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情感忽视」中的父母:我做得很好了,但又不完全好

本文首发于故事飞船
全文约3866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大家好,我是临时被抓来写稿的馒头妈。自从我在编辑部安利了一本书之后,她们就追着我让我也来做一期书籍推荐的选题,所以本期的夜班飞船由我来主笔。

前些天我被老公的言论惊呆了。面对5岁小馒头「陪我玩」的要求,他竟然说「好孩子都要学会自己跟自己玩的,坏孩子才要别人陪。」

馒头一脸委屈和不解。

我听到后马上制止了他,我转过身跟馒头说:「爸爸说的话不对。你是好孩子,好孩子也需要人陪!我觉得有必要和爸爸谈一谈了。」

馒头爸平时是个顾家、有责任心、爱孩子的好爸爸。但是很多时候他也会不小心说出伤害孩子的话,还完全不自知,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我对馒头爸的这种行为充满疑惑。

秉持着「你遇到的问题,书里都有答案」的原则,我读了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乔尼丝韦布博士和克里斯蒂娜穆塞洛合著的《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简称《被忽视的孩子》)一书,试图为馒头爸的迷惑行为寻找答案。

乔尼丝·韦布博士(Dr. Jonice Webb):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临床心理学博士。临床执业近30年,曾在三个大型诊所出任主任。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开设私人诊所,专门治疗个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视问题。

01

一种不明显的伤害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那些已经非常优秀的父母也会偶尔辜负他们的孩子。我们会感觉疲劳、暴躁、有压力、心烦意乱、无聊、迷惑、冷漠、招架不住,或多或少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误区。

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是「情感忽视」的父母。

那什么样的父母算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呢?父母可以这样分辨他们自身是否对子女有情感忽视:

在重大危机时刻,他们在某些非常重要的地方忽视了自己的孩子,给孩子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

或者在孩子成长期间,他们长久地对孩子某方面的需求不回应(unresponsiveness) 、不可及(unavailability)和/或遗漏(omission)。

「不回应」指的是家长不会积极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有意识地采取回避、否认或者批判的态度。比如转移话题、或是批评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

「不可及」指的是当孩子有情感需求时,家长没有闲暇去理会,或是由于家长不在场,所以孩子很难找到家长并向他们求助。

「遗漏」指的是家长疏忽了对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家长可能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但并不会过问孩子的情绪如何、是不是开心等等(Younget al, 2011; Webb, 2012) 。

「情感忽视」无形又神秘,你很难通过外在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遭受过情感忽视。

因此很多人觉得这个概念是在小题大做。然而事实上,「情感忽视」更像一种有潜伏期的遗传性病毒,伤害性不容忽视。

说它潜伏期长,是因为有些被情感忽视的孩子直到成年以后,才会发现自己在情感需求方面有哪里不太对劲。

某知名音乐人曾在一个节目上表示,从小父亲对他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让他很崩溃。「小的时候跟我父亲关系就很冷淡,到我长大了,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然后痛哭流涕地跟我爸说:你要不要跟我谈谈心呢?你想不想听听我是怎么成长的?这些年我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我的梦想、我所有的挣扎?」

《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也长期经历着来自父母的「情感忽视」。从小到大,在家里排行老二的德善似乎已经习惯和接受了自己在家里不被看到的状态,一直表现得非常的隐忍、乖巧和懂事。德善和姐姐不是同一天生日,却总被要求和姐姐在同一天过生日分享蛋糕,这成为了她的爆发点,她终于忍不住大哭一场离家出走了……

该书的第二部分,总结了被忽视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带来的十大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

02

造成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的父母

大多数的「情感忽视」型父母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教养失误。他们的「过错」是如此细微,以至于他们意识不到这会伤害自己的孩子。

这也是情感忽视的危害所在:爱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的好父母,却意外地、无意识地把有害的相处模式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

既然情感伤害如此不明显,那要怎么判断呢?

