棋棋子一个,直径5cm,厚度2cm。放在水碗里,让它静止不动。水面练针要单手持针,右手练完,再练左手。针体宜直,刺入要轻,针尖到棋子边上,稍重一些,只重毫忽之微。就要改变平度。刺在中间,棋子立即下沉,让水进到棋子上面,刺在旁边,稍重一些,棋子就会一边翘起,然后漂漂地移动了位置。要像写字似地悬腕而练,功夫到家,不论刺在棋子某一部分只见水微动一下,而所在的位置不变。功夫纯熟,再进行第二步骤。
(2)轻刺瓶盖:用塑料瓶盖一个,大小和棋子相等。放在水碗里,瓶盖的边缘在下,像盖瓶一样,在水中稳定以后,持针在瓶盖上轻刺,这要比棋子难练,稍一用力,瓶盖翻转沉到水底,必须达到针刺微动而位置不变,才算及格,这时进入第三阶段。
(3)轻刺海绵:泡沫塑料体质越轻,针刺越易浮动。针尖触到海绵上,海绵稳而不动其位,当然要微颤一下。这也需要一定的功夫。
(4)轻刺水果:水果虽然比海绵体重,但在水中最难稳定。针尖刺上如蜻蜓点水,一刺即抬,使水果在水中刺不移位这是极难的功夫。一不许破皮,稍重一点,针尖就刺入水果皮里;二不许水果移位。要从练刺棋子、刺瓶盖、刺海绵,循序渐进。刺水果在水中不移位,轻刺的功夫才算达到成熟。练轻刺的过程,没有捷径,没有窍门,只有耐心练习。世界上各种技艺都是从刻苦练习而得来的。
学习轻刺就要做到“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这两句话的原意是指能调气和血,取穴要应用子母补泻,济母补其不足,平子夺其有余,水木是代表五行生克。我却从水木二字触类旁通,悟出来这个水面练针法。先练棋子,是从《濒湖脉学》:浮脉“如水漂木”来的。以后又想出了塑料盖、泡沫海绵,水浮水果,依次练习,果然收有实效。练好轻刺,再运用“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时的“轻而徐入”与以往大不相同,轻到进针不痛,出针不觉的程度,并不是夸张。
轻刺是练习针刺的手法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渐进而练其他手法。
2、点刺
点刺是轻刺施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种刺法。通常用5分的短针,拇指、食指捏着针柄,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一般是横行的,一条线,且点且退,就像用针尖轻划似的,但是点一下子即退,不许出血。例如口眼㖞斜,上睑不能闭,把上睑用左手按紧,迅速地在睑皮上点划几条线,点后上睑立即可以闭严。我们叫“点睑疗法”。小面积的皮肤瘙痒症,用点刺疗法效果也好。
3、浅刺
只在皮内,有直刺、横刺两种。例如上睑痉挛,跳动不止,可以用1.5寸30号针,把睑皮由外向内轻轻地沿皮下横穿过去,眼睑在解剖上共分五层,穿在最外一层的皮下,叫做穿睑,临床多次使用皆效。皮内针也属于皮内浅刺的范畴。一种是直刺,用拇、食二指捏住短针针体,微露针尖半分许,对初生婴儿及3个月以内婴儿即用此法针刺穴位。至于小儿针,就要稍深一些,针入一二分许,不留针。
4、深刺
深刺根据所取穴位,刺入应刺的深度。胸背应停在胸膜以外,腹部则达腹膜以外为度,腰部可以稍深。肌肉肥厚的地方,如环跳穴胖人可以深入24cm。天突也有深刺的报道(技术如未达到纯熟,天突针刺过深有发生气胸的危险),其他四肢合穴之类,如阳陵泉在筋骨之间可以用“过梁针”直达阴陵泉。如在肌肉之上,穴下有骨骼则针尖将达骨膜为止。深刺的深度,因穴位的所在部位而有所不同。
5、快刺
快刺和慢刺都是针刺时的进针速度。例如:选用十宣穴抢救吐泻的食物中毒病人,用三棱针,持针法需用食、中、无名三指为一方,拇指为一方,针尖稍露在各指桡侧外一分许,手心向上先偏向桡侧转手使针柄向下,急速翻转使三棱针尖迅速点在穴上,十宣穴在1分钟内可以刺完,谓之快刺。中风用十二井,肾病用涌泉,都需快刺。为了抢救中风,常取涌泉,因此穴甚痛,非快刺不可。
6、慢刺
慢刺是应用在重要的穴位上,如内睛明、天鼎、人迎等穴。睛明穴下深部有内眦动脉、滑车上神经,有的人眼睑上还有青色静脉,针刺宜特别仔细,不可鲁莽。内睛明靠泪囊,人迎、天鼎都靠近颈动脉,肩井下则距肺尖很近,鸠尾旁即肝圆韧带,类似这样的穴还有很多,进针时宜慢。
7、直刺
直刺、斜刺、旁刺、横刺都是进针的角度。直刺是从上而下、从前而后、从内而外,垂直刺入,保持针体,不歪不弯,直达应刺的深度。周身大部分穴位都适合直刺。
8、斜刺
斜刺由经穴所在部位而决定。例如四白穴恰当眶下孔,针尖必须向下斜才能刺入孔内。人中需捏起人中沟旁的肌肉使针尖向上斜刺。膻中则根据虚实使用补泻,补法针尖向上斜,泻法针尖向下斜,列缺亦依照迎随方向斜刺。督脉和膀胱经、胆经在头顶部(即生头发的地方)的穴位需斜刺。督脉两旁华佗夹脊则应向脊椎方向斜刺,遇有抵抗时知针尖已达脊椎横突之间,不遇抵抗不可深刺,宜拔出一些重新调整。其他应斜刺的穴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9、旁刺
旁刺有几种形式:一种是依穴针刺,欲增加针刺效果,在其旁再加一针,我们叫做“双刺”,后加的可谓旁刺。一种是病邪较深而寒气或寒痹的面积较小,先在最痛处刺入,然后在其两旁各刺一针。《内经·官针篇》谓之“齐刺”或“三刺”。病邪面积较大,先在正中刺一针,然后在四面各刺一针。《内经》叫做“扬刺”。除了先刺一针以外的都称旁刺。
10、横刺
横刺又叫“沿皮横刺”,即先把针放倒,使针尖沿着皮下向前进行,循着经脉循行路线,一针可刺数穴,此法亦颇有效,且可让病人少受痛苦。例如耳门透听会,治耳聋耳鸣;上脘透下脘,一针四穴,可治胃病。心脊穴横透心俞而达神堂,治神志病有效。
11、反刺
反刺法也有数种:一为刺穴的另一面,如里内庭。一种是找穴方法,例如:养老穴须翻转手腕,反手刺之。一种是虚人实证,应补反用泻法;一种是实人虚证,应泻反用补法,都叫做反刺。缪刺也属于反刺之类。
12、倒刺
反刺、倒刺虽然都属于进针方向,但不同的是反刺在于取穴,倒刺在于用针。例如,廉泉穴《素问注》:“低针刺之”,即针柄向下,针尖向上,谓之倒刺。《玉龙歌》:“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神门和间使必须握拳使尺侧向上手背对胸而针柄向下刺之,也属于倒刺。
13、多刺
徐秋夫的鬼病十三穴,是治癫狂的,单穴五,双穴八,实际是二十一穴,取穴虽多,但有实效。治小儿疳病的四缝穴,对喘息、蛔虫病也有效,虽名为四缝,两手实系八穴。八邪八风八穴,中风七穴,十二井,十宣都属于多刺法。
14、少刺
牙痛只刺患侧翳风,如非龋齿,无不应手取效;预防感冒及其他传染病,独取身柱;妇人避孕针石门,难产灸右至阴;小儿抽风取印堂,中风脱症灸神阙。一穴治病的穴很多,不需赘述。
15、重刺
我们扎针细针,少取穴,提出无痛扎针法“一针疗法”,目的在于让已经为病魔困扰的病人少受一些痛苦。但是有些病人,皮坚肉厚,扎一针嫌不解渴,要求多取穴,扎粗针,扎火针,非如此不减其苦,只好重刺。使用手法,不麻不胀,反应迟钝,非重刺不可。惯用梅花针的患者非重刺见血不能去其症状,这是经常遇到情况。
患者1个月前因劳累而发生中风,确诊为脑梗死。诊见右上肢成挎篮姿势;右下肢膝关节不能屈曲、行走时呈强直性迈步状态。伴面色萎黄,动则汗出,夜间两腿发凉,食少不知饥,身困重而无力,大便日行六七次,且不能控制。舌质偏淡,六脉细软。证属脾肺气虚,气不运血,处方:
黄芪120g,赤芍、制附子、肉桂各10g,当归12g,桃仁、红花、地龙各6g,党参、炒白术各15g,木瓜40g。
5剂后,食欲增加,自汗已止。腿已不发凉,六脉较前有力,但大便失禁如故。
因虑其久病伤肾,肾气不固,故入菟丝子、蒸首乌各21g,又进5剂后,肢体功能已有明显改变,但大便失禁依然。乃采用腹针疗法:
