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的崩溃从带娃开始

图:我从小生活的村庄

不远处是山峦,山上没有树,应该只是石头山。

每次回家的感觉都很不一样,尤其是结婚以后,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更加深刻。农村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了,村中心每天上下午都会聚集一些老头子谈论国家大事,又或者说说自己的后代吹吹牛。这时,你也许会问,村里的老太太都去哪里了?她们都去城里照顾孙子或者外甥了。

这个结论可以从身边好几个例子窥见。和妈妈回村里看望她的朋友,迎面走来一个阿姨(是以前经常到我家打麻将的人),她递给我们一把瓜子,然后四个女人站着,边嗑瓜子边聊天,瓜子皮很自然地落地,和地上的土活在一起。

我妈问,那个谁谁哪去了?

那个阿姨说:去天津照顾儿媳妇去了,家也不管。还好女儿在跟前,隔个几天能给她爸爸做口饭。

阿姨还说,我也是刚从太原回来,照顾半年,回来几天安顿安顿家。

我妈笑着说:以前盼着孩子们成才,能走出去;现在就知道不好了,父母还得把自己的家搁下,走哪儿跟去哪儿。

还有一个本家的爷爷,这个爷爷识字,而他老婆不识字。因此,去成都去照顾外甥女的胆子就落在这位爷爷肩上,负责上下学接送,还有做饭。总在外地也不是个办法,倒不是说老俩口难舍难分,是真的需要彼此。比如,这位奶奶不识字,遇到要交医保了,或者家里电视没信号了,不会操作;打电话哇啦哇啦说不明白,电话那头都要急死了。

人一老了,就像瞎子和瘸子的组合,一个负责指路,一个负责前行。

尽管,这样的常识大家都知道,还是会喊着父母来照顾孩子。因为,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无奈。

年轻人奋斗着,如愿以偿终于在外地站住脚跟,可是举目无亲,孤独已经浑然无感了。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种开支,就要奋斗,一家两口都是劳动力。这么奋斗也不是办法,有个孩子才算有个家。生了孩子怎么办?工作不能丢,孩子只能父母带。父母能不能带,具不具备条件?没办法了,再难也要忍着。

在中国,父母带孩子是个老传统。可是,时代变了,父母和孩子的物理距离变远了,不在一个城市,所以父母带孩子的难度提高了(这意味着父母要放下自己的家,去照顾孩子的家;以及父母要成为工具人,在陌生的城市没有社交,只有看孩子);另一方面,是观念的冲突。

前者是物理障碍,后者就是精神障碍。引用一句话【咱们国家现在是老的传统丢了很多,新的秩序又没建起来。】国家自改变,社会在改变,社会秩序也在改变。

有很多年轻人苦于没人给带娃。以下是知乎上的问答:

对于那些不愿意给带娃的家长,你不能说些什么,这毕竟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他们为自己考虑,想自己尽情享受人生,这有错吗?这没错啊,符合目前的价值观,而且也迎合构建消费型社会的方向。父母想要自我与其后代需要父母帮带孩子,就会存在矛盾。往小了看,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父母说:我奋斗一辈子,老了也要发光发热么?

孩子说:我们在大城市这么辛苦,日子这么艰难,你们都不帮忙,我还能怎么办?

两种说法激烈得争斗着,实则是思想的碰撞,是这个社会的典型现象之一。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奋斗着,但还是感到日子艰难呢?生孩子有错了么,为什么养个孩子这么难?GJ不是鼓励生孩子,那谁来养?带娃只是娃成长的一部分,成年人的崩溃由此开始。

所以,问题来了。经济在发展,城市发展、社会发展没有跟上;相应的,社会保障也没跟上。

以上是我的一点所见(吐槽)。这篇文章的不足在于,只是指出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私以为,能看到问题也是种进步。而解决问题,是需要每个人行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