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团分房进省城,成功的三大标配?

01

老金认真观察了同学群中发言、讨论和群发的照片,发现100多号同学最活跃的那部分人也就10来个,他们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团职干部、都身处省会城市、部分还分到了经济适用房。同学圈中活跃程度与该三项利好成正比,也就是说三项全有的同学最活跃,占二项的次之,一项的偶尔会冒个泡,如果一项利好都没占到,而且已经转业回到小县城的最为安静,基本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
老金的100多位军校同学,二十年前都是怀着热血,在校长:“向着光明前进!”的毕业欢送致词中奔赴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分到了野战部队、边防海防部队,也有极少部分分到了大城市。仍然留在部队的几位目前至少都是正团以上领导干部了,已经有95%的同学转业回到地方,计划分配者居多,许多同学几经辗转,奋力从野战和边海防杀回省城转业,一时意气风发。
同样军旅一趟,几家欢喜几家愁!根据微信圈的活跃程度,老金将成功转业者归集为:入团分房进省城。将这三项利好收入囊中,然后果断转身,算得是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了,绝对是人生赢家,与黯然落寞回到小县城的同学比,微信圈中发言多几句、照片多晒几张,多一些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在所难免。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嘛!

02

本号读者群中有许多转业军人,从军多载,这三项利好,你又占了几项呢?
入团。简言之就是晋升到团职干部,对于身处大城市大机关的同志来说,入团就是毛毛雨、洒洒水,如果毕业有幸分配到大机关,这根本就不算一个事,只要你具备基本的军官素质、为人处事稍微低调点,完成上级交待的各项任务,入团必定水到渠成。庙大位置多,总得有人来干不是。
但对于多数身处边海防、身处野战部队基层部队的同志来说,入团必须得使尽浑身解数,还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可能跻身团职干部行列,一个团上千号兵、近百名军官,团职军官也就那么五六个,即使你能力极为出众、素质极端全面,还要看机会,很多同志爬到正营,眼看就可以摘到入团的果子,总是倒在了关键之处,有时是竞争过于激烈,有时是名额受限,有时是内部平衡,原因不一而足,总之身处基层部队,入团十分之难。
如果入团,转业后还能给你一官半职,如果是营以下,全部归零,从办事员新兵再启新征程,没有商量余地。老金把入团归集为转业成功的标配之一,是不无道理的。
分房。以前部队的经济适用房,越是条件好的大城市,对于军官来说越有保障,越是条件差的边海防,越是无人问津。在房价高企的今天,一套房子基本可以耗尽你的毕生心血,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沉甸甸的房贷压得你一辈子抬不起头颅,不得不成为标准的“房奴”。
如果在部队服役时,能分配到一套经济适用房,这就是天大的福利,尤其是身处东南沿海的同志,相对房奴来讲生活压力就会小得多,生活质量也会迈上大台阶,家属小孩跟着你颠沛流离十几载,对她们也是一个很好的交待。
但这样的好福利确实难以拿到,门槛很高、机会很少、名额严控,加上排队打分加摇号,能够拿到这项福利,绝对是成功的标配,从某些方面来讲,相对于入团,分到房更加实惠。所以拿到房的同学自然也要活跃几分了。
进省城。毕业分配时就入驻省城的同志对于这个话题没感觉,当然也包括直辖市的同志。但对于起点在边防海防、在野战部队、在舰艇部队的同志来讲,最后转业能够进入省城,也要受诸多因素制约,比如转业安置地选择、家庭父母供养育、家属子女随军情况等等。
有很多有远见的同志早早布局,找对象只找省城的、买房子落户只瞄准省城,也有几经辗转,到处找熟人托关系把自己调进省城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为转业能够进省城。
进了省城,眼界宽广、接触人多,子女能受到优质教育,自己晋升发展机会也会增多,转业进入省城也是成功的标配,老金把这项排进标配之一无可厚非。

03

当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成功的标准不一而足。大家在努力为了入团分房进省城努力拼搏、奋力争取时,也有很多同志选择回到老家,事奉父母双亲,他们认为能够陪着父母慢慢变老就是成功。也有同志全身投入家庭,他们认为与爱人耳鬓厮磨、全程陪伴子女成长才是成功。
老金也这么认为,有这三项利好固然好,多年军旅奉献付出,得之坦然,如果你多年从军,并未入团、并未分到房、并未进入省城,失之也要泰然。在身分平等的军校同学圈中,无论你成功与否,尽管多多发言、多晒照片,大家更加珍惜的是多年分别之情,更加希望的是再次聚首时分。
无论你转业在何方,请记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辗转飘泊半生,你肯定会发现:人生最漫妙的风景,竟只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