取穴下脘、天枢(双)、大横(左)、大巨(左)。捻转手法,得气后去针。
上午治疗后,下午未解大便,第二天下午解大便1次,已成形,能控制,腹胀明显减轻。
毎日1次,连续针刺6次后,大便失禁再无复发。
【贾志宏,腹针治疗中风后难治性大便失禁80例,浙江中医杂志,2006,41(7):409】
点评
本案腹针处方正确。似乎引气归元、双天枢、双大横均深刺更佳。
腹针取穴方法
一、水平线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医者将刻度尺端平,以水平线测量。如果自身进行测量,亦可站立对着镜子用刻度尺量,但可能不够精准。
二、比例寸
无论高矮胖瘦均按比例寸取穴,上腹部从中庭穴(胸剑联合中点)到神阙穴中心点为8寸;下腹部从神阙穴中心点到曲骨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为5寸;腹部一侧外缘至神阙穴中心点为6寸,可以从腹侧用一刻度尺贴腹璧外缘与床成90°角垂直伸出,用另一刻度尺与前尺的平面角90°相交向神阙处度量,所得的直线(水平线)距离为6寸。
三、中庭穴的选取
中庭穴位于任脉上,膻中穴(两乳之间前胸正中线上)之下、鸠尾穴(胸骨柄之尾)之上,双侧肋骨向胸上融会成胸骨的下缘凹陷处。我的经验是左手拇指置于大致位置,右手中指从左右肋骨往上轻推,两手配合反复确认。因为找准中庭穴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上腹部所有穴位的位置。
四、任脉的选取
根据薄智云教授的经验和我们的论证,任脉应当位于腹白线下方,而腹白线有扭曲现象,因此简单地把腹部的正中线作为任脉来取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正确的。腹白线多从汗毛聚集或色深或色浅的走向进行观察,一般来说,只要仔细观察均能较为容易找到。实在分辩不清时,就先以腹部正中线为准,施针后若出现效果则说明位置正确,否则需要重新考量。
五、定位穴的选取
腹针定位穴一般选中腕、下院、水分、气海、关元、双滑肉门、双外陵,其他穴位可以根据它们的位置进行定位。建议大家一定要用刻度尺进行度量,网上有一些人鼓吹不用尺子量,似乎很有“水平”,但是存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巨大凤险。
六、针刺的深浅
腹针中针刺的深浅决定了疗效的显现程度,非常重要。薄智云教授将腹壁分为天、人、地三部,天、人、地中又各分为天、人、地三部,共九部。
调针到位的原则是:调理腑脏一定要调到地部,调理经络一定要调在人部,调理局部一定要调在天部。鉴于本书收集到的许多病案并没有说明针刺深浅程度,为便于大家学习和临床运用,我给出的建议处方(林超岱腹针处方图)中均标出深刻、中刺、浅刺,供大家参考。
偏瘫点穴治疗应是哪些穴位
1、偏瘫点穴治疗应是哪些穴位
首先是合理选择穴位。上肢常选用的穴位有如下几个:肩骨禺 ;曲池;合谷;内关。
下肢常选用的穴位有如下几个: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昆仑;委中;承山。
2、偏瘫点穴治疗怎么操作
在家中操作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2.1、在患肢用手掌心反复摩擦,至有热感,然后以右手拇指指端点按患者两侧肩骨禺 、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穴各一分钟,要做到均匀有力。再以拇指指腹点揉两侧环跳、阳陵泉、昆仑、委中、承山穴各一分钟。
2.2、可配合拿揉上、下肢,从上到下,反复三遍。
2.3、可配合肩、肘、腕、膝、踝关节的旋转、屈伸活动,每个关节活动十次,幅度由小到大。每日操作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本法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改善肢体功能的作用,坚持治疗,多能获得显着效果。
3、偏瘫的病因
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20%):
急性脑血管病人产生原因,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
动脉粥样硬化(1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15%):
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脑血管先天性异常(20%):
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心脏病(10%):
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偏瘫的鉴别诊断
1、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着。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
2、内囊性偏瘫
锥体束在内囊部受损伤后出现内囊性偏瘫,内囊性偏瘫表现为病灶对侧出现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内的上下肢瘫痪。
3、脑干性偏瘫(亦称交叉性偏瘫)
脑干病变引起的偏瘫多表现为交叉性偏瘫,即一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瘫痪。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肿瘤为多见。
偏瘫的治疗
1、常规治疗
偏瘫治疗方法与康复保健极其重要,在中风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大多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后遗症,此时加强防治中风后遗症有着较好的效果。
脑中风病人在康复期如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另外稳迈舒运动按摩轮有助于恢复下肢、关节和足部的运动功能。
适合于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的主动肢体康复锻炼,对膝踝关节、下肢和足部的骨折和扭挫伤等长时间固定治疗后的肌肉萎缩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有不错效果。
2、水蛭治疗
水蛭素的抗凝作用有别于肝素,它是迄今最强的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剂,与凝血酶以等摩尔比结合,能与血浆中游离的及凝血块中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结合,从而阻断凝血过程,防止血栓延伸。其作用不依赖于内源性抗凝因子。重组水蛭素只是63位酪氨酸未被硫酸化,其作用低于天然水蛭素。研究显示:其能抑制因缺血所致的凝血酶形成,防止继发性微血栓形成,增加缺血周边区域血流,挽救濒危的神经细胞。
中医教你怎么判断经络通不通,不通怎么办!
医学认为,经络就如同人体内的交通网络,一旦经络不通,人则容易生病。下面教大家几种方法判断自己的经络通不通畅、经络不通怎么办。你学会了吗?
