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父子都曾被高英培“捋叶子”!能超越马三立却输给了马志明!

“捋叶子”本是相声界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在表演中借用了同行的某个包袱或者使了别人的代表作。可能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抄袭、剽窃,等同于抢了同行的饭碗。但有一种情况是个例外,比如马三立先生的把杆活《买猴》是段家喻户晓的传世经典,当年马三爷把何迟先生创作的这块活使响了以后,刘宝瑞就曾找到他提出也想表演这个段子,当时马老毫无保留的将《买猴》原稿无偿送给了刘宝瑞。
很多时候,其实只要得到原表演者同意,甚至“翻版”演绎得比“原版”还出彩,通常来说原表演者不但不会心生嫉妒,反而会倍感欣慰。因为这样“捋叶子”的同行越多,演员的表演技艺才能更精进。马三爷在相声界德高望重,当年找他来“捋叶子”的可不止刘宝瑞一位。像魏文亮的《美人赞》也是从师爷那儿求来的。可唯独高英培先生跟其他同行不一样,他“捋叶子”整整捋了马氏父子两辈儿。从马三爷那捋来一段,重新演绎后大放异彩,从少马爷那也捋过一段,但表演效果只能算差强人意。既然都能比马老演得火爆,为什么反倒输给少马爷呢?到底马氏父子的哪两段相声让高先生跃跃欲试呢?
老观众多少应该能猜到,高先生从马三爷那捋来的正是《钓鱼》。这段相声最早由郭荣起根据民间流传的小笑话改编整理而成,最初也是按单口相声攥出来的。后来,马三立与老搭档张庆森将它以对口相声的形式搬上舞台。马三爷演绎的《钓鱼》在角色刻画上细腻至极,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折射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例如,“嗐,(空一拍)小孩儿啊净河里洗澡。我呀白在那看着,咱不敢下钩子。啪!掇小孩脑袋,这嘛呢?”这种口风只有马三立才有。令人遗憾的是,马三立、张庆森的这版《钓鱼》在当时并没能引起太大反响。
后来,高英培要走了这块活,又根据自己的表演特点对“册子”进行了二度加工创作。高先生的台风素来火爆热烈,而《钓鱼》这段里塑造的“二个他爸爸”的形象也恰好符合天津人热情豪爽的性格。这样一来,表演者与相声段子之间产生了高度契合。火爆的包袱一个接一个地迸发而出,观众大呼过瘾是必然的结果。时隔多年,当大家在聊起高英培的代表作时,恐怕被提到次数最多的除了《不正之风》《教训》外,就得说是这段百听不厌的《钓鱼》了。
从马三爷那求来的段子大获成功后,高先生又从少马爷那要来一段。这段就是马志明、黄族民曾表演过的《犹豫症》。这段或许在少马爷的作品当中算不上把杆活,但它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马志明恰到好处的“犯犬”。再来举个例子,马:“我一扔这钢镚儿,咕噜咕噜掉茅坑里了......我看看,我看看是字儿是闷儿。”
哪怕只听录音,观众听至此处眼前也能浮现出演员当时的动作、表情、神态。整段作品从垫话到入活,再到底包袱,可谓浑然一体,语言精炼,节奏张弛有度。总的来说,少马的这段《犹豫症》虽没像《纠纷》那样大火一场,但每句台词都禁得起咀嚼回味。
高英培先生也曾和爱徒孟凡贵合作过这段。客观来说,其中该响的包袱确实都响了。只不过铺纲的过程总让人感觉温温吞吞,语言表达上略显拖泥带水。从旁观者角度来看,演员的表演很难将观众带入其中。而高先生一贯的火爆口风在这段相声里更是难以施展。
相声演员“拆洗”同行的段子也是门学问,说得好,改得巧,能从此一鸣惊人。可万一动了量身定做的段子,穿到自己身上就未必合身得体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