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郁气滞证的若干讨论(下)

继续上期的节目来讲。上一期讲了肝郁气滞的主要症状,接下来讲一下由肝郁引发的其他病变。

1.肝脾不和:也就是肝郁脾虚,这种病人在肝郁气滞的基础上还有脾虚的证候;如食少纳呆,四肢困重,浮肿,腹泻,脉缓,舌胖大,苔白腻等。脾虚的证候主要为副交感神经偏亢奋,而且脾虚引起的水肿,临床上跟肾、心、肝的病变无关,称为“特发性水肿”,“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水肿”等功能性疾病。

2.肝气犯胃:肝郁气滞证候外还出现胃脘痛,呕吐,吞酸等,可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的器质性病变,如溃瘍病和慢性胃炎。另外是功能性紊乱,主要伴随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偏亢奋。

3.冲任脉损害证候:月经紊乱、痛经、闭经,月经不规律、经少,乳房结块、乳房胀痛等。中医认为妇女月经与冲任二脉关系非常密切,肝郁气滞则冲任二脉失调而出现上述症状。

临床上大部分病人在月经前后加重,往往诊断为经前期紧张症,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中枢功能紊乱,包括垂体与其它内分泌腺之间的不协调,体内雌激素过高,或黄体酮不足,导致雌激素相对偏高,以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这种病人经常伴有乳房结块,中医称乳癖,用舒肝散结药起效往往很快,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这种结块是乳腺小叶增生纤维瘤,病变主要是由卵巢功能紊乱,雌性激素水平相对增高所致。

月经有血块,月经量少,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经亢奋影响凝血机制,血液凝结时间缩短,以及血块在子宫内潴留时间太长导致的。

4.气滞血淤:气滞血淤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以肿块、疼痛、淤斑最为常见,病理改变主要为缺血、郁血、水肿、组织増生变性炎症、组织糜烂及损伤。

5.气郁化热:中医上认为气有余便是火,肝郁也会化热,出现五心烦热,舌红甚至绛紫色、苔黄、脉数、尿黄便干等。可见于器质性病变低热,如慢性肝炎低热;也可以无器质性病变,但岀现郁热症状,会伴心悸、不寐、多梦等症状,主要为交感神经亢奋症状。

交感神经亢奋,对体温调节中枢作用是产热增加,基础代谢增强,心率加快,这种病人可能有低热。

6.眩晕头痛、两目干涩:肝病患者基本上都有眩晕,头痛的症状,主要病机也是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也多是交感神经亢奋,脑血管舒张收缩异常所致,交感神经亢奋,会抑制泪腺分泌,而使泪液减少,所以会有两目干涩。

7.其他症状:比如心悸、气短、不寐、多梦等一组“心病”的证候,肝郁气滞,影响了心的气机畅达,心气功能低下见心悸,气短、气郁化热也可导致不寐多梦,这也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抑制功能减退,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偏亢的症候。

8.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经实火的相互转化:肝郁气滞,肝气横逆,升发太过,常可导致肝阳上亢,肝郁日久又可化火生风,肝阳也可以厥阳化风,这些证候相互联系又可以互相转化,实际都有交感神经亢奋的影子。往往以伴随的症状不同来区分,肝郁气滞已经见=讲过了,肝阳上亢主要伴有高血压,肝经实火伴有眼结膜炎和其他炎症感染,而肝风内动主要是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精神类疾病。

由肝郁气滞引起的其他脏腑病变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首先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及抑制过程的功能紊乱,主要为内抑制过程的减退,影响到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而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増强。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情况下,可影响到各个系统的功能。其中交感神经偏亢是最重要的环节,几乎所有肝郁气滞的症候都与此有关。

对于肝郁的中药治疗,由于病种复杂,这里大概介绍一下用药规律。

一、疏肝理气药: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延胡索等。

二、和血活血药物:赤芍、川芎、当归、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泽兰、莪术等。

三、柔肝养肝药物:白芍、当归、熟地、山茱萸

清肝药物:肝郁气滞,郁久化热,可酌用丹皮、黄芩、栀子、夏枯草

五、兼有脾虚可用补脾药如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气逆可兼用代赭石、旋复花、苏梗等。

常用方剂:一般肝郁气滞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脾不和用逍遥散: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肝郁血虚用甘麦大枣汤加減等。其他常用方剂还有四逆散、小柴胡汤,膈下逐淤汤等。

通过这两期的探讨,可以推断中药治疗来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是有效果的,疏肝行气药物对于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为明显,消除腹胀,增强消化功能,根据药理研究,行气药枳实、木香等能使胃肠蠕动增强,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胃肠道气体排出。

同样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证候不同,同样由交感神经亢奋引起的高血压病,心动过速,血管痉挛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等用中药治疗也不相同。

这一期写的比较仓促,有很多东西没有写明白,以后有时间的话,再具体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