1、捏肉法判断经络通不通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可以用捏肉法来判断您的经络是否通畅。
【方 法】用手捏自己身上的肉,尤其是腿上胃经、胆经、肝经、肾经及上臂的三焦经、心经、小肠经等经脉循行的部位,如果捏着非常痛,那么说明您可能是经络不通了,而且疼的越厉害说明经络堵塞的越厉害。
【举 例】有些朋友,后背像一块板一样硬,别人稍微捏一下,就生痛生痛的,且这样的人常会感觉一天到晚特别疲倦。这说明他后背的膀胱经全堵住了,也是经络不通的表现。
2、过血法判断经络通不通
用自己一只手攥紧另一只手的手腕,当过一分钟左右的时候,会看到被攥住手腕的手掌逐渐从红色,变成了白色,这时候,突然松开手腕,你会感觉一股热流一直冲到了手指尖,同时手掌也会逐渐从白色变成红色,这种现象就称为过血。
【判断依据】如果您的手掌在半分钟内恢复正常的颜色,那说明你的经络是通的,如果您的手掌在半分钟内不能恢复正常的颜色,那就说明你的经络可能不够通畅。
3、经络不通怎么办?
1、五字调息通五脏:每天清晨,用鼻子吸气,嘴呼气,默念:嘘、呵、口四、吹、呼字,不要出声。每个字音对应一个脏腑:嘘对肝,呵对心,口四对肺,吹对肾,呼对脾。
提示:这是利用调节呼吸来调匀气息,疏通五脏。如果常念“嘘”可以养肝明目,常念“呵”可以泄心火等,长久坚持,会有一定作用。
2、三线放松通经络:平卧在床上,将身体分为三条线,分别自上而下放松。第一条线(两侧):头顶-头两侧-颈部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关节-两手。意念在中指端保持1~2分钟;第二条线(前面):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两膝部-两小腿-两足背-十个脚趾。意念在脚趾部保持1~2分钟;第三条线(后面):后脑部-枕部-两小腿后部-两脚跟-两脚底。意念在脚心涌泉穴保持1~2分钟。
3、艾灸疏通经络:中医学认为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学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靠肌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皮部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的作用,头脑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发出指令、起着指挥的作用,即皮部经络系统。大脑、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这也是生物全息论的研究结果,医学已证明,即便是一种微小的局部性病变,也会呈现全身肌体失调的一切反映(如皮肤红肿,可引起发烧、全身不适),因此,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治疗蛇盘疮应该扎什么穴位
1、治疗蛇盘疮应该扎什么穴位
蛇盘疮、也叫蛇串疮、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典型的疑难杂症,没有特效药物。
马上施以疏通经络之法,针灸太冲穴、阳陵泉穴、敲带脉和胆经、悬钟穴、外关穴、内关穴、少海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尺泽穴、复溜穴、涌泉穴以灭肝火,每穴扎3~5分钟,大约30分钟之后感觉闷、胀、疼痛减轻,60分钟之后闷、胀、疼痛感基本消失。
2、蛇盘疮哪个季节发病率高
本病夏秋季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前阶段,常有低热、乏力症状,将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本病最常见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约占整个病变的70%,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约占20%,损害沿三叉神经的三支分布。但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三叉神经较脊神经更易罹患。
3、蛇盘疮的发病机制
VZV为直径150~200nm的20面体的病毒粒子,双链DNA结构,与HSV有较多的同源性,同属疱疹病毒。VZV的研究远少于HSV,原因是VZV在体外难以生长,除猴的动物模型外,尚无其他动物模型。原发的VZV感染可为无症状或表现为水痘(chickpox,varicella)。水痘主要发生在儿童,冬末初春好发,口腔可有疱疹。多数人认为,VZV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个别免疫功能缺陷者除外。VZV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沿着感觉神经逆行至三叉神经节细胞潜伏下来。
治疗蛇盘疮的偏方
1、蜈蚣治疗带状疱疹
蜈蚣3条。置瓦上焙干,研末,加鸡蛋清适量调匀后,涂在皮损处,每天5次。治疗带状疱疹。
2、柿子治疗带状疱疹
取柿子汁适量。将柿子洗将绞汁,抹于患处,干时再抹,1日3~4次。治疗带状疱疹。
3、番薯叶冰片治疗带状疱疹
鲜番薯叶适量,冰片少许。薯叶洗净,切碎,同研细的冰片共捣烂。敷于患处。这种方法具有解毒消炎,治带状疱疹的作用。
4、蚯蚓韭菜根治疗带状疱疹
鲜韭菜根30克,活蚯蚓20克。将两味捣烂,加少量香油和均匀,置瓶内放阴凉处备用。用时外涂患处,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药液外溢。每天涂2次。清热解毒。治疗带状疱疹。
5、醋调地锦草治疗带状疱疹
鲜地锦草、醋各适量。将鲜地锦草洗净,加入醋少许,捣烂敷于患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带状疱疹。
治疗蛇盘疮的方法
目前治疗蛇盘疮后神经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常见的是使用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治疗蛇盘疮神经痛效果较好的药物有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辣椒辣素贴剂等几种新药,但具体选择哪种药物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而定。
蛇盘疮的出现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一旦患有蛇盘疮人们往往会急于求医问药,急于将其治好,但是通常越是紧张蛇盘疮症状越是严重,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好蛇盘疮的预防工作,避免因为疾病带来的麻烦和对身体的影响。
在治疗蛇盘疮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蛇盘疮本身的发病特点,结合蛇盘疮患者的具体发病原因、自身的身体状况、发病时间等元素综合的考虑,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应该是随着蛇盘疮病情的变化进行合理调整的。
