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7000多万的董其昌的故事

编者按:
2020春季,董其昌《书画合璧山水小景》以7475万创嘉德大观夜场成交最高价,我们再发此篇数年前流传甚广的旧文,介绍董其昌。
作 者:刘九洲
董其昌在艺术是上是革命性的大家,他的艺术行为,只能全面理解、全面掌握,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知道路。只从局部入手,而不走全面掌握图像、全局分析的道路,是会陷入学术恐慌、无处突围的。
艺术史上,对有些艺术家,我们可以局部研究,积跬步而致千里,慢慢堆积认知,以获得前进。
但是对几位超级大明星,必须采用宏观研究、全局研究的方法,才可能获得正确认知。也就是说,你不太可能认知其局部,要么全部懂了,要么全部不懂。懂一半的情况,极为少见。
本文是5年前发表的文章,当时从各个方面闲谈了董其昌的艺术,今天我把有些不太清晰的环节略修改之。前文的大多数环节,我讲的还是对的,而且,重要的是,当时就采用了全面研究、图像分析的方法。
1
董其昌圆滑的处世方法
董其昌(1555-1636)书法水平高,高到什么程度?现代人容易把他看成晚明几大书法家之一,其实,他是革命性的一代宗师,他的方法影响了那个时代,是晚明艺术的源头。
王文治说,在书法上,颜真卿之后,董其昌是第一人。“三袁”之一的袁宗道说,只有王维和苏轼,才能够与董其昌相比。这是两位古人对董其昌的评价,他们都没有说“几大之一”,而认为董宗伯是唯一的。
董其昌年轻时以“狂生”著称,他的家庭不富裕,也没有收藏积累。考察董其昌的经营道路,他居然是一位以人际关系见长的艺术大师。在中进士之前,他是莫如忠(莫是龙父亲)的学生,而且得观项子京藏品,还受到王世贞称赞,这些都是他交往能力的体现。
中进士之后,他的交游更加广泛。李慧闻的《董其昌政治交游考》指出,董其昌一生,与各种政治派别,都搞好了关系,并由此认为他是一位圆滑的人物。
但是,政治交游仅是董其昌交游的一部分,事实上,董其昌与各领域的人物,都关系融洽,不独政治如此。一些艺术风格与他截然相反的人物,他也能够去结交,譬如说画家丁云鹏。当时,很多外围的小艺术家,董其昌也帮他们的绘画写题跋,上海博物馆的展览中,不少作品都展示了这一点。
董其昌的朋友很多,主要体现在,他参加的聚会多。在各种古书画后的题跋中,他提到了众多的人物,董其昌在各地跑来跑去,大多数情况下,都有朋友与之会面,而且都是当时重要人物。
那么,董其昌是如何保持这些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呢?传世的董其昌大量手札,可能是这个秘密所在。历史记载,董其昌每天都花费大量的纸张写信。很多信件,真是干预地方官的具体事务的,从长期来看,董其昌非常精明,他干预事务的途径,其实就是亲笔信札,不断地、不厌其烦地给他认识的所有人写信,估计他一生都在写信,就像今天在 BBS 、微博、微信不断灌水。
董其昌一生书法的主要内容,也是非常流行的主流文学题材,什么《赤壁赋》、《天马赋》、《乐志论》、《舞鹤赋》等,他都反复书写,不嫌厌烦。他极少书写僻文,可知这个人的头脑非常灵活。
董其昌从穷书生变成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他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获得的?最近大家已经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了。通过各种资料,可以发现,董其昌是书画商人,他收藏了很多古书画,往往只有购进的记录,没有卖出记录。在传世很多著名书画后,都有他的题跋,很多还一再题跋,可以想象,这种题跋就是他经营书画的手段之一。如果考虑到他毫无心理负担地为一些不太出名的山水画,都加上了“董元”的名字,可以推想,他不是呆头呆脑的书生,而是精明的商人,同时,这些题跋也是他获得人事关系、经济利益的一种主要手段。他收藏过米芾《蜀素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样的顶级名作,但是在他手中时间都不长,他应该是把它们转手获利了。所以,他的第一桶金,应是来自于古书画买卖。
