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于丹、易中天等人其实都是些二三流学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2001年,《百家讲坛》于央视首播,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伴随着中国历史、国学等众彩纷呈的话题,一夜之间,《百家讲坛》几乎火爆全国,好不热闹。
随着节目持续走红,讲坛上的老师们亦如神明般受到万民敬仰,接连蹿红,于丹、易中天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即便如此,他们却一直伴随着社会上的诸多争议,言语于丹、易中天等人其实都是些二三流学者,这是为何呢?
流量社会,因势利导
当代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以热点和流量为主支撑的娱乐社会。百家争鸣,各领风骚,异彩纷呈。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正可谓如此。中国历史学、国学与讲堂的课程持续火热,犹如烈日当空般热浪翻滚,如火如荼。
在如此络绎不绝的环境中,催生了一系列的名师与大咖,其中以于丹和易中天最为有名。此二人皆是大学教授,才高八斗,学贯中西,相比他人,他们更富有讲课的经验与磨炼,经此成就却也是在人们意料之中。
虽说如此,二人今日成就依然为人所质疑,只因二人在《百家讲坛》上所讲内容与本身所需只是本无丝毫关系,甚至有人称其为不入眼的二三流学者。
为何说于丹、易中天等人其实都是些二三流学者?究竟是人红是非多的纷纷扰扰?亦或是言过其实的夸夸其谈?以下便由于丹和易中天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由点及面的说明理由。
“国学教母”——于丹
先说于丹。1965年,于丹在北京出生。说起于丹的家庭,亦可谓是书香门第,父母皆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在此氛围耳濡目染之下,于丹从小到大成绩尤其出色,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之后接连取得了硕士与博士的学位。
如此看来,称于丹为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学者丝毫不为过。2006年,恰逢国庆黄金节假日,于丹登上《百家讲坛》的讲座,连续七天在此为观众讲述《论语》概念及心得,受到全国百姓热烈的欢迎。基此缘由,于丹一炮而红,声名鹊起。
《论语》作为在中国炙手可热的文学经典,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其所传达的思想系统与道德文化,是中国古代道德精神的提升与升华。其中“仁”的主要思想体系更是在我国源远流长,持续延至今日。于丹一战成名,被称为“国学教母”。
于丹年纪轻轻的时候便成了大学里的讲师教授及学校领导,其才华能力可见一斑。她熟悉当下政治,熟悉国学《论语》,伶牙俐齿,讲课之时妙趣横生,凭着如此独特的魅力,瞬间便征服了全国上下观众的心。
为何说于丹其实是二三流的学者?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名利加身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上大批的质疑与嘲讽。有人说,于丹是跨界学者,一个读戏剧和影视专业的人,怎可在全国观众面前大放厥词,妄谈《论语》?一个搞艺术的去搞国学,这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吗?
何为跨界?投笔从戎是跨界,越俎代庖是跨界。按此说法,于丹从影视界转战国学讲坛亦是跨界。
跨界学习并非不可,于丹有此辉煌成就,与其自身精进与努力亦是密不可分,然而于丹真正错误的地方,在于于丹将重点放错了地方,学识与功名利禄,二者不可混淆一起。
于丹出名之后,除了接连不断的演讲,还成了一位作者写书出版,新书签售,持续再创新高记录,随之而来的是版权财富水涨船高。于粉丝而言,于丹金口玉言,犹如寒冬中热烈的暖阳,雪天里一锅温暖的鸡汤,怎样不让人敬仰?
在巨大的名利财富面前,于丹终究是屈服于市场利益之下。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利益,于丹终究是抛弃了自己的初衷。
中国著名媒体评论人梁宏达曾评价于丹:“这是一位被市场利益耽误了的文化人。好好的就变成了一个社会上二三流的学者。”
戏说三国——易中天
说到《百家讲坛》中的名人,便不可避免地要谈一谈另一位炙手可热的学者易中天。此人长期从事于文学、艺术及历史学的学术研究,涉猎颇为广泛。2005年,易中天初登《百家讲坛》,汉代历史,三国人物,百家争鸣等历史典故娓娓道来,侃侃而谈,颇为精彩。
易中天对当代青年影响最深的便是其所讲述的三国故事,他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独特的见解,为世人带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性格和特点,使人们摆脱了过去对三国人物中传统而单一的认知。如此新颖的讲说角度,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
世人曾评价易中天是一位生动情趣的史学家。易中天最为厉害之处,是将古板传统的人物,以形象精致的创新形式将其讲得通俗易懂。这是一种学问,一种智慧,如此传神之作,不得不说易中天走红实在是有其一定的可取之处。
关于怎样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金因素两相结合,易中天背地里亦是费了颇大努力。如何钻研一个使大家易于接受的方法,才能使人们喜闻乐见,从中吸取精华和营养,这不但需要深厚的学识功底,也需要一种寓教于乐的智慧。
为何说易中天其实是二三流的学者?
易中天如此做法,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人红是非多,却也因此招来了不少非议与骂名。只因其如此做法,便在民间掀起了众多的争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发酵直至今日,易中天早已跌下神坛,风光不再。
为何说易中天其实是二三流的学者?理由其实很简单。作为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探讨最应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及明确的概念性,这是一个历史学家最基本的学术修养及道德素质。而易中天却本末倒置,讲解历史,一味地讲究趣味性,却忽略了历史的真相。
如此一来,便直接导致了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如娱乐八卦般生动有趣,而历史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史学家的初衷,是将自己掌握的历史真相一丝不差地向世人还原,需要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真相,这是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必备的能力与职责。
社会曾批判易中天:“一个社会上讲八卦的二三流学者,哪里来的什么历史学家。”在学风方面,中国历来拥有优良的文化传统与严谨务实之处。一名真正优秀的历史学家,对于自己的学术成果,必须要做到字字有据,实事求是,切不可满口空话。
结语
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在流量与噱头为主的年代,众多如于丹、易中天这样的二三流学者红遍半边天,继而经不住社会的质疑跌落神坛。或许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名人效应”吧。
这些人随着社会潮流应运而生,几乎是社会人捧出来的一种追求与风尚。而今看来,若没有真正的实力与功底,不论如何风光,终究还是经不起社会与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