人体里也有几个“老太太”,这便是太冲穴、太白穴和太溪穴。这三个穴位对于维护人体脏腑的气血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管发脾气的“老太太”——维持肝脏秩序的太冲穴
太冲穴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跟的中间,常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所以肝火大、爱发脾气的女生最适合常点这个穴位,每次点按五至十分钟。脾气大的人有时是因为肝火太旺,情绪很难控制,肝火很大的人按这个穴位上会觉得很疼,所以要多去点按。
补脾健胃的“老太太”———维持脾胃秩序的太白穴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补肾的“老太太”———维持肾脏按秩序的太溪穴
太溪穴在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这个穴位上有动脉可见,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所以这个穴就被称作太溪。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肾有藏精主生殖的功能,每次点按与温灸各五至十分钟有滋肾阴、补肾气、温肾阳之功效,相当于吃了几颗六味地黄丸。
人体系统
人体的机能远比计算机复杂得多,其网络所需传递的不单只有信息,还要担负能量、资源补给、废物输送、防卫信息及资源的输送等。因此,在这个系统方块图中,将之分成几个不同的网络系统。
1、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中医数千年前就发现的人体网络系统,但是长期以来从解剖学中一直找不到经络存在的证据,直到1998年中国大陆的一个科研小组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在物理实验室中找到经络存在的证据。
这个小组发现经络本身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同时也发现经络附近的毛细血管呈现平行的状态,经现代流体力学的模型分析,发现其中存在延着经络方向运行的体液流场。这就能够对中医所说的药物循着经络方向流动的现象做出合理的科学解释。也就是人体经络系统不但具有传递讯息的机能,更有运送物质的能力。
经络系统不像人体其它的几个网络,拥有特定的管线结构,而是一个遍布全身由多种不同物质所构成的绵密网络。这个网络系统的存在才刚被证实,在接下来的这个世纪,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相信会发现这个网络的更多机能。
2、 血管系统
这是人体能量供应系统和废物清理系统输送的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较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具有可扩张性和弹性;毛细血管的口径小,数量多,横截面最大,血流最慢,管壁最薄,但通透性很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汇合成微静脉,管壁又逐渐出现平滑肌,静脉和相应的动脉相比,数量大,口径大,管壁薄,易扩张。
3、 神经系统
这是大脑和人体各个脏器之间沟通的系统。大脑透过这个系统,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也透过这个系统指挥人体做各种工作。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节控制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4、 淋巴系统
这是一个人体的防卫网络系统,负责侦测各种疾病的入侵,也负责指挥白血球到每一个需要的部位。用这个方式重新定义的人体系统,包含了硬件、软件和网络的结构,比较合理的说明人体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同时也更能说明各种慢性病成病的原因。 淋巴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卫体系,它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淋巴系统能制造白细胞和抗体,滤出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对于液体和养分在体内的分配也有重要作用。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接下来项静道附带道家彩色经络图。
急性腰扭伤的几种“一针疗法”
一、针刺手背“腰痛穴”
“腰痛穴”又称“腰腿点”,是手背上的一对经外奇位。从名称看,我们就知道它是专用来针治腰痛和腰腿痛的。
腰痛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发病原因又各有不同,腰痛穴主要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一般说来,针治急性腰扭伤,远道取穴比局部取穴重要。
临床上先采用远道取穴,在取得针感的同时,让患者试行伸动腰部,加深呼吸,反复做些屈伸、下蹲、起立的动作,这样多数能使僵板疼痛的症状很快缓解。
假如还有些僵硬,可适当再在腰部压痛部位选穴针刺,或拔火罐,或配合按摩,疗效会很满意。
现称“腰痛穴”,其位置相当于原有奇穴“精灵”和“威灵”,共两个点:一点在2、3掌骨之间,在指总伸肌腱的桡侧,指掐时有酸胀感;一点在4、5掌骨间,与前者平列。
针刺时可坐位取穴,避开浅静脉和肌腱,向骨缝间直刺,进针0.5-1寸,捻转,使出现明显的胀重感,留针10-20分钟,间歇运针,并伸展转动腰部,即见效果。
二、针刺“落枕”、“中渚”穴
腰痛穴对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较好疗效,但这种特异性是相对的。我们取腰痛穴前边的两个穴位落枕、中渚,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中渚是手少阳三焦经穴,落枕是奇穴,又名“项强”,是以治疗项部伤筋而得名,但实际的适应证要更广些。
三、针刺“八邪”穴
由中渚、落枕穴向前,从食指至小指的四个指缝间,有四个奇穴,叫八邪穴,也是治疗腰扭伤。
针刺时病人手指分开或屈指,针体与掌骨平行,当指缝纹头处进针约1寸半。如取上都穴(二、三指之间),可透到落枕和腰痛穴的下边来加强针感。
四、针刺“后溪”穴
小指后外侧的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更常用来治疗落枕和腰扭伤。取穴时轻握拳,在第五掌骨头后与中渚相平处进针,针向掌骨下,透过中渚,进针1寸许,捻转时有明显酸胀感。
五、针刺“合谷”穴
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配合中渚穴,也可治疗腰扭伤。取合谷穴,要靠第二掌骨侧进针,这样会出现较强的酸胀感(在肌肉丰富处多产生酸感,近关节处多胀重感)。
六、针“孔最”、“闪腰”、“扭伤”穴
除了手部穴位之外,取臂部的穴位是否也有效呢?
