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治疗(图)|强迫症|羟色胺|治疗
喜欢干净、细心检查,原本都是良好的习惯,可这些行为要是变成了一种“迫不得已”的“仪式”就可能有强迫症的蛛丝马迹了。可能在你还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你已经患上强迫症了。
在心理学中,“强迫”一词的含义是指个体意识到来自自我的一些观念、行为、意愿甚至情绪是不必要、不合理的而又无法自我控制的。当自我的这种强迫和来自理性的自我反强迫导致的心理冲突引致当事人痛苦、焦虑,日常生活工作受到影响,长时间不能自我缓解时,强迫状况已到精神障碍的程度,谓之“强迫症”。患者明明知道自己反复在做或想的事毫无意义,却停不下来,控制不了,而且越要控制,就越会感到焦虑、痛苦。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职场压力的不断增加,强迫症的发病率愈来愈高。发病的人群也涉及各类人群,强迫症的影响愈发明显。
强迫症的表现多样,但按照其症状的形式,一般分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迫意向和强迫情绪四类。无论症状如何变化,其核心是强迫体验与自我对抗,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和日常功能的影响则是患者求医的原因和医生关注的焦点。
强迫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生物、人格和社会心理因素均有关系。部分强迫症患者有强迫性格,其突出表现为不安全感、不完善感、不确定感,因而平时表现为事无巨细追求完美,做事一丝不苟,十全十美,事前反复推敲,事后后悔自责,既严于律己,又苛求他人,在与人交往中过分严肃、古板、固执等。存在易感因素的个体,当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如学业、人际关系紧张、职场挫折时很容易诱发强迫症。
如何消除强迫症的困扰呢?现代精神医学的观点认为,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均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
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中,认知行为治疗是较常用的方法。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非适应性,非功能性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中断强迫症状的习惯化过程。常用的认知行为治疗包括思维阻断法、暴露疗法、厌恶疗法及系统脱敏疗法,都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但需要指出的是行为治疗并非人人适用,对于有强烈的求治愿望和较强毅力的患者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森田疗法亦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森田疗法倡导的是在现实和理想境界之间寻求平衡和折中。一方面接纳、超脱因不可为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另一方面鼓励患者面对客观现实,寻找并进行建设性的日常活动及工作。相对于强迫,可能反强迫才是患者精神痛苦的根源。因此,在强迫症的治疗中,森田疗法主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指导强迫症病人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并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行动,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经过系统的森田疗法,患者心理上的冲突很快能够得到消除,矛盾与痛苦迅速减轻,强迫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除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也是目前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手段。尽管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研究显示强迫症的发病与大脑中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关。临床上用来治疗强迫症的常用药物均为抗抑郁药物,通过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来改善强迫症状。目前已得到公认的如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和帕罗西汀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已成为治疗强迫症的主流药物;对于一部分患者,如盐酸文拉法辛、盐酸度洛西汀等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SNRIs)类药物及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如米氮平等也可作为选择。而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有时需要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富马酸喹硫平,阿立哌唑等治疗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药物治疗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可取得理想疗效。
相对于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精神疾病。研究表明,约一半以上的强迫症呈持续病程。尽管大部分患者都可从抗强迫治疗中获益,但是仅有少部分患者的症状能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对于医生而言,为最大限度提高强迫症治疗的效果,理想的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而对于患者和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是接受药物治疗时要有一个理性平和的心态,要放弃去掉“病根”,彻底治愈强迫症的完美主义思想。只要症状有缓解,生活质量有提高,工作状态有改善,都是可喜的进步。对于残留的部分强迫症状,患者和家属要能坦然接受,带着症状积极工作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