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余国俊用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胆囊炎经验

作者:普灵阁主
诊断现场
女患,56岁,1990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自忖为“水土不服”而就医。医曰“蜀多雨湿,挟风寒而成痹,所以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者,脾为湿困也”。
   初用羌活胜湿汤、五积散等,肩背酸痛如故。继投以加减正气散、五苓散、推气散、小陷胸汤加郁金、降香等,纳差体倦依然。
   近2年间继服药百余剂而乏效,已失去治疗信心。

刻诊:面色青黄带晦暗(山根之下两侧尤显),神倦乏力,短气懒言;肩背酸痛,右侧为甚;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膜胀,纳差,厌油腻,口干苦,大便微溏。舌质稍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濡。

辨证论治
[学生甲]本例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患者,因其自觉症状较多,难分主次,不容易抓住主症,从而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前医先以肩背酸痛为主症,诊为风寒湿痹,用疏风散寒除湿之方;复以纳差体倦为主症,诊为“脾为湿困”,投醒脾利湿,行气化痰之剂,间断服药近2年,均乏效验。

[老师] 患者面色青黄带晦暗这一显著体征便隐含着“木土失和”的基本病机。再参酌其右胁隐痛、小腹膜胀、厌油腻、口干苦等肝郁胆热之征,以及神倦乏力、短气懒言、纳差、胃脘满闷、大便微溏等脾虚胃寒,气滞湿阻之象,便不难从整体上诊断出 “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学生乙]肩背酸痛又如何解释呢?
[老师]本病乘土,土虚则聚液成痰,痰湿流窜肩背经络,障碍气机、气化,不通则痛。
[学生乙]看来老师之所以能准确地抓住本例的基本病机,乃是得力于不厌其详地反复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全面地加以归纳汇总,条分缕析。由此可见,四诊资料越全面越好,尤其是问诊要仔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老师]但全面性并不等于整体性。现代西医亦很讲求全面性,而不赞成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当然重视全面性,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却是整体性,即整体观念。《内经》上多处强调“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深刻地揭示了“一”与“多”的辨证关系,其精神实质就是强调要从整体上高屋建瓴地掌握病机。
如本例之自觉症状看似杂乱无章,却有“木土失和”这样一根主线贯穿其间。而从宏观整体的高度紧紧抓住这根主线,就容易理清头绪,就不会陷入“流散无穷”的窘境。
[学生甲]听说老师研究慢性胆囊炎有年,能披露—下证治心得吗?
[老师]我早年工作的地区,慢性胆囊炎发病率颇高。因初涉医林,缺乏临床经验,又无法与书本上的知识“对号入座”,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教训倒是积累得不少。
所幸临证既久,亦渐有会悟:慢性胆囊炎患者,无论是否存在结石,其自觉症状均不少。有的患者就诊时不擅表述,听之既多且乱,茫无头绪。医者如不善于归纳概括,便不得其要领,抓不住主要矛盾,见症治症,方药漫投,收效甚微。
据临床体察,此病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其肝胆症状,多为右上腹反复疼痛,或放射至肩背,长期口苦,属于肝郁胆热,疏泄失职;脾胃症状,多为胃脘满闷,纳呆食少,嗳气,嘈杂,短气乏力,属于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此外,患者忧思恼怒,或啖油腻及生冷食物之后,以上症状往往加重。其舌边多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薄腻,脉多弦弱带滑。

冶宜疏肝清胆,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我常用简裕光老中医“柴胆牡蛎汤”合张锡纯“培脾舒肝汤”取效。
药用:柴胡10g,生牡蛎30g,胆草3—6g,白术10g,黄芪10g,陈皮10g,厚朴6g,生麦芽10g,炒谷芽10g,鸡内金6g,白芍12g,生姜6g,生甘草5g。
方中柴胡,生麦芽疏肝达郁;胆草,生牡蛎,白芍清敛胆火;黄芪,白术,甘草健脾升清;陈皮,厚朴,炒谷芽,生姜和胃降浊。
 加减法:口苦甚者,胆草加至10g;胸膈满闷甚者,去白术、白芍, 加薤白10g;大便长期偏稀者,加黄连3g,山药15g,仙鹤草30g;肩背板滞掣痛者,加姜黄10g。
如1972年曾治某女,32岁,患慢性胆囊炎8年(无结石),经常纳呆,口苦,右胁隐痛,肩背酸痛,胃脘满闷,大便微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我先用柴胆牡蛎汤合三仁汤加藿香、佩兰、桔梗、仙鹤草,连服10剂,口苦消失;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减轻,大便成形。
继用柴胆牡蛎汤合培脾舒肝汤16剂,诸症基本消失。
尔后偶有复发,辄以本方化裁,连服3—4剂,便可安然。
近年来转向试用经方,如本案之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疗效亦较满意。