臂部有几个奇穴,例如在曲池、手三里之间名为“闪腰”穴,曲池与阳池(腕关节部)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接点名为“扭伤”穴等。
看名称就知道这也是从治疗腰扭伤经验中总结出来。针这些穴位,同样要配合腰部的伸转动作。
临床实践还说明选用臂部其他穴位如手太阴肺经孔最穴等也有效果。
七、针刺手背“腰痛穴”、下肢“扭伤穴”
针刺下肢穴位也可治疗腰扭伤。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下肢的“扭伤穴”,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对急性腰扭伤病人,以手背腰痛穴、下肢扭伤穴为主穴,配足太阳膀胱经殷门穴及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治疗可获显效。
扭伤穴位于殷门外侧1寸,直刺1~3寸,切勿向内侧深刺,以防刺及股动脉。
为什么许多穴位都能治疗腰扭伤呢?
穴位的作用有局部性的、有邻近性的、有整体性的。针刺手足部的穴位治疗腰扭伤,主要是通过整体效应而起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针刺这些穴位都能取得明显的酸胀感,特别是掌腕关节附近一些穴位,那种胀重沉紧的针感,对于缓解腰脊部的痉挛有显著的作用。
这些部位主要是手三阳经所分布,经络学说中阳经主外部,古代医书说过“荥、腧治外经”和“腧主体重节痛”。
因此对躯体部急性病痛可选用阳经有关穴,特别推重“腧”穴。后溪、中渚就属于“腧”穴。
下肢选穴也是选用阳经,主要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因为太阳行身之后,所以可取殷门、委中、承山、飞扬等穴。经外奇穴的选用也是出于同一道理。
远道取穴是否需要左右交叉呢?
各人的经验也不一致。有人曾做过动物实验:夹挤跟腱可以抑制丘脑束旁核痛敏细胞的持续放电,其抑制效应,与夹挤同侧的还是对侧的跟键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以放电完全中止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则施加机械压力于对侧所产生的抑制作用要稍微大些。
远道取穴是否都需要强刺激呢?
从近年新发展起来的“腕踝针疗法”的经验看,于四肢部采用沿皮下浅刺留针的方法对于痛证也有效。
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就是取得跟腱外侧缘、平外踝上三横指处(下6点)进针,沿皮下向上方平刺约1.4寸。
如症状部位在腰椎正中,针向可稍偏跟腱的中线斜刺,但不要刺入跟腱;如症状在腰外侧及髓关节部,可于腓骨后缘平外踝上三横指处(下5点)进针。
不要求引起酸胀等针感,留针半小时。对于不适用强刺激的病人,可试用此法。
从以上各例说明,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是灵活多样的。
针灸书歌赋中就有“腰背委中求”、“腰连腿痛腕骨升”和“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伛音与,指弯腰不能直)等记载。
现在对这方面经验又有更多的发展了,各种不同的远道取穴法,多数是在取得针感的基础上又配合腰部的动作,这种动作很重要,有利于纠正扭伤的部位。
针刺的强度也不宜过分,我们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适当运用这些方法。
穴位,人体自带的药库
中医养生讲究内病外治,这里我们着重讲外治的环节。外治首先通过经络来实现。经络联系五脏六腑和体表,运行我们的气血,经络上
有很多穴位,通过穴位刺激已达到养生目的,所以现在国外非常重视经络穴位。
内关穴·镇静安神,还能改善胃肠功
内关穴为非常好找·在腕横纹上面三横指,我们稍微用点劲,有内关穴丈筋之间就是内关穴,轻轻按压有—种很酸胀的感觉。
中医有句话叫做 “胃不和则卧不安”,晚上吃的太多睡不着,揉内关帮助消化,能起到静心安神的作比。还有^下了飞机以时差睡不着的,也可以揉一揉内关穴帮助睡眠。
另外,这个穴位还能降血压,对心脑血誇也有好处,比如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可以每天按3-4次,每次—两分钟。
三阴交,培补阳气,助眠滋阴
三阴交。三阴交比较好找,在内踝上面三甘,四个手指,睡觉的时候揉一揉。天黑的时候阴气足,三阴交是三条阴脉的交汇,晚上睡觉的时候阴气很足,人要睡觉养阳气,揉能助眠。
对女性来说,三阴交是女性朋友的终身伴侣,第一,月经不准的时候揉可以使月经准。第二痛经,两个三阴交揉三V钟最多五分钟不到马上解,结婚生孩子前揉—揉。三阴交通畅了之片:任脉冲脉的气血通畅,白领上班的时候也能揉。另外,产后帮助恢复,更年期也有帮助,因为二阴交调节激素分泌,更年期之后由于激素下降容易衰老
揉三阴交之后刺激分泌一种激素。激素不是说自己补很多雌激素,这样妇科肿瘤会 出来的。现在很多阿胶膏,男的不能单独吃,要配合鳖甲膏,龟板胶,加一些些壮阳的,讲究阴阳平衡。 揉三阴交还能美容,年近五十多岁皮肤还能很好,天天揉气色血就好,整个人容光焕发。血糖高的也要揉三阴交,有滋阴的作用
起 床 前揉这些穴位, 精 力 自 充 沛
神阙(肚脐眼),靠的是推揉
神阙,就是肚脐眼,我们说揉肚脐要三分钟,早上起床前要揉肚脐三分钟,揉法也是苟讲究的,手掌掌根放在肚脐上,顺时针方向转到右边水平线,再间习肚脐上揉,大概揉20下再摩一下,再揉,
这样做三分钟。跟外面不一样,第一是摩,外面讲摩就是拼命摩,它不知道关键是肚脐,脐很重要,胎儿生长都是靠脐带的,第二是揉,揉了脐对五脏六腑的供应调整都有好处。我们中医推拿里面有个流派叫做腹诊推拿,它的穴位都在腹部,它揉腹部可以治全身病,也是个全息的概念。所以这样揉,一个可以调整整体功能,第二个能帮助通便,我们揉了帮助它排毒。起床前先做着,帮助肠胃蠕动,大便要正常。
分抹太阳和头维,清醒头脑,能祛皱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太阳,也有明目的作用,但不可以揉的太重,不然不舒服、会痛。还有个穴位叫头维,在额角发髻之上0.5公分,是一个点。早上起来的时候,用我们拇指的螺纹面,从太阳往上轻轻的抹,两侧同时往上推。
第一个脑子清醒
第二个还能去皱纹。从太阳抹到头维了,思维就会很清晰。
另外头维还可以治疗头痛。有些人面肌痉挛,眼角或者脸上一跳一跳的,头维是治这个的特效穴。另外,头维还可以预防冬天心脑血管患者因大脑缺血引起的头痛。
膻中,速效提升肺功能,雾霾天好帮手
膻中在两乳连线的中点,在古代叫上气海。早農起床前躺在床上,用五个手指捏起来,像个麻雀啄食一样,称为雀啄或者雀扣。老年人有老慢支的,早上临起床的时候扣一扣膻中帮助排痰。感冒的早找来扣一扣也很有帮助。雀扣臃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改善肺功能。近年我国雾a天气比较严重,出□前扣扣膻中,让肺气通畅。
很多年前有个民间的疗法就是拍胸,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医汫的很多病跟西医的概念不一样,例如遇到一些烦闷的事情,感觉胸口堵在这里了,很难受,但一查心电图很正常,拍胸片也没问题。中医则认为这是因为气堵在胸口,导致气机不畅,这时候就要轻叩朦中穴,往往症状会得缓解。
让男人受益一生的五个“宝穴”
你想拥有更强的性功能吗?其实很简单,根本不需要吃这鞭那鞭的乱补,你只要抽点时间做做这些按摩,胜过吃壮阳药!
