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精典名品欣赏:曾来德
》》》
曾来德,1956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
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书法大家讲习班”成员。
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艺委会委员、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海外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
【曾来德的书法观】
书法被一种人为的、不可理喻的“书法历史”淹没了,人们只要意识到书法,便是意识到那些已有的作为经验和范式的书法,而不是尚未有过的,有待创造的书法。
书法可吸收美术之因素,以增进形式美,但书法必须有边界,为了绘画牺牲书法的边界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
书写性是书法艺术的底线,也是现代书法的底线。如果失去了书写性,就不是书法了,它可能是书法以外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
作书要擅用“败笔”,所谓的“败笔”,是古人在创作审美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未能完善的元素,正是这些“未能完善的元素”,给我们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我对书法形式构成的实验,经过了“传统书写内容——文字系列——非文字系列”的过程,通过对书写内容的递减和对汉字规范的结构,实现书写的自由状态。
书法的现代性,是当代人如何对待传统和开启未来的问题,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问题。只有按照传统发展的规律,按照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把艺术放到一个流动的发展脉络当中,我们才能谈书法的现代性问题。
书法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来自书写者的情怀和生命律动,如果一个书法家没有人文关怀、人文精神,那么他写的书法只是一个匠人的劳动,可能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但却没有笔墨内涵。
碑学和民间书法中那种新鲜生动、质朴无华的东西,它们是创造力的源泉。
书法的纯形式美,就是打破文字的限制,把点、线、墨作为书法创作的形式因素,通过点、线、墨的空间切割,来构成有意味的审美形式。
我常常一边书写,一边屏住呼吸,用耳朵去倾听毛笔和宣纸的磨擦形成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音,这样一来,书法创作不仅是用眼睛和手来营构静止的视觉世界,同时也可以用耳朵去体会绝妙的音乐的演绎过程。
书法历来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然而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书法”,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已经“越写越小”,封闭、狭隘,既缺少对传统的深度占有,又与当代文化缺少必要的关联,根本无法构成代表一个时代精神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