本例病症考虑为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治宜疏肝清胆,健脾温胃,行气化湿。
予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
柴胡15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2g,甘草3g,生姜5g,桂枝10g,白芍12g,干姜5g,生牡蛎30g,天花粉12g,姜黄10g。2剂。
嘱其戒除忧思恼怒,勿食油腻、生冷食物;并告曰:以西医辨病论之,其病灶可能在胆囊,建议做胆囊造影以确诊。
二诊:服药后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膜胀、纳差等症稍有减轻。
旋即做胆囊造影。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因叹服诊断正确,治疗信心陡增。
续上方加乌梅20g,威灵仙10g,僵蚕6g,地龙6g(后2味烘熟轧细吞服)。
三诊:服药6剂,右胁隐痛、胃腔满闷、小腹膑胀基本消失,肩背酸痛显著减轻,纳开,大便成形,舌象正常,脉弦缓。
上方去桂枝、干姜、生牡蛎、天花粉,加黄芪30g,陈皮10g。
效果:服三诊方45剂,一切症状消失,面色较红润,若无病之象。随访1年未复发。

思辨解惑

[学生甲]本例患者到底痊愈没有?我指的是胆囊的炎症、息肉均消失,胆囊形态恢复正常。
[老师]从西医角度说不知道。因患者不愿复查,我们不能勉为其难。不过,患者——切临床症征消失,面色较红润,若无病之象,且随访1年未复发,从中医角度看,似可算“临床治愈”吧?
[学生丙]依老师辨证的思路,其治法应为从整体上调理肝胆脾胃。但选用的却是《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前者为太阳、少阳表里双解之轻剂,后者则为和解少阳、温化寒饮之方,似乎均与脾胃无明显关涉,不意竟获良效,是何道理?
[老师]说柴胡桂枝汤是“太阳、少阳表里双解之轻剂”,源于《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苦泥于条文,而拘守机械的“方证对应”,则浅之乎视柴胡桂枝汤矣。
大家知道,本方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之合方。
若以六经辨证及治法观之,小柴胡汤可以从少阳之枢,运太阳之气,而领邪夕卜出,故可通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的诸般病证;而以脏腑辨证及治法观之,则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疏肝清胆,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健脾和胃,实为从整体上调理肝胆脾胃之妙方。再说桂枝汤,前贤有”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之美誉。
我认为所谓“化气”,就是化生水谷之精气,亦即恢复或重建中焦脾胃的功能,俾其源源不绝地化生气血,以灌注、洒陈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与脾胃之关涉,可谓大矣。
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则源于《伤寒论》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此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故用本方和解少阳,逐饮散结。而本例借用之者,则是取方中之柴胡、黄芩疏肝清胆,桂枝、干姜、甘草温化脾胃之寒饮,生牡蛎、天花粉逐饮散结。可见本方亦属于肝胆脾胃同治之方。——而与柴胡桂枝汤合用,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其疏肝清胆、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综合功效。
[学生丙]患者经胆囊造影确诊之后,老师即在二诊方中加用了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用意何在?
[老师]希冀消除胆囊息肉。大家知道,中医视息肉为痰凝瘀积之赘生物,但近人治息肉却首选乌梅,值得玩味。
我想,这可能是从《济生方》—书所载之“乌梅丸”(乌梅、醋)悟出。近年来时贤用本方加穿山甲、三七、僵蚕等化瘀通络、磨坚散结之品治疗直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等,屡获效验。
前年我曾治一媪,年5旬,患颈椎骨质增生。在治疗期间,其人舌下静脉处长一息肉如玉米大,西医动员其手术切除,其人惧,要求中药治疗。我即在原方中加入乌梅20g,僵蚕6g(轧细吞服),连服8剂,息肉消无芥蒂。
近年来我治疗胆囊息肉,则必用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4味药。经曰“木曲直作酸”,乌梅极酸而得木气极厚,故于酸饮之中,大具疏通之力;威灵仙辛香走窜,专以攻削消伐为能事。且据药理研究,乌梅、威灵仙均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而僵蚕、地龙则长于化痰通络,磨坚散结。可惜验案不多,还望大家进一步开展临床验证。
[学生丙]据临床所见,本病很容易复发,颇难根治,老师以为然否?
[老师]我治慢性胆囊炎有年,亦颇为此病之易反易复,缠绵难愈所困惑。极而言之,纵然理法方药“丝丝入扣”,“除根”亦难!
但若临证时注意三个关键,则颇有助于较快地减轻症状并改善体质。
一是疏清要适度。此病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较长,虚实夹杂——虚在脾胃,实在肝胆。肝郁胆热,应予疏清;但若惟事疏清,或疏清过度,往往戕贼脾胃元气,患者必更廉于饮食,短气乏力益甚。所以疏清要适度,尤其要将疏肝清胆与健脾和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彻始终。
二是慎用苦寒药。此病患者脾胃素弱,纳与运均差,一般受不得苦寒药。然因其存在胆热,又非用苦寒药不可。这实在是两难之事。
我反复体验,探知清降胆火之药,有利于胆腑,而不利于脾胃,故用量宜轻,“少少益善”。若大便偏稀者,尤当慎用。惟胆草、黄连2味,少少用之(1.5~3g),既善清胆热,又能厚肠胃,大便偏稀者亦可用之(若长期便溏,只宜用黄连)。
三是为配合药物治疗,亟宜劝导患者陶冶情操,乐观开朗,并节制油腻、生冷食物。不少患者服药效差,或易反易复,多因有忽于此,值得引起重视。