虽然董其昌极少谈到钱,但是不妨碍他极其熟悉市场行情,他多次“易得名作”,也就是缺少现金的情况下,拿书画交换书画。如果我们发现他是一位手法灵活、手段多样、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书画利润的商人,那么他在政治上的八面玲珑,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2
超越颜真卿的书法家
最近,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颜真卿为主题的展览,名为《超越王羲之的名笔》,这给了本文以叙述的启发。当然,清代王文治也是这么看的:董其昌超越了颜真卿之后所有书家。因此,这一节的小标题不妨是:《超越颜真卿》。
从历史上看,董其昌是被低估的书法家,主要是因为他的书法貌似平和、看似随意,但是有其内心的针对性。看起来“好看”的作品,不一定是真迹,那些初看古怪的,倒有可能是杰作。他的作品数量大、风格多、藏地分散,以往人们没有可能汇聚他的各种风格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更多时,是对着他的某几件作品盲人摸象,误解自然难免。
只有极少数有灵感的、有历史眼光的收藏家、鉴定家,通过不太多的董其昌,认清其真实价值,对他表示了倾心之意。
譬如,我们熟悉的高士奇,在《江村销夏记》中说,董宗伯的书画,在其他古书画之外,单独记录成册。在《江村书画目》这个账本中,记载了他收藏的80多件董其昌真迹与赝品,其中赝品大约10多件。值得注意的是,赝品的价格与真迹差不多,这说明高士奇也会把赝品当成真迹买进,事后通过研究,他才辨得真伪。
如果想到高士奇与康熙皇帝的特殊关系,可以想象,他一定是在掌握了董其昌大量真迹后,在康熙面前不断倾情吹嘘,使康熙相信董其昌是最好的书画家,让康熙一辈子坚持效法。否则,不太容易理解康熙为何独爱董其昌,以康熙的字迹来看,他似乎没有能力对董其昌书画下判断。
20世纪一位重要的书画鉴赏家何惠鉴,是克里夫兰博物馆、奈尔逊博物馆的中国书画藏品的主要建设者,他学术生涯的最后一项重大动作,是把当时世界各博物馆的董其昌书画,汇聚在美国的堪萨斯城,并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留下了两卷本的《董其昌的世纪》,这也是最好的关于董其昌的研究书籍。何惠鉴在看尽了古代书画之后,把目光投向了董其昌。
徐邦达认为,看懂董其昌,是看懂中国画笔墨的门径。启功也感慨过,说我们总是骂董其昌,但是落笔就是董字,张嘴就重复董其昌的话。2017年冬,嘉德拍卖行搞了一个启功收藏拓片展,其中,启功的早年题签,完全是学习董其昌。
八大山人对董其昌的倾心,更加典型,他直到80岁,还在向友人索看董其昌画册。
我自己也有类似感受,20年前到博物馆,希望看到石涛、王铎;10年前到博物馆,希望看到宋元书画,现在最希望看到,是董其昌的新作品。董其昌是一个深刻的家伙,深通书画者会转到此中来,而且往往是看遍天下书画,然后转到董宗伯这里来。
从艺术上看,为什么说董其昌难以理解?与赵子昂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赵子昂的书法,大多数单字很美,但是整体还是平静的,与唐代楷书的感觉差不多。董其昌书法则完全不同,董字大多数是起伏不定的,而且创造了很多特殊的方法,看到董字,往往感觉自身观念受到了挑战,而不是惬意地欣赏,从这个角度看,董其昌的艺术观念非常现代。他的一些作品是直接针对艺术史上其他作品的,如果对艺术史没有深入了解,也不可能理解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改变了以往千年所延承的,认真书写、准确书写的要求,开始了随意书写、随时变化的新局面,而且是以虚空为特色,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道路。前人未曾梦到的道路,居然被董其昌想到了,走通了。所以,董其昌是王羲之、颜真卿之后,唯一一位,每幅字都有变化,而且每一幅字都很好的人。其他书法家,要么变化少,要么水平没有那么高。“玄赏斋”“玄宰”,这些名字,都透露出他的一点艺术取向。
董其昌的艺术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针对性极强。他的艺术与前人是息息相关的——相反的或者是相呼应的,其出发点,不是给刚刚入门者看的,这也是很多书法家最近讲的,以往不喜欢董其昌的原因。王羲之去世300年后才被唐太宗尊为书圣,董其昌的书法,可能也要到艺术史比较清晰的今天,才会被准确评价。
