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的辩证及治法
风疹是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多见子五岁以内的婴幼儿。其证初起类似伤风感冒的表现。发热一、二天后,即在全身出现淡红疹点。并有痒感,再经二、三天后隐退。常伴有耳后及枕部瘰疬(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因其皮疹细小如沙,故又称“风痧”。古代医书还有称之为“瘾疹”的,如《金匮要略》中就有“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和“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的记载。该书对本证病因病机均有记载。清代的《麻科活人全书》则称之为“风瘾”。
本证的发生常因外感风热时邪,邪毒自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使邪毒外泄于肌肤所致。一般邪毒较轻者,只伤及肺卫,临床上仅可见到恶风、发热、 喷嚏、疹色浅红而分布均匀之证;若邪毒炽盛影响营分,邪毒从血络而出,外寒于肌肤,所以可见高热口渴,疹色鲜红或红紫,融合成片等证状。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及皮疹的特点。一般来说,风疹的前驱期较短,发热1-2天后全身就出现浅红色细小斑丘疹。这种斑丘疹先见于头面部,随即遍及躯干、四肢、耳后。枕部可触及瘰疬(淋巴结肿大)。另外,皮疹未出现以前,咽部附近有出血性的红疹点,这种红疹点对本病的早期 诊断有一定价值。
风热袭肺型风疹有恶风发热、咳嗷、目赤、流涕等全身证状。一、二天后,即可全身出现疹点,首先见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大都在一天内疹点遍及全身。风疹发疹的特点是手足心处无疹点,疹色浅红,疹点细小稀疏,并有痒感。此外,还有指纹青紫,脉象浮数,多在风关等证。
之所以产生以上诸证,是外感风热时邪,肺卫受伤,故见恶风发热、喷嚏、流涕、咳嗽等证;全身疹点是风热与气血相搏,邪毒外透的表现;疹点色红、指纹色紫、目赤、脉数,均为有热之征; 皮肤瘙痒、脉浮、指纹在风关,则为外感风邪的表现。
本证的治疗方法为疏风、清热、佐以解毒之法。临床常用方剂为银翘散(见风热袭肺型感冒一节〉。方中银花、连翘、竹叶清热宣解;薄荷、牛蒡子疏风清热。另外,牛蒡子与桔梗、甘草配合能清利咽喉,蝉衣祛风止痒。风疹之邪热 得以疏散清解,则病渐愈。如见证较重者,还可使用透疹凉解汤治疗,本方由薄荷、桑叶、甘菊、连翘、银花、蝉衣、牛蒡子、赤芍、紫花地丁、红花、黄连等组成。
风疹与麻疹都有发热、出疹等相同症状,因此两者需鉴别。麻疹与风疹的鉴别要点是麻疹的全身症状较重,疹点逐渐出现,通常三日出齐。疹色呈暗红色,疹色稍起于皮肤之上,形状大小不一,无痒感。其分布除了头面、四肢,躯干外,手足心也可出现疹点,疹退后常有糠粃样脱屑及棕色斑痕。而风疹全身证状较轻,发疹较快,通常在二十四小时内出齐。疹色呈淡红色,疹形细小,皮肤有瘙痒感,其分布常在面部躯干及四肢,但唯独手足心无疹,疹退后一般无脱屑及斑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