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爱故乡】刘少青:马永红——陕西益路人公益事业的拓荒者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33期︱
编审|小蚂蚁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马永红——陕西益路人公益事业的拓荒者
——马永红励志报告给我的启迪
作者/ 刘少青
2019年5月24日至26曰,我们十县市十七人代表全省乡土文学爱好者,在陕西益路人公益服务中心参加“第二届三秦乡土文学人才培养计划班”学习培训。
两天来,我们聆听了陕西益路公益发起人马永红老师创业的感人事迹;倾听了商洛市洛南县作家刘剑锋老师的创作经历及名作推介的分享;学习了西安外大中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王昱娟老师对文学创作理论框架的解析。三位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简明扼要,我们可谓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说到收获和启迪,特别是马永红老师的公益历程对我们触动更大,启发更深。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2003年9月,十九岁的商洛市洛南县青年马永红怀揣西北政法大学提前录取通知书,带着乡亲们的祝福、家人的期盼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之门,可是一年不到,板凳还未坐热的天之骄子,却萌生了休学的念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凡事皆有因缘。
促使他思想转变的起因是大一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一次去蓝田县捐赠衣物活动。当他置身于陈旧简陋的小学教室,看着娃娃们用细铁丝、塑料绳网成的、上面搭块木板放书包的桌兜,看着他们啃咬着从家里带来、上面撒着盐和辣椒面的冷馒头,他眼睛潮湿了。联想到社会上一些腐败丑恶现象,看到一些大学学生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玩世不恭的生存状态,强烈的反差让他茫然。
怎么办?是在这象牙之塔啃书本,还是走出学堂改变乡村学校落后的教学环境,帮助那困境中渴求知识的孩童?
思考中,他眼前又浮现出了家乡合兴村那青山绿水、空气新鲜、山路弯弯、鸟语花香而又贫穷落后的景象:温馨却破旧不堪的土房老屋,年迈的爷爷奶奶,忧心忡忡的父母,上高中的弟妹,郁郁葱葱的烤烟地里,半人高肥硕的烤烟枝叶间父母、祖父母辛勤劳作时晃动的身影……
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辛苦,城乡之间差别太大了!
什么是幸福?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人生的重大命题,摆在了二十出头的马永红面前。
城乡差别让他对知识、事业这些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解读:大学深造无疑可以获得知识,而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也同样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创大业自有千条道,我何必单走大学这座独木桥?扶危挤困帮助他人的公益也是大有作为的事业。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立长志。十多年来,马永红,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青年,从大学的课堂又走向广阔的社会,在公益这条路上一直走着,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光明之路。
悲天悯人,校正目标,定准方向,做利国利民的善事,是马永红老师成功的第一大法宝。因此我认为:
目标,定位,正义是马老师给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启迪。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成功者的花环历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路径选好后,行动就成了关键。
马永红开始了他的公益长征。
学校没批准他的休学申请,他只能利用周六日及其他假期开展公益事业,谁承想,做善事却阻力重重:
假期,他准备组织各大学自愿者下乡支农支教,大学有关部门却不认同。
村组镇几级干部以不安全为由不让他的团队进校门,不提供场地。无奈只好借用群众院子,以床板当黑板给留守儿童辅导文化课,做游戏,教唱歌。翻山越岭,趟水过河,为了队员的安金,他要求自愿者签字画押,自保平安,签订安全免责声明。乡村学校不提供支教场地,他就把队员先集中培训,分配工作,提出要求,然后分组去各村甚至各户开展活动。搞文化支教,办联欢晚会,小学生没油彩化妆,没表演服装。他与队友就把山上的野果剖开取出红色的膜混合指甲花捣碎取汁当油彩。把几面会旗绑在腰上当裙子,上身再裹上村委会沙发垫子作舞衫。
