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唐诗解读——杜甫之《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原。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
花烬:灯花。
解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秋,杜甫流寓夔州(指今重庆市奉节)瀼西期间。诗人见此地清溪萦绕,山壁峭立,风光独好,然而他却将自己深闭柴扉之内,透过低矮的窗户观察村人晚归。当寂灭了日间的喧嚣,诗人独自凝神坐定时,皓月将清辉洒向这牖小窗,清风也大方地向诗人敞开了怀抱,一切显得是那样美好。
首联化用《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说一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门。一个“久”字,使人感受到山村傍晚的宁静气氛。那绝对是一幅静谧、安定的田园生活图景。牛羊归来已久,此时已没了那份嘈杂,多了一份闲静。可我们的诗人似乎没有心思享受这份闲适与恬静,“各已闭柴门”,在他眼中,大家都关上了自家的院门,都在各自的天地里去享受家的欢愉了。可诗人自己呢?
颈联采用了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这两个关键的字眼,一拗一救,显得起伏有致,曲折委婉地表达了浓重的思乡愁怀。面对美景,诗人独自在角落里感叹,这样如画的风光又与我何干呢?这并非我故乡的明月与清风啊!掩卷沉思,杜甫长期流寓在外,走到哪里,他都无法将自己融人其中,淡淡的语气中,蕴含着多少悲凉。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诗人在这里有意让词序错位,似乎叙写了诗人此番错位、凝乱的心态。原句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在寂静的深夜,诗人仿佛听见了石壁泉水在月色照耀下叮咚作响的声音,同时,他又仿佛看见,那秋夜的露珠凝结在草叶上,晶莹欲滴。泉水从幽深的石壁上潺潺流过,晶莹的秋露从草根上一滴一滴地坠落。多么凄清的意境
尾联——“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白发与明灯交相辉映,足见老相;民间认为结灯花是有喜事降临,诗人却见灯花繁而更加烦恼,因为客居异地,老病穷愁,归乡遥遥无期,所以诗人用“何须”二字,表达出言外那欲说还休的辛酸和叹惋。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诗人晚年老弱多病、怀念故园的愁绪,并未在诗中正面说出,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便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说得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后世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杜甫的诗作,似乎总是弥漫着一种愁绪、呈现出一种老态。对家园的情感早已将诗人挤压得气喘吁吁,即使身处恬美的乡村,我们也丝毫读不出他内心的一丝安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读他的诗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