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脱坯

过去我们那个地方农村人住的屋,大都是用土坯垒的墙,它坚固耐用,保温性好,浸透着劳动人们的智慧。当年在农村干活有四大累诉的说法:“挖河、打堤、拔麦子、脱坯”。那个时候,没有建筑队,盖房搭屋都是靠邻居们帮忙,兄弟爷们感情特别深厚,有事跑前跑后,互相帮助、相互照顾。

脱坯,首先选择一个宽厰的地方,把土拉到这里圈成圆圈(俗成泥窝)。人们从井中挑水倒入其中,挑水的人们说说笑笑,你追我赶,你来我往,生怕落后让别人笑话。有人兴高采烈地唱起了革命祥板戏:“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全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气喘吁吁的唱腔引的大家哈哈大笑。欢歌笑语,唱唱闹闹,干劲十足,不一会的功夫,泥窝水已满。然后用铡刀把麦秸铡成小短,撒到泥窝中,几个人把裤腿撸到膝盖以上,拿着三齿进入泥窝从里向外倒泥,外面的人向里扔土,把麦秸泥和好后,闷上一宿(俗成囚泥),这样泥熟,待到明天脱坯时好使,脱出的土坯结实耐用。

第二天清早,吃完早饭后,帮忙的人们挑着水桶、扛着泥叉三齿、挑着泥模子、拿着铁铣打着嘴牙、互相逗笑着来到脱坯场,先把泥模子放到水中浸泡一下(模子长为一尺二,宽为六寸,厚度为二寸),然后进行分工,分成两组。每组有:有在泥窝倒泥的、有从泥窝供泥兜的、有抬泥的、有供模子泥的、有摁模子的、有挑水的,分配完毕,人们立即行动,一场和气的劳动比赛就开始了。

第一兜泥落地,摁模子就大显身手了,把两个泥模子左右分开,先把外面的模子放上泥,然后再脱里面的模子,来回交替。供泥的是一叉一个坯,多了、少了误事,摁模子人费劲、脱的慢,笑话供泥的没有眼力见,相互配合需要默契。摁模子的从水盆中用手捧上水浇到泥的上面,周围一抹,是为了好提模子,然后用拳头把四角填平(再要好四角挑,这样的坯砌墙时好用),再用两只胳膊放到泥上向后一拉,一块表面光滑中间稍有凹陷、棱角分明的土坯就脱成功了。脱几块坯后,模子就要蘸一下水,是为了模子四框不粘泥,提模子省劲、也整齐好看。就这样循环推进,摁模子人倒着向后进行,左右开弓,两个模子来回脱,不一会的工夫,长长的一排排土坯整整齐齐的就摆在了眼前,两组脱的坯是摆成了一大片。

摁模子人总不像和泥的、供泥的、抬泥的那样用大力气,但需要一个既麻利、手头又熟练的人,四肢要灵活,起蹲需利索,不怕腰腿疼,所以摁模子一般人干不了,快慢都看摁模子的,抬泥的放多了,泥浆了不好用,俗称“盘锅台”,大家会笑话。抬泥要会看堆与堆之间距离必须恰当,多放少放都不行,这一大兜泥脱多少坯必须心中有数。供模子泥的要有眼力,得又快又稳,小心摁模子的胳膊,不能伤着。抬泥得需要有力气,一兜泥一百四五十斤,两人是来回小跑。泥窝供泥的站在泥中,是麻麻利利地把泥兜供满。大家是大汗淋漓,一点也不觉累,说说笑笑,鼓足了劲,干的是热火朝天,有人还唱起了劳动号子,让大家加油,鼓励一下人们的干劲,也增加了这劳动画面的气氛。

待上三两天后,就得把平卧的坯立起来,这样易见光、透风,会加快干燥的速度,棱角相顶,摆成一个个三角形状,犹如一字长蛇阵,非常好看。这样立互相顶着不容易倒,还好透风。立好后再晒上几天,待稍微干后,为避免下雨淋坏了坯,不能把这劳动成果损坏,必须要及时码垛。

码垛要选择地势高,不容易存水的地方,把坯集中码起来。有人先把坯底面粘的土用铁铣平一下,后面的人开始码垛。将头两块坯横立着棱角相对,成等腰三角形,然后两面开始码,长度两米多,再接着往上码,码到最后将两侧的斜坡从上到下并排用两块坯封顶。如下雨,有利于顺水,只能湿这两块,减少损失(因为那时候没有塑料布),待土坯干透后,便可拉回去盖房垒墙。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住房条件也不断升级,现在盖房都是用红砖沙子灰砌墙,有的已经住上楼房。温馨之时常常回忆起曾经给我们带来幸福快乐的土坯屋,勾起美好的回忆。土坯屋已经少见了,但土坯屋曾经为人们遮风挡雨、御寒纳凉,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艰苦岁月。忘不了曾经的艰辛生活,忘不了那脱坯的一道道5工序,忘不了那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忘不了邻居们的友谊、和气真挚的亲情,忘不了当年那鼓足干劲的劳动号子。


审阅:赵成

简评:作者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了半个世纪前家乡人们为了盖房而脱坯的全过程,既有场景的记叙,又有工序的说明,更有深情的议论,令读者于其描绘的场景中认识脱胚的工序,感受劳动的快乐。

终审:严景新


(0)

相关推荐

  • 土坯夯实了我的时光传说

    [Ta改变了我]土坯夯实了我的时光传说陕西学习平台2021-03-23订阅作者:孟宪春岁月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左岸是难以忘却的回忆,右岸是美好的青春年华,当时间的马车慢慢驶过青春的岁月,当璀璨的年华划 ...

