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中医日门诊量50人的三个秘诀
你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吗?
门庭若市的都是老中医,会不会有年轻医生也可以“傲娇”限号?
如果有的话,这位医生的秘诀是什么呢?
中医这么多思想流派,他用的是哪种流派的思想辨证呢?
很荣幸可以为大家介绍这位刚满30岁没几天的年轻医生,近一年来他强硬限号,每天仅看50人。他被称为“冷面杀手”的年轻医生----罗向华医生。
在2019年的年会,我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冷面杀手”---罗向华。坦白说,我没有记住他的脸,却对那双粉红色Nike板鞋、多拉A梦白T恤,印象深刻。Oh my god!说好的“冷面杀手”呢?怎么变成了“妇女之友”!
说起来,“冷面杀手”这绰号,是从许师带教门诊传出来的。在许师的门诊跟诊时,他总是坐在离许师不远不近的地方,默默地看看听听,埋头抄抄写写,安安静静也不与同门笑闹。但在每一次许师突然考跟诊的弟子出方子时,他总能开出方向正确的方子。次数多了,就被许师戏称为“冷面杀手”,渐渐的这个外号也就传开了。
1
在医道前,他是一位谨慎的勇者
选择更适合的医道,是成为“冷面杀手”的关键。经典经方的理论体系跟他在院校学习的藏腑经络体系迥异,所以在选择学习经典经方之前,他实实在在地挣扎过。
最开始接触经典经方还是跟原来固有认知有些冲突的,熟悉的藏腑经络辨证都用不上了,确实是有点毁三观。
罗向华医生是一位谨慎的“勇者”。
正因为知道经典经方辨证体系与藏腑经络辨证体系的不同,他从基础定义着手,经过对津液、正邪、表里、虚实、寒热、营卫气血、三焦、胃气、六病等经典经方基础定义进行梳理,并且和原有的中医病理生理模型进行比对后,认为经典经方的辨证思路更适合用于指导临床。这就更加坚定了学习经典经方的信心。
罗向华医生有一套自己的辨证模型。他善于把接收的学术内容,转化为自己可以灵活运用的模型。就像是计算机一样,输入的内容在他脑海里会形成一套自有算法。
经常关注经典经方的朋友都知道,经典经方的整个看诊过程包括四步辨证法则和三步施治法则。(详情请看《回答终极问题:怎样运用经典经方看病?》)经典经方辨证是一套详尽的、圆融的法则法度。正是这一套圆融的法度,使得用经典经方辨证的医者疗效显著。也正是因为这是一套详尽的法度,所以不是所有的医者都能立刻全面地掌握这套法度。面对庞大的经典经方体系的罗医生,他选择先使用自己能灵活掌控的模型。
师兄,你能简单说一下你的辨证模型吗?
若津液表里输布周流无碍,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正常。当内外病因以及其他原因影响导致津液输布出现异常、或者损耗,使得原有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状态。辨证时对这些病理状态进行分类,然后再落实到治疗上,表里、寒热、虚实不同层面及程度对应的方阵、药物。目前自己的分类还远不及许师的分类,仍在摸索中。
这一套自有辨证模型,化繁为简,确实能够让罗向华每一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处方用药。他自建的辨证模型,也是绚烂的万千世界呢。
2
在医道中,他是一位反思型医者
疗效是门诊增长的唯一原因,而复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方法。罗向华刚出独立门诊的时候,当然也是门可罗雀的。年轻的外表,着实让他吃了不少“亏”。但是门诊量从2017年一开始的2、3位到现在每天限号50,他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我问他,你知道门诊量激增的原因吗?
没有明显转折点。我想,应该是疗效的口碑效应吧。大概是到一天有20个左右的病人之后,门诊量就明显多起来了。也可能是因为来找我看的病人多数都是常见病的缘故。毕竟患有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是很多的。
擅长方向是潜在门诊量多的原因之一。而口碑效应则是门诊量激增的重要原因。毕竟,没点实力怎么能被封为“妇女之友”呢?
不过,我从行医开始就有复盘医案的习惯。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从前的自己,本质上是一种进步。在说到复盘医案的感觉时候,他说道:“有时候真会疑惑自己为什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罗向华医生说了一个让他记忆深刻的案例:这一个因为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腹疼痛剧烈10多天的外院转诊而来的病人。他在救护车上看完诊后,想给病人开栀子大黄汤。但经过反复回看病情记录之后,觉得这个方子是用病机简单对应了药势,没有上升到津液的层面考虑,就没有马上给患者拿药,选择用西医先进行紧急的治疗。
门诊结束后,他再去住院部查房,最后开出让自己放心的千金栝楼薤白半夏汤。患者服药后胸腹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但后来患者出现发热症状,罗医生用竹叶石膏汤治疗。热退证减。出院后转纯中医治疗,陆续给患者使用粟米葱白酸浆汤、肘后天门冬膏、千金栝楼薤白半夏汤、栝楼薤白白酨汤等汤药收尾。患者康复恢复劳作。经此一事,这位患者和家属,成为了罗向华医生的忠实粉丝。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来自于《红楼梦》109回,贾母病重时,贾政说了一句话:“医道却是极难的,越是不兴时的大夫倒有本领。”
罗向华确实不是一位大众观念上“时兴”的大夫。他年轻、不出名、不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但他是“倒有本领”的大夫。
3
在医道上,他从没停过经典经方的学习
师兄,你平时门诊这么忙,还有继续学习经典经方吗?
当然是有的!没有经典经方,就没有我!
不断吸纳知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除了把经典经方的知识运用于临床之外,他还会坚持跟诊。在他最开始独立门诊时,他的跟诊频率大概是半年一次。当患者数量逐渐上升之后,跟诊频率缩短到2-3个月一次。近一年多(每次门诊限号50人),除非有特殊情况几乎是每月跟诊。
在跟诊时,不同时期的医者所关注的重点会有所变化。刚接触经典经方的医者更关注的是许师如何从症状中得出基础病机。已经能较灵活运用经典经方辨证的医者,更关注辨证思路。在跟诊过程中,更应该尝试出方,并且对比许师的方子,纠正自己在辨证思路上的偏颇。
虽说经典经方的可复制程度高,但是实际应用上能不断接近就很不错了。我一般在跟诊时也会自己思考处方,重视(与许师的)处方契合度。但跟诊时病人太多,我看文字处理速度很慢,基本上只能大致看许师对于病机病势的判断,以及最终处方对于具体病机层面的作用。
他强调:“个人认为跟诊对于突破临床瓶颈的帮助很大、进步也会更快。”
30岁,是大多数年轻中医还在迷茫的年龄。如何提高临床疗效?如何增加患者量?如何大环境的影响下不迷失中医的初心?小编无法给你标准答案。但是希望这篇报道,能引发你的思考。更希望这篇报道,更够给迷茫中的你一种信念----中医医道确实可行!在医道的追求上,还有这样的同行,他很耀眼。
快速加星标
微信改版后找不到谦川的文章入口?按照下面的步骤就能找到!
这
个
平
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