书中,韦布博士进一步列出造成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的父母,包括自恋型、放纵型、成瘾型、工作狂、「都是为你好」型等,其中「都是为你好」型父母是构成「情感忽视」父母的最大群体

「都是为你好」型父母习惯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而控制就是以自己的需求为主,很少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

成瘾型父母是对某样东西上瘾,到达了痴迷的地步,进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在非成瘾状态下,他们是好父母;但在成瘾状态下,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是父母,甚至会做出一些离谱的行为。

放纵型父母:

他们没有给孩子建立任何限制、规则,或在孩子青春期时可供叛逆的强有力的成年人形象。他们不敢和孩子说「不」,因为对孩子说「不」而被讨厌,哪怕只是暂时的,也是非常痛苦的。

完美导向型的父母:

他们强迫孩子达成家长的期望,比如自己学生时期英语不好,就强制孩子英语一定要好。

「孩子即父母」型父母:

他们允许、鼓励或强迫他的孩子表现得像是一个成年的家长一样,而不是孩子。有时这个孩子必须照顾他自己,有时他必须照顾他的兄弟姐妹。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可能发展出像模像样的准成人行为,但等到青春期就会崩溃。

在书中,对于每种类型的父母,作者分别给出了4-5个具体的案例加以解释说明。

需要强调的是,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将父母分门归类,或者是让父母自责。一切只是为了理解我们的父母,以及理解他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03

被忽视的孩子,长大了

事实上,大多数「情感忽视」型的父母可能只是在重复自己儿时经历过的模式而已。也就是说,情感忽视的施害者实际上也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

这也算情感忽视的一个不幸的特点,它会自我传播。

情感上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个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情感盲点。
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他们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绪,他们抚养的孩子都会有相同的盲点,继而重蹈覆辙。

如果你属于以上12种「情感忽视」型父母的某一种,那么你可以思考一下在你小时候与自己的父母相处时,是否能感受到他们对情感需求的不重视?

比如他们会更多地看重生理需求,他们会说:「你现在至少不会饿死」,「我工作那么辛苦,你就不能懂事点吗?」

你会发现他们也不常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是用很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情绪,比如他们一旦生气了就关在房间里,或是抽烟喝闷酒等等。

再以馒头爸的成长经历为例。

他从小没有被打骂过,家里条件也还不错,不愁吃喝,父母也尽己所能给了他最好的教育,在很多人看来,他是幸福的。

然而他跟他父亲也不是很亲近。

跟我进行完一波有力的交流后,馒头爸跟我坦露内心说,「还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闹了不愉快,满脸沮丧地回家,但专注看新闻联播的父亲却丝毫没有发现我的异样;心爱的宠物猫离家出走了,我哭得撕心裂肺,爸爸没有安慰我,反而笑我太多愁善感;我小学毕业考试语文考了100分,但是亲戚们问起来爸爸只说我数学考了86分......」

馒头爸经历的就是典型的「儿童期情感忽视」。

他的父亲算是「专治」型父母:

一旦孩子不听话就会发怒、责怪,从未想过尝试先与孩子沟通。而这就在无意中「训练」了孩子的顺从,也让孩子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意识:「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

所以馒头爸那一句「好孩子要自己玩」只是「情感忽视」的延续罢了(细思极恐啊……),

如果你在童年经历过情感忽视,你应该怎么做?作者告诉我们:

我们需要理解情感的目的和价值,识别、命名和监控我们的情感,学会有效地表达我们的情感。

04

终结恶性循环:让孩子拥有你所缺失的东西

如果你自身曾受到过情感忽视,而且现在也为人父母,那么读这本书会让你开始意识到一些通过代际传递给孩子的情感忽视。

如果确实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你不必内疚,更不用向原生家庭的父母索要什么弥补。

因为它是如此无形、隐秘,又极易传递给下一代,除非你能非常清楚地知晓它,否则情感忽视是非常难意识到的。

当然你也没有必要恐慌,「情感忽视」虽然很可怕,但是它的影响是可以被逆转的。

《请回答1988》里,发现德善离家出走后,爸爸立马追了出去,给她补过了一个只属于她自己的生日,并对她说「我女儿长得这么好,什么时候成了如此美丽的姑娘!对老大,要好好教导;对老二,要好好关心;对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

德善爸爸最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也来自这个时刻:「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女儿,稍微体谅下……」

《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的第三章为父母们提供了各种有效工具,帮助父母避免将自己遭遇的童年忽视问题再传递给孩子,成为一个知晓情绪的父母,抚育出能察觉到情绪、能与他人有情绪共鸣的孩子。

做父母不容易。没有人生来就是父母,一切都在摸索。

幸好,有幸拜读这本书,让我们为时不长的父母生涯还有更多更好的尝试和改变。

今日互动话题:点亮「在看」并来文末留言,说说你对家庭情感忽视的看法吧。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