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阴阳在是中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黄帝内经》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而治病也当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高明的中医诊病,无不是从阴阳二字着手。《黄帝内经》称之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第一句话就是“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瘀血也是体内的废物,《黄帝内经》将废水与瘀血统称为“宛陈莝”,治疗自然要“去宛陈莝”。牡丹皮可以活血化瘀,也是清理体内的废物。水与血的关系密切,《金匮要略》就有二者相互为害的记录,“血不利则为水”,什么意思呢?瘀血在人体内久久不能化开,于是就形成了水肿,也是肾气丸治疗水肿的原因。
许多患者明显的阳虚,身体怕冷、手脚冰冷、舌淡苔白,脉象微弱,但是使用了大量补阳的药物,就是取效一时,终究没有长久的疗效。这时候,就要考虑“阴中求阳”了。补充了足够的物质,才会化生足够的热量。
十病九寒,阳气不足!冬季怕冷?驱寒补阳有妙招!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是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
一个人的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人的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寒冬时自然界阳气非常弱。
因此,冬季养生重在温补人体阳气。
?
何为阳气
即元气
《黄帝内经》中,何为阳气?
阳气储藏在肾里,就是元气。
《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
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
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
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阳气不足
有何因
为什么阳气会不足?
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就是阳气。
那阳气不足是因为什么原因?
伤阳事情
要少做
熬夜伤阳
晚上十一点前要进入睡眠。因为这个时候阴气盛到极点,这是阴阳交接班的时间,又是阳气发芽的时候,只有在睡眠中才能顺利进行。
少穿伤阳
短裙、露脐装、露背装……露的这几个部位,偏偏是最怕受寒的。肩关节、膝关节、颈背和腰腹这都是人体薄弱之地,最受不得沾风寒受凉。
滥吃伤阳
很多人偏爱冷食,夏天甚至冬天都爱偏冷的食物,长期吃着吃着,内寒就吃出来了。
懒惰伤阳
动为阳,静为阴,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常运动,气血才能不淤不堵。而现代人最缺的就是这个,在家歇着,出门坐车,上班一坐坐一天,总不动,气血运行就弱,体力就会下降,内脏功能减弱,则寒从内生。
阳气不足
危害多
阳气不足的危害?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
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
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
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
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寒
面色苍白、手脚凉、怕冷、心慌、嗜睡、宫寒、不孕、痛经、容易感冒、反复感冒等。
湿
肥胖、高血脂、高血脂、高血糖、关节炎、妇科炎、痔疮、黄褐斑、皮肤病、消化不良症,宫颈糜烂,月经不调,水肿等,甚至和肿瘤有关。
早衰
头发干枯、面容憔悴、皱纹增多、皮肤松弛、老年斑出现、精神欠佳、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月经量渐少、性冷淡,更年期提前等。
驱寒补阳
要学会
如何驱寒补阳?
补阳,壮阳就是为顺应自然规律。
补充日常消耗的阳气,
使身体达到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
人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
多运动,动能生阳
拉筋、慢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所以老少均可。但是运动不能过量,过量则消耗阳气。
早睡补阳气
《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如果继续熬夜,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第二天人就会显得疲惫。
穿衣饮食暖,不伤阳
在生活中,我们要改变我们一些伤阳气的生活习惯,穿衣要暖,平常多喝热水、女性可多喝红糖水。
常暖背,能生阳
人的后背属阳,主一身阳气的督脉从后背的正中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从督脉的两侧通过。因此,如果让后背温暖起来,一身的阳气就会强盛。
自测:你的体质是热是寒?
