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散文】郑毅:老杨同志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45期︱
编辑︱子涵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老杨同志」
文|郑毅
老杨个子不高,微胖,背微驼,常着一件蓝色中山装,戴一顶鸭舌帽,但这顶鸭舌帽无论他怎么扽,都遮盖不住他棱角分明的大脑袋后的一个大疙瘩,我叫它“智慧囊”。我曾经坚定地认为,他的多才与智慧就是源于这非同寻常的大脑袋,特别是这个“智慧囊”。
老杨同志是我初三的语文老师,姓杨。因他曾教过的一篇课文里有个人物叫老杨同志,于是几个有才的同学遂称其为老杨同志,后又简称老杨。老杨初闻此称呼,大为光火,郑重在班里强调过不许称他叫老杨,虽欲盖弥彰,却提高了这个称号的知名度,于是大家从那后一致称其老杨。这虽有失敬意,但不乏亲切。
老杨上课很有特点,特别吸引人,经常撇开书本,摇晃着他睿智的大脑袋,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或是成本大套地背诵经典美文,或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或是洋洋自得地诵读自己的优美范文……他的一举一动富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常常入神着迷,不知不觉一节课就很快过去了。就这样,我们在他一节又一节自我陶醉式的课堂上感受着语文的魅力,也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尤其对语文本就感兴趣的我更觉受益匪浅。
记得刚升初三时,第一次写作文,是学写议论文,我也不知怎么写,于是就把书上给的材料全用上,根据自己的感觉完成了作业。到了作文讲评课,没想到老杨念的第一篇作文就是我的。我紧张得头都不敢抬起来,脸庞发热,心跳加速。至于他念完后都说了些什么,我几乎没听到,只是记住了他说的我国的朝鲜族不是朝鲜国的人。从此我才知道原来我国还有朝鲜族,之后又知道了很多奇怪的少数民族。这次的作文课给我无尽的鼓舞,为了以后我每篇作文都能被当做范文来念,我都会精心地去写作。在老杨的一次次鼓励和批评中,我对作文更感兴趣,更加喜爱读书,喜欢上了文学。他的这种独特的作文教学法使我深深受益,现在我也能纯熟地运用于教学中,只是不知道我的学生中有没有像我这样的好学者和受益者。
老杨那时还兼任我们的班主任,他事无巨细,下班很勤快,我们每天都能聆听他的唠叨。他虽然让人不胜其烦,但现在却有点怀念。他对我的评价里有一条:自负。当时,我对这个词根本不理解,后来也是一知半解,现在才完全明白。想想他对我的评价还真有点确切,我些许的小聪明误了我很多大事。我疑惑他那时为什么不说的更明白些呢?
老杨在我们那届毕业后不久就去了高中任教,后来又调入县城高中,这期间在街道上偶尔还能碰见他,他的形象一直都未变,只是更显得老练,更有学者风范了。去年暑假,我外出散步见过他,他笑容可掬,手摇一把鹅毛扇,虽无诸葛先生的仙风道骨,但也有一点文人学士的不凡气度。说到底,他的确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语文教学研究颇有名气,在全县城也是数一数二的,可算是蓝田县语文界的泰斗了。退休后,他老骥伏枥,笔耕不辍,一直在书写着有关家乡蓝田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想起他曾经有过“我的研究离人民币还很遥远”的慨叹,此时,我们也为他感到欣慰。
那些年教我们的老师,大多都是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有永远不显老的英语老师薛老师(那可是为数不多的女老师中很漂亮的一位了)、有鹤发童颜的化学老师王老师、有身高腿长的数学老师钱老师、有能说会道的政治老师费老师、还有当时年龄虽不大但面显老的老杨同志。那个时候是我们学校的鼎盛时期,因为有那么多好老师兢兢业业地努力,学校盛名远播,吸引了周围好多学生来复读,县城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想起那个非物质的时代,想起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真令人感动万分。那些美好的校园生活就像一幅幅老照片,一张张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
现在,那些老师基本都退休了,只有我们最可敬的杨老师仍然奋斗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
杨老师,请接受学生对你迟来的却是永恒的崇高敬意。老杨同志,向你致敬!
▼
郑毅:高中语文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性格爽朗,喜读书,爱旅游,好交结志趣相投之友。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审稿:李龙刚 编辑:子涵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
友情提示:滋水美文(zsmw1199)有一个姊妹号,璞玉有约(zihan20180812),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璞玉有约,主编微信:wangzihan680121
留一处空白 随时浓墨重彩
识别二维码 关注璞玉有约
微信公众号:zihan20180812
喜欢就点个赞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