1、刺激筑宾穴
筑宾穴位于三阴交穴后上方约2寸、
2、刺激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属于足少阴肾经。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洗脚,以及用手指按压该穴,或放一条小圆木棍,赤脚踏上反复滚动等,都可刺激该穴,有助于性功能。
3、刺激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属于沿头面正中贯穿胸腹的任脉。所谓“任脉”,是指不论男女都与其生殖系统有密切关系的一支经脉,任脉上有不少具有强精壮阳效果的穴位。可用指压法按摩刺激关元穴,或是交替用左右手绕脐旋转按摩腹部,刺激任脉上的有关穴位。
4、刺激商阳穴
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传统医学认为,刺激该穴具有明显的强精壮阳之效,可延缓性衰老。可在上下班乘公共汽车或电车时,用食指钩住车内的扶手或吊环;或在闲暇时两手食指相钩反复牵拉;或利用伞柄等按摩食指。
5、刺激三阴交穴
三阴交,顾名思义,是肝经、脾经、肾经三条阴经交会之处。三阴交穴本身属于脾经,位于胫骨内侧、脚内踝上约10cm处。针灸该穴主治遗精、阳痿、阴茎痛、小便不利、睾丸缩腹等,是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因此,经常用手指按摩此穴可增强男子性功能。
歌诀: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
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
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歌诀: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
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歌诀: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
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
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背部正中脊柱两侧是什么穴位
1、背部正中脊柱两侧是什么穴位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2、按摩督脉有什么功效
为加强疗效,在挟提到与病情相关的背俞穴上时,可加重挟提力量,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本法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
3、督脉有哪些分支
3.1、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3.2、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3.3、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背部脊椎有哪些主要的穴位
1、大椎穴。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2、陶道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3、身柱穴。位于人体身柱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4、神道穴。人体神道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5、灵台穴。灵台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脊柱旁的穴位怎样取穴
1、在找脊椎部的穴道时,数凸骨就可发现穴道,不过,并不需总是都从最上面颈椎的凸骨开始数起。
2、头往前低下时,脖子后面所露出的一块骨,就是第七颈椎骨。而第七颈椎骨下面的一个背骨突出处,即是第一胸椎骨。
3、若以线连结左右两边肩胛骨的下端,正好是第七胸椎骨和第八胸椎骨间的突起处。
4、腰的左右边有极突出的“髂骨”(为髋骨最上部),而连接其左右侧上端之线,则为第四腰椎棘突之突起处,这也是系腰带的位置。
5、脊椎上及旁边的人体穴位是非常丰富的,且布满了被广泛用于疾病治疗的穴道,对于任何想致力于人体穴位疗法的爱好者来说,掌握好“脊柱旁取穴窍门”都是大有裨益的。
6、脊柱穴位的定位技巧: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腰四大(肠);腰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环椎尾沉。
奇门遁甲与经络的关系
天盘有九星,人盘布八门,地盘为八卦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己、庚、辛、壬、癸六仪),因为“甲”为尊隐藏起来了,所以叫做“遁甲”。
奇门遁甲就是这么来的,靠着天人地三盘构建的三维时空模型,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关系与性状等。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就可以发现,奇门遁甲和经络系统都是古人抽象创造出来的模型,一个用做术数模型,一个用作身体和医学模型。
道家的文化论述 | 十二经脉是古代的医学模型,古人为了建立上与下、内与外、前中后的体表定位描述规则,从而准确清晰地划分人体、标注人体。
手足、阴阳、三阴三阳,是人体体表位置的标识符号,他们和相应脏腑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是有联系的。
经络还表达了身体的关联,特别是四肢、头胸、躯干之间的关联。刺激传导进去,可以治疗其他部位的病变。我们可能认知不了这种关联是通过怎样的过程来实现的,但是将这种现象记录为经络。于是人体在我们的眼中不是现代医学的九大系统,而是十二经脉的系统。
上肢与下肢、内侧与外侧,前缘、后缘与中间,使用这样的位置标注符号,人体被分割成十二大部分,一方面基本互不相干(除少量经脉在少数部位上有所交叉外,多数经脉并不交叉,且经脉均纵行于肢体,相邻经脉并行),另一方面又将体表全部包容,没有遗漏的部分。后加脏腑,是古人在对人体体表进行标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体表不同部位与体内不同脏腑之间的联系模型。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出后来中医的若干个门类,比如六经辨证、温病学派,以及中药里的归经思想,等等,这一系列都根植于经络体系构建的人体医学模型。