中医前辈先一步看到了生而不同,他们用阴阳划分人体:一类体性偏热,是阳性体质;另一类体性偏寒,是阴性体质。这已在长日留痕,不妨细辨,然后趋利,避害。
彻辨阴阳
中医认为,阳是上升的、活跃的,它在外,奋勇着完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阴是下降的、静止的,它在内,是阳的“加油站”,为身体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支持。
茫茫宇宙,虽变化莫测,但皆可以阴阳论:男为阳、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阴阳平衡是人体的最高境界,偏阴偏阳都是病,阴阳两安,则天下无事。
中医诊病,最先要做的就是辨明阴阳,查清盈亏,然后调和均匀。
例如同是胃病,如果因为受寒着凉,或吃了大量的生冷食品引起胃痛,发病突然,喜欢可以暖胃的饮食,身体怕冷,舌苔色白,就是胃受寒引起的,应该将温胃散寒的药物拿来一一排序;如果表现烧心,胃里就像有一团火,感到莫名其妙的烦躁,同时有烧灼感,就是胃热,一些苦寒清热的药物可以出来抖抖威风了。
再如献血,有人感觉格外好,有人却像被抽走了一部分精力,整天睡意朦胧。这也是体质不同,热性体质人原本血热,春夏又是阳气旺的时候,抽出一点血液正好减轻身体的负担;寒性体质人阳气不足,失血后没注意补充阳气,只好四肢无力,总想睡觉。
自己的体质自己测
1、即使是冬天也喜欢喝冷饮。
2、舌苔呈深红色。
3、说话很快,发音清楚、准确。
4、唾液分泌旺盛。
5、手心长时间保持热暖状态。
6、两颊颜色红润。
7、经常不自觉地睁大眼睛。
8、日常平均体温在36.3℃以上。
9、坐姿不固定,身体爱摇来摇去。
10、骨架偏小,外表看起来比实际体重要瘦。
11、小腿肌肉比较松,很容易被捏起来。
如果回答“是”的个数多于“否”,你就是热性体质,反之则是寒性体质。“是”的个数越多,体质越偏于热性体质;“否”的个数越多,体质就越偏于寒性。
阴性、寒性体质
体格检查:四肢容易冰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喜欢喝热饮,很少口渴。即使炎炎夏日,进入空调房间也会觉得不适,需要喝杯热茶或加件外套才会舒服。
易发问题:寒性体质的人因为血液循环不好,易受寒冷、潮湿伤害,引起关节、肌肉等组织的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冒而且反复不愈;消化功能减退,易腹泻、水肿、夜间多尿;生殖系统功能减退,白带比较多、月经经常推迟而且多有血块,易导致不孕、不育。
性格:比较沉稳,具有大家闺秀的作风,冬天怕冷,夏天比较耐热。
工作:适合需要严密思维和耐心的工作。 瘦身:适合以控制饮食来瘦身。
壮阳全方位:
寒性体质的人体内阴气过盛,身体功能低下,怕冷、手脚凉、乏力,应当重点补阳气。中医认为肾主一身的阳气,脾主吸收营养,化生气血,是能量的源泉。所以改善阳虚体质应重点调补脾肾。
衣:寒性体质人比较怕冷,是“春捂”的特别拥护者。即使在酷夏,也最好少吹冷气为上。
食:银杏、冬虫夏草、鹿茸、牛肉、红枣。
住:经常接触阳光,采自然之阳气,补人体阳气之不足。最好住在阳光明媚的房间,阴冷环境使身体热量散失过多,直接损耗阳气,使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行:这类人偏于安静沉稳,体力活动过多时容易感觉疲劳。“动则生阳”,阳虚体质需增加运动,坚持快步行走是改善体质最简便的办法。
上火、怕冷、月经停止,可能都是滥用艾灸惹的祸!
一 艾灸是最安全的?错!
