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周末版·哲思】我们眼见为虚的宇宙

文/王馨(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理事)    

心怀敬畏,保持质疑与批判精神的独立思考、无畏,才最为可贵。

 如果要选择一本书生活在其中,我想我的首选大概是《万物简史》,那是一个斑斓又脑洞大开的世界。

很少有一本书,像一只虫洞,一端疯狂的吞噬“历史”,一端猝不及防的洞开窥彻未知“未来”的隧道,将微薄的“当下”暴击穿透的似有若无。

很少有一本书,浩浩汤汤,从宇宙、地球,到生命、微观世界,抽丝剥茧追索人类探究世界的历程。对大一统理论也心存幻想的同时,却在合卷的瞬间,让人忽然震悟,当下以为真理的所有科学、理论和信仰,有可能皆是谬误。

今天的人类,和公元2世纪到16世纪将“地心说”奉为绝对真理的中世纪古人并无区别。只因我们依旧知道的太少,存在的时间太短。

几个可能有意思的问题:

1. 时间是个伪命题。

相对论终结了绝对时间。运动会改变时间的速度或改变距离的长短。土星一年的持续的时间长达地球上的29.5年,然而,土星只需10个半小时(10小时33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自转,这意味着在土星上的一年有约24,491个土星日。

不同宇宙空间的时间单位像汇率一样需要换算。时间,是人类创建迄今为止庞大世界和有限文明的过程中,发明出来的有效工具。时间不是最高神祇。当把时间作为生命的第一要务,以时间度量和切割生命时,时间或许已经成为掣肘。真正的价值创造必须超越时间。

2. 当下所有可见的牢不可破的正确,将来都有可能被证伪。

地心说、日心说,大陆漂移理论,万有引力在微观世界的不适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宇宙学常数…莫不如此。所有今天的科学理论与探索成果,无不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理解与“使用”世界,提炼出的“实用”工具。每一项理论提出的同时,也许已注定它必将成为培育明天推翻自己的新理论的土壤。

这个矛盾就像丘吉尔所说:我打仗就是为了捍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利。整个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样不明不白的基础上,大步狂奔。有时,只有放弃对、错的执念,更大胆的跨界,否定肯定、肯定否定,才可能开启最伟大的发现与进步。

3. 世界可能确是虚幻的。

万物皆由各种粒子不知什么原因聚合在一起,形成现在的形状与状态。一颗原子主要是空空荡荡的空间,要是将原子扩大到一座教堂大,原子核只有一只苍蝇大小。

如果不是因为负电荷场的互相排斥,两个人迎面走来,完全可以互相穿过;我们从未坐在一张椅子之上,而是以1埃(一亿分之一厘米)的高度浮于其上。我们身边的实体只是一种幻觉,这个见解至今依然令人吃惊。2019腾讯WE大会上,Dr.BrianGreene强调,宇宙的基本粒子是振动的能量弦,如果由此推导,宇宙的本质也许是“比特”(BIT),即我们的世界其实由信息构成。

也许,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开始,人类在“更高文明”的指引下,终于踏上了构建自我的循环道路。科学萌生之初,或许是希望在神秘力量与宗教思想笼罩下的世界中杀出一条唯物的血路,最终却发现,既没有绝对的物质与真实,也没有我。

思想雕琢现实,生命的意义不在自我。

4. 世界对优秀的见解常常完全缺乏思想准备,甚至充满敌意。

在每个门类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具有深远、重大影响发现的破茧而出,用到最多的陈述常常是:“学界没有引起轰动。有的人对他的体系不屑一顾…许多人完全不予理睬”,甚至更为狂暴的否定与群殴。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从完成到发表出版,曾尘封15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首次在《自然》杂志发表DNA双螺旋结构,到最终被证明完全正确,用了25年。

“真理”,如同一个人的生命,有时其实与他人及世界的认同与冷落可能全然无关。无畏和无所谓,或许,才是珍贵而稀有的品质和进化。你可以选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意义何在

如果将地球46亿年的漫漫岁月压缩成普通的一天,人类大概最后在午夜前1分17秒才出现。我们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而已,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是刹那瞬息。

那么追溯历史的意义何在?也许是,相比于传承和发扬,通过在这电光石火中一窥文明进程实质上的真假难辨、对错交织;对个体而言:心怀敬畏,保持质疑与批判精神的独立思考、无畏,才最为可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