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雪域高原上那些闪亮的青春

总第240-6期: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作者简介: 

李德林  90后,作品散见《诗歌周刊》《诗歌月刊》《西藏文学》《贡嘎山》《中国诗影响》等纯文学刊物。

雪域高原上那些闪亮的青春

李德林

有那么一群人,随着从内陆前往雪域高原的汽笛生,义无反顾踏上了前往高原的列车,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座雨水中荒凉的城市。他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亲身参与建设和亲眼目睹了西藏的发展变迁。偶尔在炉火旁听着老西藏们讲述着那段不忍猝读的岁月,总是把人的内心搅得五味陈杂、泪流满面。

在上世纪50年代,进藏似乎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从区外不同的地方到雪域高原,少则十天半月,多则需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才能抵达这片神奇的土地。老西藏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以梦为马奔赴高原,参与这里各行各业建设,挥洒青春的激情与汗水,耕织着青春的梦想。

西藏和平解放后,一切都还方兴未艾,生活的艰难更是倾泻于他们行程中的每一处驿站。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以及沟沟坎坎与他们的命运相连,让其倾注了一生的时光。从其言谈举止中,可以读出对第二故乡——西藏生生世世的眷恋。

一些老西藏从梦里不知身是客,到把异乡当故乡,一生从未离开他们魂牵梦萦的这片土地。有的献了自己献儿孙,在这里落地生根,为建设新西藏默默地奉献着;有的为祖国边防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一辈子未能踏上返乡的归程,用生命擦亮了胸膛的勋章;有的与这里的藏家姑娘喜结连理,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佳话,不由得让人眼里爬满感动的泪水。

在那些屋漏偏逢连夜雨、青黄不接的年月,与这里土生土长的同胞一起同风雨、共患难、挨过寒冬,为共和国的腾飞挥洒汗水。他们的一颦一笑中,浸透着作为高原人特有的自豪感。

过去的一切虽早已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可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宛若夜晚的风铃永远在他们的脑海中摇曳。说起在某个战壕中牺牲的兄弟和某个因突发疾病溘然长世的同胞,老西藏们总是忍不住老泪纵横。掀开那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每一个镜头里仿佛装有他们一生的酸甜苦辣,像一根针深深地扎进岁月深处,舔舐着听众的泪水。谈到情到深处,他们的话闸子就无法刹住车,有时聊到夜阑人静,人潮久久不敢离去,好像怕错过了什么重大消息似的......

他们用青春的双脚丈量出了这片土地的厚重,从他们矍铄的泪光中,分明感受到了过去的艰难,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满足。

今天,在高原上的后生们毅然决然地接过老西藏们的接力棒,在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奔忙着。有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瞭望哨守护国家安全的解放军战士;有在高寒偏远山区为群众身体健康燃尽一生的无名医生;有在大山深处乡村小学点亮孩子们美好明天的守望者;有在全区脱贫攻坚路上前仆后继的党员干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了雪域高原上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青春赞歌。夜晚璀璨的霓虹、车水马龙的街道、便捷的交通枢纽,以及一座座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楼房,凝聚的是无数高原人的心血与汗水。

在高原待久了的人,都独具一份特殊的西藏情结。他们的一举一动,吸引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延续着先辈们对雪域高原的坚守,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献给这片多情的土地。以后不管是调回内陆、退休离藏,还是在某一个谋生的城市不期而遇,只要说是从西藏来的,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就像自家的兄弟姐妹一样倍感亲切。感觉今后不管走多远,怎么也走不出西藏,毕竟这里留下了他们闪亮的青春岁月和一生的执念。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致敬 雪域老兵!
老兵,您的西藏军旅,
还剩下多少青春回忆?
让《雪域边关,我敬你》,
陪您一起,
寻找留在雪域边关的
那份纯真和美好!
点击下方书名即可购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