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中医药多法联用治愈顽固性下肢静脉性溃疡(臁疮)
作者:张建强
编辑/李鹏博·校对/李鹏博
顽固性下肢静脉性溃疡中医称之为臁疮,以缠绵难愈,愈后易复发为特点,单纯中西药治疗很难达到治疗目的,本案患者除应用内外药物治疗外,采用压迫缠绑法,仅用一周时间,换药两次即使创面愈合,因此,本法是治疗臁疮的有效特色疗法之一,简单易行,易于推广应用。
患者史某,男,66岁,2013年11月26日主因左下肢青筋迂曲、变黑20余年,局部破溃渗液3年初诊。
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原因双下肢出现青筋迂曲、扩张,久站、久行后小腿憋胀,休息后减轻,朝轻暮重,症状不断加重,呈乌鞋腿改变,患者始终未做任何治疗。3年前患者左小腿反复发作瘙痒,应用频谱治疗仪照射后出现小腿内侧水泡,破溃后局部糜烂、渗液、瘙痒,溃疡面约核桃大,曾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伤口一直不能痊愈,创面不断扩大、加深,自觉瘙痒难忍,慕名来我院求治。
望其双下肢粗肿,左小腿膝关节以下肤色乌黑、肌肤甲错,中见糜烂、渗液,内侧散在类圆形溃疡面,大小不一,最大者约3×3cm,创缘垂直、深陷,呈缸口状,最小者绿豆大小,足踝前、足背苔藓样改变,多处皲裂,裂口有露珠样渗出,散在分布,足背散在类圆形溃疡,舌质红,苔黄薄腻;询其双小腿瘙痒明显,夜间加剧,既往体健,胃纳可,二便调;切其患处皮温高,指凹性水肿,脉弦数。下肢静脉彩超:双侧股总、股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重度),双侧小腿浅静脉曲张;心电图:房颤,下壁心肌梗塞(时期未定)。
此乃湿热下注,阻滞脉络,气血不畅,瘀于皮下,肌肤失养而成。诊断为下肢静脉性溃疡(臁疮),证属湿热瘀阻,法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方选当归拈痛汤加减。
处方:地肤子、苦参、黄芩、白鲜皮、白术、羌活、知母、秦艽、升麻、葛根、何首乌、当归、苍术、猪苓等。水煎日1付,分两次内服。
外洗方:苦参、黄连、海桐皮、大黄、地榆、马齿苋等。水煎熏洗,每日2次,日1付。
嘱患者抬高下肢约30度,局部予以自制膁疮膏+珍珠生肌散外敷,并应用弹力绷带伤口上下加压包扎,3天换药1次。
2013年11月29日二诊,患肢创面渗液明显减少,轻度指凹性水肿,溃疡面显著减小,部分点状小溃疡已愈合,皮温接近正常,舌脉同前。湿邪渐去,瘀血仍存,故去祛湿药以防伤阴,重加活血化瘀药以改善局部血运。方拟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药用炒桃仁、当归、川芎、白芍、牡丹皮、茯苓、白术、泽泻、地龙等。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继用外洗方如法外洗。仍用缠绑疗法局部压迫治疗。
2013年12月2日三诊,溃疡已愈合,渗出消失,瘙痒、粗肿明显减轻,皮肤色素沉着变浅,皮肤弹性改善。改用脉管复康片、地奥司明片、全元通脉胶囊等中成药口服,以资巩固,防止复发。
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静脉回流障碍、皮下组织压力升高、水肿、进行性纤维化(此为湿滞之邪);静脉高压引起毛细血管损伤或/和血栓形成(此为瘀热之邪);使局部组织硬化或呈湿疹样变(此为瘀夹风邪);或由于外伤或轻度感染(此为湿热之邪),从而引起溃疡,其病理演变与中医的湿、热、瘀、风之邪密切相关。按照病理变化分期辨治,思路清晰,疗效奇特,臁疮膏、珍珠生肌粉均为院内自制药有很好的化腐生肌愈皮之功,为临床应用多年的经验效方。再者除应用药物治疗之外,局部的缠绑疗法亦同样具有祛湿消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与药物结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缠绑疗法主要是在溃疡病变的上部,找到一个或数个有囊性感的静脉窦并在上垫上较厚的折叠的敷料加压包扎,然后用弹力自粘绷带从足的远端呈叠瓦状缠至膝下即可。本方法简单易行,患者顺从性好,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本法可有效防止静脉血液倒流,驱除局部郁血,单用本法既有明显的祛湿消肿,活血化瘀作用。能使硬化皮肤软化、皮色改变。采用弹力加压缠绑疗法配合中医中药内外合治的独特疗法,起效迅速,疗效满意。
患者20余年的久年沉疴,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不想在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医药多法联用在短短时间内竟获痊愈,惊喜之余,感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也正如《黄帝内经》中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患者以“愿尝百草明圣训,誓作大医济苍生”的锦旗,表达了感激之情。
治疗前
治疗后
张建强:石家庄市优秀青年中医,脉管病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邢月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周围血管分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采用“因邪致瘀祛邪为先”的理论,治疗周围血管各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论文36篇,出版专著2部,荣获三项省市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