  • 拓土坯与拓炕板的记忆

    〓第 1553 期 〓 作者|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说起动泥工拓土坯来,那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最苦重的农活儿.拓土坯这种活儿计如今已成为历史了. 过去农村人起房盖屋,垒砌土墙全部用得全是土坯子.拓土坯 ...

  • ​孩童时代

    孩童时代 早饭后,大人们大都下地干活了,村里只剩下一些还没有给孩子断奶的妇女,和一些还没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个别家有老人,身体欠安的也会留下人在家照顾.其他没有正当理由留家的整装或半大劳力,一律到生产队 ...

  • 散文:脱土坯

    作者 高占和 插图 网络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盖房垒墙用的都是土坯.在那个生活窘迫的年代,土坯不用花钱买,可以就地取材,自给自足. 脱土坯俗称"脱坯".那时候每个村子边上都会有 ...

  • 炊烟有望 (长篇连载)一卷 盖屋 2

    盖屋的大事由顾桂英操心,技术由肖明原把握着,肖明山只管搬砖搬土坯,或者听哥哥和妻子调遣,跑跑腿买买小东西.新盖的屋子,尽管有不少变化,土坯还是主要的建筑材料.肖明山从春末准备,进入雨季开始脱坯.他先用 ...

  • 东北民间“三大累”

    谢谢安达市作家张林老师告之并传来电子版图片. 东北民间"三大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民间流行着许多"四大"什么的俏皮嗑,像"四大黑&quo ...

  • 剑走偏锋 || 老家的院墙

    老家的院墙 文/赵代峰 连日的暴雨把老家的院墙泡塌了,那是什么时候的院墙哟,算来得有三四十年了:那是什么样的院墙哟,一层层土坯用麦秸泥砌成. 那是一堵院墙么,那是一段段美好的记忆,院墙外是胡同直通大街 ...

  • 乡土散文:回忆农村脱坯

    文:乔玉璞 脱坯(鲁西阳谷一带说pēi,普通话说pī),就是制作土坯."脱坯"的事儿,恐怕40岁以下的人没有记忆了. 以前,很多地方,盖屋垒墙用不起砖而以土坯代之,而我的老家阳谷县 ...

  • 乡土散文:家

    老家怀想 家对我来说太普通了,可什么是家呢?是高楼别墅还是民房土瓦?是生活的港湾还是不老的牵挂?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住的地方,有父母就有家.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 ...

  • 乡土散文:交公粮

    难忘那时交公粮 我出生于农民家庭,并且亲身经历过多年的交公粮过程,品透了交公粮的滋味.而这种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于2006年给全部取消了.那一时刻的如释重负之感和无比愉悦之情,充满 ...

  • 乡土散文:菜窖

    记忆中的菜窖 "菜窖"一词对于现在人来说可能是陌生字眼.可对于我这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小时候北方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菜窖.菜窖是北方农村用来储存 ...

  • 乡土散文:老屋依旧在,无处话凄凉

    任凭时光如何变迁,留在心底的那份记忆是无法忘怀的.曾经满园的欢笑,吵吵闹闹,鸡鸣狗叫,上树爬墙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而有些人却再也见不到了. 再一次老家,回到爷爷奶奶曾住过的老屋,心里 ...

  • 乡土散文:推磨

    磨道·推磨·磨面 总有一块热土令人魂牵,总有许多往事记忆犹新. 一个阳光明媚星期天,我回到五十里外的老家.吃过午饭,闲着没事儿,出大门右拐正北走了百十米远.走到路口往左前方看,有一块不太规则.有点艺术 ...

  • 乡土散文:远去的土灶台

    2021-04-27 08:30:00 这些日子,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常常在梦境里穿行,在故乡的烟雨中徘徊.饱经风霜的老树在浅睡低眠,孤独寂寞的老屋亦沉默无语.脑海中忽然想起老家的土灶台,那红 ...

  •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谈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 作者 尹新武

    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 作者    |    尹新武 乡土散文是和乡土小说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现象.随意翻开一本中国散文集子,其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 ...

  • 乡土散文:推磨人

    推磨 我家院子的角落里有盘老石磨,像一个隐退的孤独老者默默地蹲在墙角.抬眼看去满目灰尘,没有当年的丰润和活力.看着眼前的些许凄凉,我突然想起老石磨从前热闹繁忙的红火时光. 在我幼小的时候,适逢使碾推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