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立春:阳气生发的重要时期,用合适的办法,消春困、防春乏、止春咳

北京时间2月3日22时59分,将迎来“立春”节气。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此时节,大地开始解冻,蛰虫逐渐苏醒,鱼儿浮在未融的碎冰下游动,“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也叫“打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四时之始。“立”有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标志着万物复苏的春季到来。
俗话说:春打六九头。立春作为春季和冬季的交接点,和寒冬“九九”有着密切的关系,立春是六九的第一天。此时,白昼渐长,夜晚渐短,日照渐长,降水量也逐渐增多。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不仅仅是春耕播种的好季节,也是养生的好时机。
阳长阴消,阳气生发的重要时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农业意义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这是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天休息,农事活动由此开始。
“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
春季始于立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冬季蛰藏和春季发陈的分界线。立春时节,阳长阴消,是阳气生发的重要时期。
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但是由于天气依旧寒冷,阴寒之气仍然环绕四周。
中医认为,立春之后人体阳气开始生发,新陈代谢旺盛,如果能借用这个时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困、春乏、春咳、立春防三症
春季是东亚大气环流由冬季环流到夏季环流的过渡季节,在这一过渡季节内,天气特点是多变和剧烈,忽晴忽雨,乍冷乍热,容易使人出现春困、春咳、春痒三种情况。
春天的三个症状,是由于季节改变而引起人生理功能一时紊乱所致,与人体内脏器官有着密切关联的观点。
春困
由于春天是气温回升幅度最大的时期,天气一下突然就变得暖热后,会使得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和毛孔明显舒张,体表的血液循环随之变得旺盛,这会使得流往大脑的血液相对比冬季为少,由于减少了对大脑的氧化供应,人体一时适应不了这些变化,所以出现困倦症状。
春属木,正是肝气主导的季节,理应肝气旺盛;而脾胃属土,木克土、肝胜脾,人体在冬天阳气消耗过多,进入初春阳气不足,春雨纷纷时容易水湿内困,脾胃运化则不畅。
所以在内则表现为阳气不足,在外则有外邪(水湿)入侵。加上春季比冬季代谢快,人体大脑供氧自然不足,容易出现嗜睡、疲困、乏力等症状。
春咳

初春,因为天气还不是真正变暖,人们在天气变暖之时如果过多地减去衣服,当天气突然变冷时,体质虚弱者就容易患上伤风感冒的春咳症。
春痒
每当季节更替,尤其在春秋两季,很多人面部都会出现红斑并且伴随着瘙痒的感觉。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春季过敏性疾病与风邪有很大的关系。风邪侵袭人体,邪气与正气搏击于皮肤表面,可引起风疹、瘾疹,令皮肤瘙痒难耐。

皮肤瘙痒的外因中医上讲是风邪入侵皮肤,内因就这个是气血不足。有两句古谚一个叫“血虚而风动”,还有一句话叫“血行风自灭”。为什么皮肤瘙痒的老年人居多啊,因为老年人气血不足的多。
中医里的气血就包括免疫力。比如说卫气,其实就是指免疫力。中医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不足就是这两种病的病根,如果能够在平时注意调养,气血足了,这个病自然就消退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就不容易复发了。

捂阳、养肝、咬春,立春养生秘笈

养肝
立春之后肝阳亢盛,情绪易烦躁,常多愁善感,心情抑郁,不利于养肝。
这样的气候特点,不仅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滞,还会使得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诱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此刻应开阔心胸,身心和谐,不要有太大的波动。晒晒太阳,延长光照时间,也是调节情绪的天然疗法。
晒眼
肝开窍于目,如果肝脏受损,就会让眼睛觉得干涩、困乏,甚至诱发干眼病、角膜炎等。
要趁着春天阳光温暖不太强烈的时候,让眼睛面对太阳,晒一晒。

同时转动眼珠,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缓缓转动。还要注意防挡风沙,减少风沙进入眼的概率,一旦风沙入眼不能用脏手搓揉,要用清水冲洗。
春捂
阳气在运动变化的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涉及整体。
春季要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不断生发,才会在夏季阳气盛满。让身体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不可过早脱掉棉衣,宁可捂着点,使身体自身与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春天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暖乍寒,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初春时节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其要谨慎,不可骤减
“春捂”两头,重点首、足,上薄下厚,需要重点关照头颈和双足,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由于寒气大多自下而起,《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渗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很多年轻女性过早换上裙装,甚至只穿单薄的丝袜,虽然上身披着厚厚的羽绒服,也容易导致关节炎、风湿等多种疾病。
咬春
立春日“咬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大人孩子咬的一口辛辣的萝卜,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的意思。
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此外,春饼中夹一些“春芽”也是“咬春”的特色。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春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
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等。
中医认为,绿色、青色属肝属木,所以春季饮食要清淡,多进食绿叶类的蔬菜,尤其菠菜、芹菜萝卜等,少食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脾胃受损,影响肝胆之气的升发。
姜、葱、蒜、韭菜等辛温之品适量食用,因为辛温之品有助于阳气的升发,但是不能升发太过。
推荐药膳:砂仁黄芪猪肚

【材料】砂仁6克,黄芪20克,猪肚1个,生姜适量;
【做法】猪肚洗净,将砂仁、黄芪、生姜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
【养生点评】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可缓解脾胃气滞、宿食不消、腹痛痞胀。黄芪助气补阳,配合清热利湿、益脾补肾的猪小肚,本品可以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等症状。
调息
清晨早起,穿一些宽松的衣服、放松身体、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做一些动作轻柔舒缓的体育活动项目,活动关节,舒展肢体可宣通郁滞、疏通气血,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同时根据天气冷暖勤加减衣物,避免受风着凉。
因为风为春季的主气,如太过或不及,即为风邪。初春寒邪未退完全,风寒之邪相合,容易损伤阳气,同时剧烈的运动不仅不能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反而因为阴液的丢失导致阳气的耗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