如果没有这个医学模型的存在,方药治疗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医者如何理解脏腑相关?如何理解开窍于此?比如说很多人读不懂《黄帝内经》,就是因为先读《素问》后读《灵枢》,实际上,从成书年代上看,《灵枢》在前,《素问》在后,《灵枢》讲了更多的朴素的对人体的认知和技术方法。3
血海穴 ——引血归经之腿部要穴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2寸处。《金针梅花诗抄》中说:“缘何血海动波澜,统血无权血妄行。”另外,据《针灸甲乙经》记载:“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可见,此穴具有引血归经的功用,可广泛治疗血行问题引发的疾病。取穴时需屈膝。血海穴的准确位置图
血海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百虫窠。属足太阴脾经。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或屈膝,以对侧手掌按其膝盖,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内侧约呈45°角斜置,指端尽处取穴。另说在膝上二寸半(《针灸甲乙经》);在膝上三寸(《千金要方》注);在膝上一寸(《类经图翼》)。布有股前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及股动、静脉肌支。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五淋,湿疹,瘾疹,阴部痒痛,股内侧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膝盖上方。对其按摩或针灸可治疗痛经、荨麻疹、产妇酸痛等症,女士午饭前按摩还可帮助祛除面部雀斑。
治疗血症、血痛第一穴
顾名思义,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处聚集,属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温度、浓度较高。因此,此穴有理气活血、引血补血、化淤之功效,是治疗 各类血症的要穴。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恶露不尽、贫血、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风疹、湿疹、 皮肤瘙痒、膝关节疼痛等症。
按压血海可缓解痛经
痛经给女性工作及生活带来许多麻烦。中医认为,痛经多为经血运行不畅、经气阻滞所致,可通过施行穴位刺激,调整经脉来缓解。具体方法如下:用单手大拇指按压在血海穴上,并多刺激左腿。如有条件,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再同时运用此按摩法,效果会更好。
按压血海,缓解产后酸痛
产后会变得非常虚弱,此时若疏忽了保暖工作,很容易被风寒侵入体内,造成产后酸痛。其具体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脉搏细弱、关节酸痛、麻木、头昏、 心悸、怕冷。此时,可通过按压血海穴,加速气血运行,调血益气来缓解症状。具体手法如下:每天固定一个时间,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产妇左右血海 穴各10次。
按揉血海,改善眼干眼痛
《内经》有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 摄。”肝血虚,就容易使人在看书或看电视时,感觉眼睛酸、涩、干痛,甚至出现手脚麻木的症状。这是因为肝脏开窍于眼,肝血虚使经脉和眼睛得不到滋养,就会 出现上述症状。血海穴是脾血的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补益经气的功效,再配合足部的长寿大穴“足三里”,可有效补足肝血。血海穴的按揉方法如下:每天上午 9点至11点,以单手拇指尖与右侧血海穴呈45度角按揉该穴3分钟。
[此段落因违反相关规定已经被隐藏]
传统针灸七种实用功效
疏通经络:中医文化中经络学说是重要的拼图,甚至很多的疾病都要通过调节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经络堵塞了,便会让疾病出现在身体之上,因此在生活中保持经络的畅通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要点!
改善免疫力:人的免疫力十分重要,生活中免疫力就好比是电脑中的防火墙一样,可以有效的抵抗外来病毒的入侵,一旦人体的免疫力被破坏了,身体的健康自然就会被损害,因此在生活中保护免疫力十分重要!
调和气血:针灸因为是通过针法刺入人体腧穴来保养身体治疗疾病的手法,因此对于调和气血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体内经脉,通过刺激经脉让经脉得到扩张,气血运行自然就可以更加的平稳,气血冲和身体的健康便能够得到保证了!
平衡阴阳:世界万物都分阴阳,人同样如此,人体内部阴阳失衡便会导致疾病出现,因此在养生时平衡阴阳就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而通过针灸的方法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改善机体功能:人体功能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损害,而针灸便是一种可以预防弥补这种不经意的手法,通过针灸可以有效的改善身体的功能,因为在针灸穴位时,可以很好的刺激身体,让身体的机能慢慢的增强,因此在生活中想要增强机体的能力,可以通过针灸来实施哦!
调节脏腑:人的五脏六腑十分神秘也十分的重要,在生活中五脏六腑出现了问题,往往便会导致重大的疾病,但是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腧穴,便可以有效的调节五脏六腑!
补虚泄实:补虚泄实对于健康来说十分的重要,身体虚自然就需要进补,而身体内部邪气过多自然就要将它排除,可以说补虚泄实是一种保护健康的重要因素,而通过针灸便可以很好的实施这一过程,让身体的健康得以保证!
