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至西周圆形簋及方座簋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上)[精品资料]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
簋的形制在商代早期为圆形圈足如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簋就属于二里岗时期的圆形圈足簋。到商中期簋一直保持了圆形的圈足。直到商晚期维持了数百年的几何形状才开始发生变化 圆形簋的圈足以下开始出现方形座或在圆形的圈足下面加铸兽足。
商晚期已经铸有方座簋但为数较少更多的方座簋则是出自西周。从各地出土的情况看方座簋始铸于商代晚期普遍使用是在西周及其以后。
方座簋只是底座为方形簋的腹部仍然为圆形。这币中几何形状上的变化需要制模、制范、制芯等工艺在技术上的支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凡方座簋方座以上的部位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圈足簋只是在完整圆形簋的圈足下面增加了一个方形座。很明显 圆形簋与方座簋之间存在着工艺及技术上的发展关系。为解决簋的这种工艺技术发展问题我们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对商晚期圆形簋及西周早期的方座簋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范铸模拟实验。
所谓范铸模拟实验应该是模拟古代当时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设备条件等按照当时的工艺技术从零开始进行工艺设计、制模、制范、制芯等操作最后浇铸出与商周的范铸结构一样的青铜器。商周时期的制模工艺 当以机械造型为主不可能以雕塑造型为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商周时期塑造器形的主流工艺应是采用诸如陶车式的车削工艺制作圆形
器的泥胎采用几何造型的翻制方法制作方形器的泥模胎采用量角度或分等分的方法对泥模胎进行分型切割的工艺为主。只要角度分得相对准确 当数块相同角度的范对合后总能保持一个相对圆或相对方的型腔。也只有采用这样的工艺操作才是普通劳动者用来造型的工艺技术并不需要劳动者具备雕塑技能。即使雕塑出来也存在相当多的器形是无法直接在模上翻范的问题。
制模工艺应是从制泥质的原始模开始在制作出的原始模上翻制阴模再在阴模上翻制阳模之后才是翻范。模与范之间存在着几何形状的传递关系。如果从出土的实物上去翻模就脱离了商周青铜器范铸工艺中制模的工艺设计思想制出的范不能体现原始的分型原理也不存在本应有的模范关系。所以这样的范铸模拟实验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没有实际意义。
商周时期翻制好了的泥范经过阴干后都是在倒焰窑中进行焙烧。因倒焰窑都是盘筑在地面在泥范逐渐被烧制成陶范的过程中 由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窑内会直接受到地下不断蒸发上来的水分影响会出现与现代电炉烘范完全不同的参数。因此如果使用现代的电炉进行烘范其烘范的时间、温度等都会与商周的烘范工艺参数相去甚远。 因此采用现代电炉烘范的模拟实验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充分考虑到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根据商周范铸工艺的技术条件及设备条件我们设计了圆形簋及方座簋模拟实验的工艺并按照设计的工艺顺利地完成了圆形簋及方座簋的范铸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了商代圆形簋是怎样发展到方座簋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技术发展关系。下面就对各地出土簋的范铸结构及我们对此次范铸模拟实验研究进行论述。本次范铸模拟实验中的泥模胎、原始模、 阴模、阳模、泥范、泥芯及錾模、纹饰 由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佘玲珠具体制作。
一、观察商至西周簋的范铸结构