除了外部阻力,连父母也觉得他“不务正业”而把他“撵”出家。他只好在奶奶家吃饭,在叔叔家住宿。当时他手头非常拮据,连缴话费的钱都没有,为了生存和把支农支教活动坚持下去,他想出了把大学生支农与创业结合起来,搞起了统购统销的营生。他与同伴以低于批发价、大批量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又以低于市价卖给乡亲们,剩余的利润一部分作为农协活动经费,一部分用于团队工作花销,后来把米面油等物也纳入统购统销范围。这样农民协会覆盖的村子越来越多,参加群众的基数越来越大,支农扶贫活动开展得既有声有色,又富有成效。
为了搞好公益事业,他废寝忘食,心里装着公益,唯独没有自己、父母、妻子。
他弟妹也是大学生,一个山区农家要供给三个大学生谈何容易?为了弟弟的婚事,年近花甲的父母放弃了费人费力的烤烟种植进城打工,母亲在饭店洗碗,父亲在工地打钻。
马永红对己吝啬,斤斤计较,但对团队却尽力帮助。就拿这次培训来说,他自掏腰包五干多元为专家、学员在宾馆订房聚餐,连专家的讲课费都是他出的,而他和助手小罗却在律所并桌打铺夜宿,我们几个过意不去,想把住宿钱给他,他坚决不要。平时,他自己不仅为团队贴钱贴物贴时间,而且利用一切场合宣传公益,扩大影响,提升士气。
2008年3月15日他与自己的老师廉女士在洛南老家举行简朴的婚礼,趁人多他宣传公益理念,推广他们团队统购统销的模式,在现场搞了几年来支农图片展览,利用喷绘制作团队宣言:
“让有理想者坚定理想,
让无理想者拥有理想。
让有理想者付诸行动,
让持续行动改变中国”。
拜堂时,礼宾找不到他,因为他正在观众席中给乡党邻居推荐玉米种子。
他号召团队成员在各自所在大学募捐旧衣服,然后卖掉,用所得租房子为农民工子女周六日免费补课。
2010年他参加国家组织的村官考试,取得长安区第一名,在他的要求下,他被分配到偏远的白鹿原南桑村工作。他租地种菜卖菜,让年逾八旬的外公带舅舅妡母及他们的小孩来菜地帮忙,住在当地农民废弃的下雨漏雨的旧房子……
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不胜枚举。
马老师这些感人的事迹充分说明崇高理想的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坚韧不拨,自强不息为前提。
因此,我觉得:决心、自信、坚守是马老师的报告给我们的又一个启迪。
三、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古往今来中国人向往的理想社会。
十多年来,为了实现这共同的理想,马永红在公益路上竭尽所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有条件他做公益;没有条件,他创造条件做公益。
公益路上有掌声有喝彩有鲜花,但更多的是荆棘和眼泪,但他擦干眼泪一直走着。
正由于他的坚持,这条路由崎岖慢慢变得平坦;由区区数人变成一支支团队;由针对一人一户变成一组一村,一乡一县,一市一省,最后扩展到全国,星星之火燃遍赤县神州。
在这条路上,涌现了千干万个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的人,而马永红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是颗耀眼的新星。
(点击观看:《鲁豫有约》第三次专访洛南大学生村官马永红)
他象一个盗天火的英雄,照亮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
他感动影响带动改变了无数人。
他破茧成蝶,电台有声,报纸有名,电视有像。
他社会职务众多,但都与公益有关。他扩展了公益内容:
支教支农扶贫
乡村企事业单位社区市场调查
农民公法律援助
做政府的帮手和代言
替党和国家分忧
在各县普及爱故乡文学小组助力乡建
故乡,是每个人生命的根,灵魂的寄托之所。人,无论身在何处,对故乡故土亲人的思念都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月是故乡明”,“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故乡的爱、对乡村的情,已经植根于他的心田,烙印在他的血液里。
这几年,马老师积极策划帮助蓝田、洛南、旬邑、旬阳成立爱故乡文学小组,培训乡土作者,忆故乡,赞故乡,助力乡村建设,配合党的扶贫脱贫工作,书写精神文物,辐射带动了全省重视乡村,改变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反响很好,影响很好!
马老师立足乡建,拓展公益范围,带领一班人,打开了陕西公益事业的新局面。他的座右铭:我愿意、我努力、我坚持、我陪伴、我相信、我改变。他是个有温度的人,温暖了许多人,他做了许许多多善事大事。
巍巍雲蒙山留下他深深的足迹,滔滔洛河水澎湃着他的激情。他从大山走来,走向田野、走向学校、走向社区、走进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
他走过了无数风雪严寒,走过几多春夏秋冬,他一直在路上,从未停下公益的脚步。
天道酬勤,有付出一定有回报,风雨过后必定见彩虹。
好人一生平安!
这是马永红老师事迹对我最大的启迪。
关于作者
 刘少青:西安蓝田白鹿原人。自幼酷爱文学,尤喜散文、小说,诗歌。以追求清新、流畅、明快、生动、活泼、形象的文风为己任。在丝路原创文学、滋水美文、西部文学、乾陵文苑等微信公众平台发表多篇散文、小说、诗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