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趣闻杂谈,全知道就厉害了!
中医与中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趣闻杂谈。虽然这些小知识,不知道也没什么,但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知道了会显得很厉害哦!卡木昂,故事会时间到~
1. 中医的雅称
中医的医学理论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出现了很多和中医有关的雅称。比如人们把中医学称为“岐黄之术”、“青囊”:
歧黄之术:黄指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
青囊:青囊原为古代医家藏放书籍的布袋,喻指医书。相传华佗行医游走各地,把自己的医学著作藏在青色布袋随身携带,后编成《青囊书》,可惜大多内容已失传。
2. 中医的佳话
人们用“橘井泉香”、“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来形容高尚的医德,每一个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橘井泉香: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传》记载:苏耽由于德行出众,在汉文帝的时受天命为天仙。苏耽在超脱凡俗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瘟疫的人,给他井水一升,橘叶一枚,服下就能治愈。”后来果然瘟疫肆虐,前来求取井水、橘叶的人络绎不绝,都被治愈了。于是医学史上就有了“橘井泉香”的典故。
杏林春暖:三国时有位医生叫董奉,与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棵,轻病患者每人种一棵。几年后,杏树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被称为“董仙杏林”。每逢杏熟,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董奉又用换来的稻谷救济贫民百姓。因此,后世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医德高尚。
悬壶济世:《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着一个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遂买了酒肉,恭敬地拜见老翁。后来,费长房随老翁进入葫芦十余日学得方术,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普济众生。
3.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据史书记载,这句话是宋代名儒范仲淹所言。相传范仲淹去祠堂求签,当问签得知自己不可以做宰相时,便又求一签,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当人们问及缘由,他回答说既然当不成宰相普济万民,可以当良医为人民消除痛苦、利泽苍生。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这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由来,范仲淹及当时的名儒的选择使中医药的地位得以提高,是因为中医药治病救人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相似性。
4. 我国古代女医生
我国古代医学界人才辈出,除了以上名医,还有一些女医生,她们以其髙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给后人留下很多佳话。
义妁:西汉名医,医术高超,临床经验丰富,后被汉武帝征召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
鲍姑:晋代名医葛洪的妻子,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
谈允贤:明代女医,医术精湛,擅长妇科,为由于封建礼教束缚而羞于请男医诊治的广大妇女带去希望,著有《女医杂言》。
张小娘子:宋代名医,精通外科,手到病除,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5. “悬丝诊脉”的传说
历史上出现过此类的传说,由于古时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一般为太医为嫔妃公主治病所用。比如,孙思邈曾为怀孕十多月不能分娩的长孙皇后悬线诊脉。悬线是否可以诊断出病情?其实太医事先已经了解到患者的病情。
曾有人专门请教过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原来,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
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此事,但不论医术多高明,医生光靠“悬丝诊脉”是不会看好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