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情境试题292:海巴洛沟流域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2021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图10),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城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4分)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6分)
该组试题的背景素材来源于以下论文:
试题中的图像来源于论文中的图1,如下所示:
由论文中图1可知,命题者对原图进行了简化处理。第(1)题要求: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对于自然灾害,通常会考查灾害的成因,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防灾减灾的措施等。关于泥石流灾害,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泥石流形成的条件,第(1)题实际上是分析物质条件,论文中的分析如下:
论文中明确指出,海巴洛沟泥石流物源大致分为三类,那么,命题者的设问为何是四类呢?仔细阅读论文,发现论文中提出三类物源之前,有这样一段分析:
上述内容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地处断裂带,论文图1中已有断层的图例,命题者也保留了断层的信息,加之等高线密集,言外之意是希望考生据此联想到断层导致了土体破碎,是泥石流物质来源之一。
论文中的图6标注出了两种物质来源——冰碛物与寒冻风化碎屑。说到冰碛物,自然就离不开冰川作用。2021年的高考试题比较有意思的是,冰川作用出现频率较高。2021年湖南卷考查祁连山冰川服务价值,2021年全国卷甲卷还是考查祁连山,但不是冰川服务价值,而是考查冰川的搬运作用,类似于山东卷的这组试题。由图可知,哈巴雪山海拔5396m,且该流城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因此存在冰川搬运作用,形成冰碛物。
至于寒冻风化碎屑,参考答案并没有提及寒冻,只是写“风化碎屑物”,也许命题者有其他的考虑,或者是为了降低难度。文字材料提出:该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其中“高山寒带峰脊区”可以作为推断寒冻风化碎屑物的依据,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出现的冻融作用,是风化作用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物质来源便是流域内的崩滑体堆积物。这是出现泥石流灾害的区域一般具体的物质。
第(2)题考查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只不过是从流域内局部地形差异的角度分析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论文中的分析如下:
命题者极有可能是根据论文中的图8所示的纵断面图,在试题的图像中标注了A、B、C、D四个点,AB段代表峰脊区,文字材料提示: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即容易出现崩塌,且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峻,造成径流速度快,从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动力条件。BC段等高线较疏,地形坡度较小,大量的松散物质容易在此积累,CD段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第(3)题的设问与论文中的一段内容有关,如下:
上述内容中的“海巴洛沟泥石流具有高位、高易发性和高隐蔽性的显著特征”,极可能是命题者设计参考答案的依据。文字材料提示:由于该流城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因此高位是指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高隐蔽性与高位是一致的,由于泥石流发育在高海拔地区,村庄和道路位于下游地区,不容易察觉。第(1)题已分析该流域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即该流域存在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与水源条件,并且降水量大的季节也是气温较高的季节,容易出现降水与冰雪融水叠加(文字材料提示: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该流域等高密集,地势陡峻,泥石流速度快,造成的危害大。
参考答案:
18.(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风化碎屑物;崩滑体堆积物;断层破碎物。
(2) 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
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了场所;
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