首先需要观察出土各种簋的表面从留下的铸造披缝认定分型的结构及规律。我们调查了许多博物馆中大量的簋在我们所见到的商至西周的圆形圈足簋中发现有三分、 四分及六分共三种 即圆形簋一周有三条或四条或六条等距离的纵向披缝从口沿到圈足。如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个商晚期方格乳钉纹三耳簋 即是采用了三分法铸造的。又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的无錾方格乳钉纹簋就是采用了六分法铸造的。在图1中左边为故宫博物院藏三分法铸造的簋可看到此簋一周有对称三个錾。绝大多数商周青铜器的錾都会设置在分型线上这个簋的三个錾也同样都设置在了分型线上。所以此簋为三分法铸造的。采用三分法铸造的其他青铜容器在商代并不少见。但采用三分法铸造的簋却极少见到。 图1右边为宝鸡青铜博物馆藏的簋在此簋的一周可看到六条均布的纵向披缝。 图中两个白色箭头所指之处 即是其中的两条披缝。但绝大多数簋是以四分法铸造三分及六分的圆形簋数量都很少。而在商晚期至西周的方座簋中一般分型都是四分。
在战国的簋中有少数二分的方座簋如战国早期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方座簋就是二分的这种工艺是采用的实物造型属于当时的复制品不属于正规的范铸工艺就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了。商晚期至西周的方座簋虽然大多是四分但也存在二种范铸结构。可见到的铸造披缝都明显存在于方座以上及圆形簋体上方座的四个立面一般都是完整的没有铸造披缝。在方座与圈足结合处的平面可看到有铸造披缝与圆形簋的铸造披缝贯通说明这些披缝都是分型的部位。 图2为我们依据商晚期至西周方座簋范铸结构绘制的线图从左边的图中可以看到第一种簋体的四个分型处都在方座大面的正中心。采用这样的分型方式铸造的方座簋在商晚期至西周的方座簋中最为普遍。从右边的图中可以看到第二种簋体的四个分型处都与方座的四个角呈一条纵向的直线采用这样的分型方式铸造的方座簋有一定的数量但在该时期的方座簋中数量不多亦不常见到。 以上两种簋的范铸结构代表了商晚期至西
周方座簋的范铸结构。我们选取了最为常见的第一种簋的范铸结构进行了工艺技术的研究并进行了范铸模拟实验的实际操作。
二、圆形簋及方座簋的工艺设计
经过对大量商至西周圆形簋及方座簋出土实物及馆藏品的仔细观察认为西周的方座簋是在商代圆形簋的陶范基础上增加了一周方座的范叠压起来浇铸就成为方座簋。铸造披缝的范铸逻辑说明 圆形簋的模与方形座的模是分开制作的。分别在圆形簋模及方形座的模上制范再将范叠压浇铸成为整体的方座簋。这种分型叠铸的范铸工艺也是商周时期铸造青铜器较为普遍使用的工艺。按照这种工艺思想首先要设计制作出圆形簋的模。 四分法的一套簋范共有四块范每块范的两边各有一个分型面 四块范就具有八个分型面。每块范都具有錾的型腔但都只在范的一个分型面上而四块范又都出自同一个模。 由此錾模不能被固定在簋模的分型面上錾模需要制作成活块模随时待用。所谓活块模这里是指单另制作出的錾模。夯制簋范时 当簋范的哪个分型面需要錾型就将錾模临时安置在簋模的相应部位。当簋范的分型面不需要錾型时就不用在簋模的分型面上安置錾模。錾的这种制范造型工艺属于活块造型。其实这种活块造型的工艺在商代的青铜器范铸工艺中也是较为普遍的并非仅铸簋在使用。 当圆形簋的原始模胎制作好并翻制出泥阴模经过阴干、翻制阳模再经过阴干、焙烧成为陶模以后就可以翻制泥范了。先夯制出一套泥范在泥范的范面粘贴一层泥片泥片的厚度就是簋的厚度。将这套泥范阴干并烧制成为陶质这成为制作泥芯用的芯盒。 由于芯盒的内腔小于范腔在芯盒中制作出的泥芯体积等于铸出簋的内腔体积。在同一个簋模上可以夯出许多套相同的簋范在同一个簋芯盒里又可以夯出许多相同的泥芯。采用这样的工艺就可以制作出批量、相同的圆形圈足簋了。
根据簋范的直径再计算出方形座的长度并进行方座模的制作。在制作出的方座模上夯出方座范并将方座范叠压在圆形簋范上浇铸就可以得到方座簋。 圆形圈足簋及方座簋的簋体其实都是在同一个簋体模上夯范。不同的只是多制作了一个方座模。
我们对圆形圈足簋及方座簋范铸工艺的设计只是研究商周范铸工艺设计思想的体现。能否按具体的工艺设计铸制出圆形圈足簋及方座簋只有进行了范铸模拟实验后才能证实。
三、圆形簋模胎的制作
青铜器的制模问题历来存在雕塑整模的观点 即将翻范的模雕塑成与铸出青铜器的几何形状完全一样的模然后在此模上翻范。我们认为商周时期铸造青铜器大多不会这样制模。如果将模雕塑成与簋一样几何形状的整体簋当模根本就无法夯范。首先这就不属于分型制模竖起的簋模无法夯范躺下的簋模下面是圆形无法固定。其次模没有分型面夯范时需要手工分型无人能做到分型规整。因此我们决定采用分型制模的方法制作具有分型面的四分之一模。下面是具体的制模步骤。
1制作刮板
从零开始制模时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圆形簋的几何形状及尺寸并将其画成草图。这个草图只需要画出圆形簋的线条图并将线条图直接画在一块木板上只保留圆形簋图的一个边将其他部位锯掉按照操作人左手或右手的习惯顺着木板上簋形的边沿磨出刀口并打磨光洁一个圆形簋模的泥胎刮板就制作好了。当刮板制作好后需要将泥料堆在工作台上进行刮削圆形簋模的泥胎。 图3为用木板刮出簋模泥胎的原理图。 图中1即绿色部分为木质的刮板用以刮出簋型。 图中2即红色部分为被刮板刮出的模胎泥料。 图中3即黑色部分为一个圆形的垫板用以限制刮板进刀。 图中4即土色部分为底板底板为平面用以堆放泥料。
2练制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