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和解了大的仇怨依然会有残余的不满,这又怎能算是真正的修嫌释好呢?因而智者宁肯让别人有负于他也不对他人苛责。有德行的人总是让别人亏欠于他而不思追讨,无德行的人总是怨怨相报、斤斤计较。上天对世人本来没有什么亲疏,只是一贯帮助有德行的善人。
点评:本章重点谈人道的“不争”,“不争”才是“善”,才是“天道”所佑护的。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调和大怨不如根本上不结怨。与其伤了人之后再去道歉不如一开始就不去伤人。有一个外国的寓言说得很好。伤他人的心就好象往木头里钉钉子,道歉就相当于把钉子拔出来,尽管钉子已经拔出来了,但是曾经受伤害的那个窟窿却不能愈合。这就说明了解怨不如根本不结怨的道理。那么怎么才能不结怨呢?
“安可以为善”这五个字传统的翻译方法就是上面译文的翻译方法,是翻成问句的。但我总觉得可翻译成:“安”可以为善——陈述句。无论是第六十四章的“其安易持”里的“安”还是第十五章的“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里的“安”都可以用在这里。
“安”就是一种稳定和祥和的状态。道德涵养很深的人所拥有的一种宁静和淡泊。是不与人争一日之短长、斤斤计较于世俗功名利禄的平和冲淡的心态,这也是“善”的根本。从“安其心”到“安其居”;由“安其分”而“乐其道”;民“安”而后天下“安”。所以说“安”才“可以为善”。
“左契”是古代契约中一分为二左边的一部分,通常是由债权人持有。圣人

(0)

相关推荐

  • 日常练字 | 小楷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无为无执 无败无失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无为无执,无败无失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修身之道,惟善为宝.为善之道,自治为先.盖道在内而不在外,修在己而 ...

  • 《道德经》: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七十六课 大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总和所有的大怨,必然产生余怨,这样就无心做善事.我们 ...

  • 道德经七十九章——和大怨

    这一章节,讲怨,与孔子的那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异曲同工之处. 先贴下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 ...

  • 未雨绸缪则天下无大怨!读《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      和:调和,和解,解决,处理. ·  ...

  • 《道德经》七十九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是天道五篇之三.此章经 ...

  • 《道德经》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何为无亲?何为善?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解读第七十九章.请看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一,解读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 ...

  •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道与善人》悟读述杂【79】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道与善人》悟读述杂【79】

  •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调解很大的怨恨,必然还留有余怨 ...

  •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稀有不伤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稀有不伤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 王弼注: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以和之,其伤不复,故必有余怨也. 今译:不明白如何处理契约,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形成大的仇怨.而以德来调和,关系或感情之前受到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