艾灸是养生党们最喜欢的事情之一。都觉得艾灸啊,是中医的传统养生治疗方法,可以温通经脉,补补阳气什么的,一定是好的。就算搞不好,也必定搞不坏的。
但是,任何养生方法都有其正确的操作方法,适用情况和使用禁忌,如果不懂得其中利害,不仅不能养生,反而是在害生。
就像权健的火疗,能广为流传,必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因为烧伤而被丁香医生诟病。其实懂中医的一看就知道,火疗的危害不仅仅是可见的烧伤,毕竟这是少数意外。更可怕是不可知的后遗症。
先说几个真人真事。
中年女性,火疗店做保养,出了一身汗,当即腰部屁股冰凉,以后越来越怕冷,冷到在十几度的秋天穿三条秋裤,好几双袜子。西医说植物神经紊乱,更年期。两年来上身24小时出汗,湿漉漉,越出汗越虚,阴阳两伤,求医无数,痛不欲生。
督脉灸示意图|来自网络
年轻女孩,艾灸馆做督脉灸。大概情形就是顺着后脊梁先敷上一层中药泥,在药泥上放艾绒,每次灸一个小时。后背灸一次,肚脐灸一次,轮换来。一共十次,花费3000元。8月夏季,结果人开始怕冷,后背出汗。一起做过艾灸的朋友也反应有一样的情况,怕冷出汗。一直到冬季12月,后背要放一条毛巾,只要一走动,咳嗽,任何正常不过的活动,都会出一后背的汗。本来去做艾灸是想调理月经量少,结果艾灸后月经干脆4个月不来了。求助中医,针灸吃药,正在恢复中。
艾灸养生群,都是艾灸爱好者,喜忧参半,有说艾灸搞好了一些毛病困扰。也有人问怎么艾灸后反而开始发烧、上火长痘痘、失眠、打嗝、耳鸣......
以前夏天常艾灸关元、神阙,可能艾灸得过了,感觉伤了阴血,人都变瘦了,而且艾灸完之后常会发烧。现在很后悔,当时艾灸太过了。
这些都是用火用灸不当惹的祸。下面我们来说说为什么。
二 艾灸过度会怎样?阴阳两伤!
艾灸是中医四大疗法之一没错,但根本就不是如今这种拿人当烤肉般翻来覆去的灸。体内有寒湿的,一次两次还会觉得舒服,久了就会耗气伤身,如果体质本就阴虚有火,过度艾灸无异于火上浇油,给日后的各种怪病埋下祸根。
《针灸大成》
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
总的来说,艾灸过度,阴阳两伤!
1. 伤阴:
用火补阳过度会伤阴导致上火,很好理解。
人体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阳补多了,阴自然就不平衡。
各种艾灸粗壮大柱、长时间猛灸后,阳气短时间内暴增,相对出现过剩的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阴不足以敛住阳气,阳气就会向外浮散。
“阳有余便为火”,表现就是各种上火,从长痘、嗓子痛、打嗝、耳鸣、流鼻血、胃痛胃胀没食欲、失眠,甚至发烧。
如果你艾灸后出现这些问题,要立即停止。喝点清茶去火,喝米汤滋阴。
尤其是本来就阴虚火旺的人,更要慎重。历代医家也告诫阴虚血燥者忌艾灸。
《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2. 伤阳:
艾灸过度不仅不能补阳气,甚至伤阳耗气,令人正气衰弱。
《黄帝内经》里明确的说过“壮火食气”、“热伤气”,就是说大火会吃掉人的正气。所谓大火就是长时间、猛火的灸都可以称之为壮火。现在艾灸动辄一小时,粗大艾条,浓烟滚滚,不是在艾灸,像做烧烤。
上面前两个真实案例都是这个情况,直接在督脉上过度艾灸,火疗,导致的阳气大消。督脉是一身阳气之总督,其伤难复。
三 正确的艾灸方法,《黄帝内经》一句话早就说清楚了
以下内容摘编自??