冷静地看,董其昌是最近350年的大宗师。董其昌的格调与王羲之也有点接近,就是淡而有神,大多数人一开始不会太适应,因为入门者都喜欢重口味,但是沉浸其中很久后,一定会感觉到这种淡而有神的,才是顶级的。这与淡而无味,完全是两回事。
为什么说董其昌是“明代书圣”?因为他的方法影响了好几百年。
在董其昌之前,吴门书家的书写神经过于紧张,用笔过于尖俏,取法比较单一,所以路子越走越窄,我估计明末写字的人可能感觉到无路可走了。
董其昌出来之后,笔法变得放松且自由,与吴门书家简化笔法的办法完全不同,在姿态上取法晋唐,断续之间无定规,写出问题了也不在意,用接下来的笔画补救,这使得时代书风为之一变。
晚明很多书法家,是看了董其昌书法才有所领悟,他们认识到,从此可以不用字字求好,整体好就可以了,因此,晚明书家辈出,都是得到了董其昌的恩惠。
董其昌的一个最重大改进,是对书法史采取了“六经注我”的态度,他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宣称临写米芾、颜真卿、李北海、怀素、褚遂良或者徐浩,写得像与不像,到位不到位,他都不太在意,而且随意变化笔法,于是不断出现新内容,而这种变化多端的书写,五代杨凝式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董其昌书法存世特别多,大约在1000件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很多20世纪大画家,譬如傅抱石、潘天寿,都没有那么多作品。在历史的自然淘汰中,保存下来这么多作品,一来说明董其昌写得多,二来说明在自然淘汰中,董其昌的艺术存在明显优势。但是目前出版的董其昌真迹并不算很多,如果不算拍卖册,大约只有300件上下,这个数据,无法探知变化多端的董其昌书法全貌。
初次接触董其昌书法的人,可能感到无法捉摸,因为董其昌风格跨越太大,哪怕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这样的大书法家,他们的风格也是稳定、清晰的,但是董其昌的风格似乎是随意变化的,董其昌自己说:“余书无恒体,随性所如,故为多变”,又说:“偶然欲书,为竟此卷,观者必讶为余本家笔安在也”。而且似乎每年都在变化,哪怕同一个时间段的书法,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味,这导致他的代表作也是不确定的,而这种特征,有点像王羲之、颜真卿。
王羲之众多手札,风格跨越很大,很难说哪一件更好。《忠义堂帖》中的颜真卿书法,也是让人感到难以捉摸。他们的这种特征,与历史上其他书家有明显差异。某一件董其昌书画,不应该是大收藏家的目标,纷呈各异的董其昌书画才是目标。
3
“南北宗”的历史价值
“南北宗”是董其昌在20世纪受攻击最多的环节,批判文章多到不得了,不用详述了。其实,历史真相可能是,董其昌恰恰在“南北宗”这个地方,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一些批评者,反而是吹毛求疵。因为面对大量的历史遗存,董其昌提出了一个重大假说,就是“画分南北”,而且提出了区分的标准。也许这是粗疏的、不完备的,但是任何学术的前进,都是从不完备开始的,而推进学术前进的重大标志,就是新理论的提出。
在众多吹毛求疵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新的、等量齐观的假说,仅仅指责南北宗,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任何理论一定存在问题,重要的是新理论是否让大家的思考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这一点上看,“南北宗”理论获得了重大成功,“南北宗”是最近300年来影响最大的、处于统治地位的学说。西方人库恩在《科学革命的路径》中,把这个问题说的非常清晰,我们的可悲之处在于,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新理论,去取代“南北宗”,也没有人去学习库恩。
4
如何看待代书人和赝品?