(0)

相关推荐

  • 一个擅长治胆病的经方,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息肉。。。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方子,叫大柴胡汤,是个很神奇的方子.在古代治的是少阳阳明合病,到了现代,发现这个方子治胆囊病效果很好,比如: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息肉等病,用大柴胡汤治疗,成功率很高. 现代医学 ...

  • 胆结石:大黄附子汤(文字稿) -龙博探宝

    5月1日 视频记录: 大家好.昨天给大家讲了大黄附子汤治疗乙肝的,很多人说要讲讲胆囊炎,今天就继续跟大家讲一下. 胆囊炎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我的那个街上有个理发的年轻人,娶了一个老婆,人长得比较漂亮 ...

  • 【生活无处不中医】胆囊息肉不要慌 中医古方帮您忙

    在观看今天的节目之前,先来问问您? 导读 在生活中,胆囊这个小器官会被人们所忽视.因为即使胆囊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有相当多的朋友没有症状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患有胆部疾病的患者常常延误了最佳的治疗 ...

  • 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胆息肉:分享一个有效...

    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胆息肉:分享一个有效中成药 经常有人问,胆结石怎么治?胆结石的古代治法,比较有效的方子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现在也被制成了中成药,大柴胡颗粒.   凡是有胆囊 ...

  • 息肉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首先来讲可以用: 1.双花连胆汤来进行治疗,他的方剂是自拟双花连胆汤的处方,采用金银花.野菊花各二十克,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和茯苓各十五克,黄连.龙胆草.甘草各十克 ...

  • 胆结石、胆囊炎、胆息肉,有个对症的中成药,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小柴胡颗粒是家里常备的中成药,出自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名气之盛可谓无人不晓,相比之下,同样出自<伤寒论>的大柴胡颗粒就低调不少,虽然名气不如小柴胡颗粒,但它的作用可不小.   名字只有一 ...

  • 余国俊用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胆囊炎经验

    为病之易反易复.缠绵难愈所困惑 25 --慢性胆囊炎多年 诊断现场 女患,56岁,1990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自忖为"水土不服"而就 ...

  • 【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慢性胆囊炎】

    女患,56岁,1990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自忖为"水十不服"而就医.医曰"蜀多雨湿,挟风寒而成痹,所以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者 ...

  • 三四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一例抑郁案例

    患者,男,38岁,因"失眠.情绪抑郁一年余"来诊. 患者因一年前因感情问题,导致失眠,睡眠质量极差,对事没有兴趣,精神差,心情烦躁,胡思乱想,有轻生念头,平时怕冷,晨起有流鼻涕,容 ...

  • 著名医学专家余国俊主任:陈氏通补汤方专治腰痛疗效佳

    陈氏通补汤方 苍术12g 焦黄柏12g 薏苡仁30g 怀牛膝15g 黄芪30g 当归10g 菟丝子30g(包煎)川续断15g 桑寄生15g 杜仲15g 补骨脂20g 一.方证浅识 <内经> ...

  • 胡希恕吴茱萸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

    [组成]吴茱萸9g,党参9g,干姜6g,大枣4枚,柴胡12g,黄芩9g,桂枝9g,天花粉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9g,泽泻18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茯苓12g,苍术9g,炙甘草6g. ...

  •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失眠属于中医学 "不寐" "目不瞑" "不得 眠"等情志病范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 特征,临床以难以入睡.易醒为主要症状,并伴 有头晕 ...

  • 【新提醒】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湿疹一例

    某男,33岁,网络求助:8岁时在地里睡了一觉,第二天起了荨麻疹,一直不愈,后荨麻疹转为两手湿疹,至今10年不愈. 问诊:手部湿疹,其他地方没有.阴囊潮湿,早泄,平时爱喝水,最多时一天喝40大杯水,也没 ...

  •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

    一 . 痤疮的病因病机 痤疮的病机是火郁于内,发散不出来,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发散而形成的.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王雪梅 这里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火",一个是"郁 ...

  •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病案 – 经方派

    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治很多皮肤病,临床上痤疮.荨麻疹.湿疹.带状疱疹.银屑病.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等都有机会用. 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典型的病人,而且患者发了照片过来看的比较清楚,我就把这个案例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