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相伴 努力闪烁

朝夕相伴 努力闪烁

——第6周给周校长的回信

尊敬的周校长:

展信佳!

您在信中提到“孩子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大人的支持,最好的大人就是父母亲”,我立刻就想到了我的父母。

我出生在物质相对贫瘠的70年代,而我十分幸运地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快乐成长。小时候,见到同龄的孩子总是穿着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有的褪色发黄,有的打了补丁,还有的明显不合身——衣服裤子过于肥大,只能把袖子卷了又卷,把裤管往上折了又折,只要一跑,裤脚就掉下来,免不了会绊倒自己。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涌上满满的优越感——我的毛衣是巧手妈妈亲自织的,连衣裙是姑姑为我量身定做的,鞋子是爸爸出差上海时特地到百货商店买的。当别的小朋友只能穿粗粗的黑布鞋或者回力牌白色田径鞋时,我已经穿上簇新发亮的皮鞋,里面配一双雪白的短袜。这在当时的农村,算是非常稀罕的时髦打扮。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听到一种教育理念:“富养女儿穷养儿”,而我的父母早在人们还为生机奔波的七十年代,在“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农村,就已经开始“富养女儿”了。我姐弟三个,现在细细回忆,确实父母偏爱我,可能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我总是第一时间得到物质的满足,享受公主般的待遇——第一个拥有儿童自行车,率先穿起了“风雪衣”(类似现在的羽绒服),是双卡录音机的使用者,小人书、儿童画报的保管者,多次跟随父母去杭州上海等地旅游......他们生怕因为爷爷奶奶等长辈疼孙子而冷落我,所以千方百计为我创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条件,毫不吝惜地对我付出所有的爱,那真是一段甜蜜又难忘的回忆啊!

如果没有父母的朝夕相伴,悉心呵护,我真的不敢想象我会变成怎样?父母就是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无法起到这层作用了。

都说被爱滋养的孩子更有安全感,长大后才能给予他人满满的爱。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实际行动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温暖,什么是爱,他们才能学会爱。我并不认同一种说法:爱是天生的,不需要学的。如果这是一句真理,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冷漠无情的人?爱,当然需要学习,更需要练习。

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他的大脑像海绵般汲取周围的信息。你给到什么,他们就吸收什么。你经常抱抱他,他就感受到了身体的温暖和安全;你时不时安慰鼓励他,他就感受到了语言的柔软和力量;你对家人嘘寒问暖,他就模仿你的口吻对他的玩具宝宝说悄悄话;你对陌生人表现出来的关心和帮助,就在他心里播下关心他人的种子。让我们设想一下,把应该要我们参与的陪伴孩子成长的使命交给老人、保姆、寄宿学校、手机等电子产品,情况会如何?

如果老人能养育好孩子,为什么社会上那么多的有识之士会呼吁“关爱留守儿童”?

如果保姆能正确教育孩子,这不是保姆而是儿童教育专家,我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条件把专家长期请到家里。何况,就算专家也不能代替孩子的爸爸妈妈长年累月的陪伴孩子,毕竟孩子最需要的还是跟他关系最亲近的双亲。

如果寄宿学校能代替父母履行养育的职责,请问是否要重新定义父母的角色?父母岂不是只充当了繁衍后代的机器,社会赋予的身份尽失。那还有家庭存在的意义吗?

如果你想要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只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孩子,那么就大胆地让孩子跟“电视保姆”、“手机保姆”朝夕相处吧!

白云从不向天空承诺去留,却朝夕陪伴。星星从不向夜晚许诺光明,却努力闪烁。或许我们不够完美,但我们依然可以用陪伴和关心撑起孩子的一片天。如果错过也就错过了,就像某视频的小男孩说的:“爸爸,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长大了!”

万事如意!

您的同行者:徐 燕

二〇二一年四月十一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