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当“玛格丽特”遇上阿尔芒
1
小仲马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呢?不管是这本书,还是根据这本书改编而成的歌剧或者戏剧都获得了举重若轻的地位。
可能得从他自身的经历谈起。他父亲大仲马在外出旅游写作时,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然后和隔壁邻居一个缝衣女工有了关系。
小仲马出生时父亲并不认可他,刚开始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七年后,他父亲终于承认了他。为了不妨碍自己做事,大仲马把他送到寄宿学校。
由于父亲的爵位和作家的名声,小仲马得以接触许多当时的名人,如巴尔扎克、戈蒂耶等。受到这个圈子的影响,小仲马也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一员。
在看这本书之前,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个大背景。
当时是18世纪,法国那时候有一种被默认的文化,就是公开拥有情人是合法的。当时的那些贵族,几乎都有情人,甚至一个人还同时有几个情人。
这和中国古代的那个时候都是一样的,就像清朝曾国藩的原配妻子还会主动写信让他纳个小妾一样。
了解了这个背景,再来看《茶花女》可能就会减少很多偏见了。
“茶花女”,是妓女玛格丽特的代名词。因为她喜欢茶花,因此人们就以这样的称呼来默认是她了,这在他们共同的圈子里,已经达成一种共识。
2
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被人供养的人会有爱情吗?
相信大多数的答案都是没有。
然而,总会出现不一样的答案。
当男主人公阿尔芒遇上玛格丽特后,让人们相信,是有的。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有不少的例子,我们只看、也只能看被记录下来的那些。
不过,这东西也只是幸存者效应而已。更多的都只是为了钱财,而不是相信爱情。
就像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知道儿子要跟这样的女子度过一生的时候,他大呼荒唐,并决心要拆散这对恩爱鸳鸯。他要把儿子拉回正道,否则儿子的一生就毁了。
因为在阿尔芒父亲的观念里,被人供养的女子是不可能产生爱情的。
作为读者,同时也作为一个旁观者,相信心中自有一杆秤。不过,这是文学,同时也是艺术,我们可以欣赏,也可以评论,但不能觉得作者的价值观有问题。
文学是来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否则文学就成了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想必也没有人会去看,更没有人会通过作品来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经典书籍总是能给人以某种启发和思考。
3
何谓经典?
“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我最想最直接的一条,就是它们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地体贴灵魂,拔动心弦。触碰到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的部位,这种力量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和年代更迭而减弱。”
这是节目主持人董卿老师在《朗读者第二季》上某一期的开场白。经典让人心感到温暖。
有时候,我觉得人的心灵需要一些温柔的东西来慰藉的。因为现实摆在那里,但我们还是要往温暖的地方去想。这也是我喜欢阅读的原因。
这本书从19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受到很多知识分子的追捧与喜爱。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不是因为这些知识分子都是好色之徒,认为拥有额外的情人是正常现象,而是一种对于现实桎梏说“不”的勇气。那时候的人们太压抑了,他们需要某种形式来释放。
正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一诗中所写道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他们渴望的是一种自由。
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一种思考与理解。
好了,总结一下吧。
甜甜的爱情,这里面有;
现实的摧残,这里面有;
辩证的思考,这里面有;
……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读一下。先放下自己的成见,或许你的收获更多一些。
(随便说一下:电影也有,也可以去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