代笔人问题,也是攻击董其昌的明显靶子,董其昌生前就肯定存在彩笔,我们今天也可以从他的大量传世书法中,看到代笔人的清晰痕迹。
但是,我们也可以原谅董其昌,我们不应该忘记,写字其实很累人,而董其昌也是自负高妙,对于一部分注定无法理解他书法的索字者(现在依然存在大量这样的人)来说,找代笔人,也许是唯一的应对之道。
虽然现代人觉得这样做有些不道德,但对于董其昌来说,他不能为了21世纪的现代道德,把17世纪的自己活活累死,或者把他的外围朋友得罪光,所以,这是需要考虑到董其昌的具体历史环境的。
而且,我们发现几个代笔人,特征还不太一样,有一个特别聪明,他“创造”了一种董其昌的风格,写得还不错,这个人也认识到董其昌千变万化,不可捉摸,他估计后人难以判断董其昌是否这么写过,所以放手书写。
另外一个代笔人,亦步亦趋,写到了与董其昌七分接近,但是董其昌字内收紧的地方,以及落笔、用墨的技巧,这个人有点做不到,显得有些面貌平庸。
清代也有几个人模仿过董其昌,王文治并不是最接近的,沈荃、徐良等人,可能更加接近一些,徐邦达在1992年《董其昌的世纪》中也讨论过董字赝品的问题。
但是,所有模仿者,都比较接近董其昌某一两种风格,没有人可以临摹董其昌的所有风格,特别是董其昌书法中最要紧的地方,《画禅室随笔》中说的“转束”——也就是潘良桢先生一直强调的“收紧笔道”这个环节,没有人可以做好。
目前出版业发达,各种董其昌作品可以被逐渐汇聚在一起,比较后可以发现,赝品与真迹之间的差别依然是重大的:董其昌用笔重,则姿态轻松;用笔灵活,则姿态沉稳,绝不会出现浊重或者轻浮的现象,贯穿其中随意高妙的意味,更是无人可敌。
面对董其昌的水平高、变化大和数据不完备,该如何应对呢?这迫使我们除了尽量多搜集资料(这是核心方法,也就是全局研究方法),还需要采取一个理论推进的办法,也就是加深对董其昌思想的理解,主要办法就是灵活学习《画禅室随笔》,拿这本书与董其昌作品对照阅读,互相印证,就会发现,董其昌手底下确实会出现技术问题,但是董其昌的头脑不会出现问题。
他是明代书圣,所以他一定会在书法中提供新内容,如果一件书法显得平庸了、重复了、熟悉了,那就非常可能不对了。
因此,在目前鉴定中,很大程度上不是看风格,也不是看破绽(董其昌真迹经常出现初看一塌糊涂的情况,赝品倒是四平八稳的),而是在考虑,董其昌是否会尝试如此书写?是否在与书法史上某种风格对话?如果完全一个字一个字比较,那么有时真可能会被赝品迷惑的。特别是在同样内容出现时,譬如说,董其昌写过很多本《天马赋》,写过很多《乐志论》,也临过很多“宋四家”,要看这些书作是否符合董其昌的发展轨迹,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在面对大量董其昌书法时,我们也一样遇到了犹豫和彷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用掌握的知识,把董其昌书法研究推进一步,这和完全厘清董其昌书法,还有距离。
董其昌是在中国书画看起来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开辟了新道路,而且这条道路很宽广,导致后来追随者都可以从中获取成就。从这一点上看,董其昌同时代的人很有眼光,很多人当时赞扬他就比较到位,后来人对他也是赞誉有加,董其昌是为最高层次的书画探险者服务的。
只是到了20世纪,董其昌有一个阶段比较倒霉,被人反复攻击,今天看来,攻击者首先没有搞明白董其昌的服务对象,所以,所有的攻击,就成了驴头不对马嘴了。
5
董其昌为什么忽然火了?
最后,来回答一下主标题的问题:董其昌为什么突然火了?
因为经济发展了40年,当年的年轻人,随着时间流逝,有人的水平逐渐进步,真心看懂了董其昌,至少摸到了门边。
很多年轻人虽然还不懂,但是震于老师威名,不敢反抗老师的观点,于是也在认真观看这位他可能还看不明白的董其昌,哪怕心中疑窦丛生。
一个人如果引起很多年轻人的疑窦丛生,那就会突然火起来了。
一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