针刺角度需掌握
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膀胱经上的穴位最多,有67个,而且,膀胱经的主要部分都在人体的后部——后背和腿后侧。
古人把膀胱经比喻成人身体的藩篱,说它是抵御外界风寒的一个天然屏障。
膀胱经——人体最大排毒通道
同时,膀胱经又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排毒通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剌激膀胱经,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膀胱经是掌握尿液和汗液这两条通道的,所以膀胱经一定不能被堵住;另外,膀胱经是直接连接脏腑的,能够把脏腑的毒通过膀光经后背的俞穴及时排出来。
所以膀胱经还是排毒最简单、有效的一个通道。
疏通膀胱经的13个功效
具体说:
1、调眼疾
按揉晴明穴。 膀胱经的走向是从头开始的,然后沿着头后边一直到脚外侧小趾边缘的至阴穴。
睛明是它的第一个穴。先用两手大拇指指肚夹住鼻根,不要特别使劲儿,然后垂直地往眼睛深部按,按的时候把眼睛闭上(凡是明目的穴,按的时候都要把眼睛闭上),然后按一下松一下,再按一下再松一下,如是做9次,这个穴就能真正起作用了。
2、治眼睛方面的疾病和热症:
揉攒竹穴。 攒竹穴在眉毛边上。
3、通鼻窍、治眼疾、头痛、癫痫:
用10个手指肚每天梳头上的膀胱经50次。
4、明目醒神、降血压、防治颈椎病、感冒:
揉天柱穴。 天柱穴在脖颈子这块儿入发际0。5处,揉 的时候不用多想,揉到酸痛点就行了。
5、治咳嗽老不好、心里发憋、心血管问题、胃痛、肝胆问题、腰酸腰痛:
按后背傍胱经上的相应穴位。 往背上走有众多穴位,它们都在后背中线旁开1.5寸和3寸的地方。后背这些俞穴太多,我们用不着去仔细地区分,先找最痛的点多揉就行了。
6、治疗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揉八髎。 腰部往下还有好多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边4个,右边4个,共8个,通常叫八髎,主要在裤腰的下缘和尾骨尖中间这一段旁开2-3厘米处。
7、排毒减肥、治腰背痛、脑后头痛、足跟痛:
压委中、委阳穴。 委中穴在膝盖窝里这块儿。揉委中穴时,要用大拇指点到穴上去,另一只手脚腕往下压它,不用使颈揉,点住它就行了。我们平时只要有腰痛,压委中效果就会特别明显。
8、治腰痛、座骨神经痛、痔疮:
揉承山穴。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缘,找的时候,要把脚后跟翘起来,这样,小腿肚子就形成一个窝儿,这个穴位就在这个窝儿里。
9、治慢性腰痛立竿见影:
揉飞扬穴。 飞扬穴在承山穴斜下1寸的位置。
10、治感冒、膝盖发凉、血压高、眼睛酸湿、老花眼、腰腿痛、足跟痛、足跟裂:
从飞扬穴一直推到昆仑穴。 昆仑穴在外踝骨后缘这块儿,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穴位。
11、治腿抽筋、癫痫、身上老发紧:
揉申脉穴。 申脉穴在脚外踝下缘,不太好揉,但用食指指节硌的方法一下就容易找到
12、治耳鸣、头痛、防感冒、通鼻窍、防止脚寒凉:
揉金门到足通谷这一段膀胱经。
13、正胎位:
艾灸至阴穴。 至阴穴在小脚指旁边,是膀胱经上的最后一个穴位。
[此段落因违反相关规定已经被隐藏]
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供应给全身脏腑器官,四肢百骸等各个部位,其动力全赖于心气的作用,这心气就是《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所说的“心藏血脉之气”。在第三篇中谈到的宗气和营气,宗气主要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运行,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比较富有营养的物质,分布在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全身,发挥营养作用。
心主要是由宗和营气体现出来的。心气旺盛时,全身供血便正常:感到精神饱满,动作有力,面部红润而富光泽。如果由于久病体虚,突发暴病伤伐正气,体质禀赋不足或年事已高,脏腑功能逐步衰通等因素,引起心气亏虚。
临床表现常见,心悸、心慌、心神不宁、胸闷不适、短气懒言,精神疲倦、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白无光泽,或易汗出,活动时明显,舌质淡白舌苔白,脉博细弱无力,或脉博出现早博(心律失常)。这些症状都是胸中宗气运转无力,营气亏少,血脉欠充盈所引起。
心气虚与心阳虚有什么关系?
心阳虚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由于气虚损及阳气,心阳受损,不能温煦肢体,兼见畏寒肢冷,阳虚生寒,阴寒会使血脉凝涩,心脉痹阻不通,见到胸闷加重,心前区疼痛,大多比较剧烈,或心痛持续时间较长,舌淡胖较心气虚更明显,舌苔白滑,好像水份较多,严重的伸舌头时口水滴出,脉微细或结代(心律失常),这就是心阳虚的表现,它往往从心气虚发展而成。
如果心阳虚再进一步加重,会出现心阳暴脱的症状,突然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这是心阳暴脱的危象。是由心阳衰亡,宗气大虚,营气外泄,既不能温煦肢体,推动血脉运行,且宗气、营气外泄,冷汗淋漓,心血瘀阻,全身经脉瘀滞,出现神志模糊或昏迷。病情垂危必须大力抢救。
上面已谈了两者的起因和互相关系。虚损的形成,大多是日久积累,平时调补不够,逐步加重的。因此要有相关的保健知识,了解自身的体质寒热偏胜,或请有经验的医生诊断,养生保健用药要有的放矢,合理防治。
中医如何补益心气?
补益心气最基本的用药是独参汤或四君子汤。
独参汤就是红参或西洋参单味炖汤,一般可用10克,严重者可用30克,单味炖服或加瘦肉、鸡肉、鸽子肉等血肉有情的食品炖服,为了方便,可制成人参粉,每次3克,每日1-2次冲服。或平时含服红参片亦可,起到补益心气的作用,且简单方便有效。
四君子汤由党参(或红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方,是健脾益气的基本方。健脾,水谷精微生化旺盛,宗气、营气便能充足,心气自能充盛。在用药上,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互相依存,在用药上加上补血,效果更佳,可加黄芪、当归(当归为补血汤)、龙眼肉,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使之气血并补。补气血时,要注意补血药有滋腻影响脾胃运化的付作用,在方中可加鸡内金,石斛、山楂等养胃消导药,防止影响药物的消化吸收。
如何调理心阳虚?
心阳虚是在心气虚的基础发展加重,在用药上,也是在补气的基础上加上温阳祛寒、通经行痹的温阳散寒中药。
临床上因心阳虚衰明显,急则治标,在组方用药更会注意温阳散寒,如常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炙麻黄、熟附子、细辛),桂甘龙牡汤(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参附汤(红参、熟附子),当归四逆汤(当归、赤芍、桂枝、细辛、炙甘草、木通、大枣)等方是最常用的有效方剂。
平素温阳,日常生活注意保暖,预防风寒侵犯,慎食生冷蔬果,冰冻饮料等食品。现介绍简单保健方给大家:
1、红参5-10克、鹿茸5-10克、炖瘦肉服,每周1-2次。红参是补气首选药,鹿茸补肾阳、益精血,是心阳虚的食疗最佳配伍。若食后口干,可将红参改为西洋参。
2、肉桂1-2克,西藏红花1-2克,红糖适量开水泡服,可起到温阳、养血、活血的作用。
3、艾炙足三里穴、关元穴、内关穴,有温阳通经强壮作用。
方法还有很多,要达到保健治疗作用,平时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禀赋,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饮食,睡眠,服用合适的中药或食疗方,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适当晒晒太阳,多些户外活动,增强机体的活力,便起到补益心阳的作用。
若心阳衰竭,出现心痛、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志模糊或昏迷的危重症,要立即中西医抢救,不能耽误时间。若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的朋友要多加留意,但不能平日过多忧心,宜乐观,谨慎重视便可。抢救用药,本文不作讨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