艾灸可不是只用来补阳气的,也能泻寒邪。
《黄帝内经》说“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上面说过了,火大了就消耗气,小火微微的,可以补气。
所以呢,艾灸有补法,可以补充阳气不足,艾灸的泻法虽然耗气,但利用这个可以泻掉体内的寒邪之气。
正确的用法在《黄帝内经·灵枢·背腧》中一句话已将艾灸补泻说的清清楚楚。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1. 补:“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具体做法:用手持艾条在穴位处烤,不要吹,温温热热的烤(少火生气),烤到觉得热了,就拿远,接着再拿近烤,这样一个穴位来回有5-10次就可以了。被灸的穴位会觉得很温暖舒适。
现在动辄就灸个把小时,这和古法完全不同。《针灸大成》上记载,每个穴位都是灸几壮。
一壮大概就是麦粒大小不会超过竹筷子头大小,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觉得烫就拿掉。这种灸法会烫坏皮肤,现代人很难接受,我们就用上面说的那种靠近烫热再拿远的方法,热一次算一壮。
补法适用于补虚,穴位处陷下,气不足想要补气,体弱怕冷的人。用这个补法艾灸,每个穴位也就几分钟搞定,也不会弄到满屋子的烟火气。
常听说的“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用的就是古法的疤痕灸,在皮肤上直接烧,会烧出灸疤,因为太影响美观,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可以用靠近烤热再拿开的补法。
2. 泻:“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具体做法:手持艾条烤穴位,用嘴巴对着穴位的方向朝艾炷均匀吹气,一口气平稳吹3-5秒,把火吹大。被灸的穴位会感觉热气像一股热风冲进去(壮火食气)。大概吹一分钟就可以。
泻法适用于实而有寒。比如受寒感冒,比如受凉肚子痛,比如老寒腿。用吹艾的方法,这样可以迅速把寒气带出来。
点击查看使用实例,可以直接看最后的小视频:
提示,高烧状态绝对不能艾灸,会加重病情。
四:艾灸后注意
《针灸大成》灸后调摄法
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
艾灸后不要马上喝茶。
要等一两个小时再吃饭。
饮食最好清淡温暖。
一切让你不能平心定气的事情都不要做。
总之,艾灸能调和气血,不可小觑,用对了养生,用错了,害人。
中医治病的两大关键
中医和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大医学体系。中医治病的核心,简而概之就是寒、热、虚、实四个字。中医解决疾病问题,不是“看着病,治病”,而是要判断它的寒热虚实,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热虚实既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三两或同时存在,相互夹杂。再有一个药量的问题,例如某种证,你开了某种药,药证对应没有问题。但是你的药量没有达到,那么这个病你可能就治不好。所以古代中医不传之秘,就在于量上。
西方医学解决心梗问题,最常用的做法就是搭支架,搭了一个不够,还得再搭,搭到5个之后人一点精神都没有了。中医主要是通过号脉来分析病人的寒热虚实,用辩证的方法活血化瘀的方法来解决心梗问题,临证效果也是相当地好。
《内经》中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都是在虚了以后才得病。老年人为什么多病?因为老年人的气血在日渐衰弱。所以给老年人看病时,一般情况下,黄芪的用量会比较大。给老年人号脉,他的寸、关、尺部虽大,但你会感觉到脉管是虚空的,也就是气血都是比较虚了。右边的尺脉号不出,那就是肾也虚了,就需要用些补肾的药。
看病的过程,就是一个调整结构的过程。上边有热,就得用点黄芩或黄连。下面有寒,重的话就用点附子、肉桂。属于肾阳虚的,就用点补骨脂、巴戟肉、肉苁蓉等补阳的药物。
中医看病,其实就是在“纠偏”,当身体出现了寒热虚实的偏相,把它纠正之后,身体里的病就会好了。
中医调的是整体,整体改变之后,局部必然会改变。所以,一个人体的局部不管是出现了肿瘤,还是其它病症,都要受控于人体的整体环境。当初长瘤子,是整体环境不够好,给瘤子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它才长。现在,你的身体在纠偏调整之后,整体环境已然大大改善,瘤子生长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只能逐渐缩小,直至消亡。
中医在具体临证中,所遇病人往往是一人一个样,一人一种脉象,你很难拿一个方子,来解决所有这一类病的病人。你必须要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理阶段,辨证施治,才会有好的治疗效果。
西医很多时候,可以有统一的药来用,不论什么病。比如阿司匹林,比如地塞米松,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几种维生素... ...等等,几乎成了西
医治疗各种病的万金油。
中医恰恰相反,“十医九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个病人,十个中医大夫里面,几乎每个大夫开出的方子都不同。
道不同,则法不同;法不同,则圆方、变化、因果、归宿,自然都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