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在手,何处不是清风柳荫

一、为什么要多读课外书?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课外积累在高中语文里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高考必考的议论文中,需要大量的素材,要求能对任意材料举出数个严丝合缝的例子并分析,其内容囊括热点、时政和历史等等。

高中作文不再要求语言华丽优美(语言过于文艺甚至会在高考中被判定为“文体不明”导致低分),反而对学生的思想和论述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达到以上这些要求,若只腹有语文课本上的寥寥几篇文章,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

二、课外阅读对学习的帮助具体有哪些?

童话可以拓展想象,历史可以开掘眼界,连小说都可以在条理分析中磨砺逻辑。书籍作为一条平凡灵魂接触伟大思想的道路,绝不只会在作文中大展拳脚。

阅读必然是伴随思考的,在不断的思考之中则可以练成一种对文字的敏感性。2017年的高考阅读题《诡异的光》,真的有如考生所说那样难以理解吗?其实并不然。那究竟是什么让同年考生们仿佛割麦一般倒伏一片呢?就是缺乏从广泛阅读中积累起的经验。不可否认,大量的阅读能够让人更敏锐地把控作者的情感和一些隐晦的思考,进而更容易抓住文章的主题中心,而精准把握了文章的主题中心,是阅读题高分的必要前提。

三、艰深的名著读不进去怎么办?

名著是瑰宝,不可不读。但若是孩子对读书并无高昂的兴趣,一开始便强迫孩子阅读晦涩的名著,无异于强迫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练习美声独唱——结果不尽人意的同时更容易破坏孩子对读书的热情。

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我阅读方面一直持放养+支持的态度。无论我往家中带回的是所谓无聊肤浅的漫画,还是别的什么小说之流,他们给我的几乎都是一水的宽容。

在“十分钟了解唐宋元明清”“半小时学会一门外语”的快生活中,读“无用书”更多的意义在于让人能沉下心读进相对冗长的纸质书籍。当思想和耐性被磨砺到一定程度,阅读名著完全不需要外界压迫,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

下面是江南学堂的部分推荐书目:

《左传》

《世说新语》刘义庆

《大唐新语》  [唐] 刘肃

《隋唐嘉话.朝野佥载 》   [唐]刘餗

《宋名臣言行录》   [宋] 朱熹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撰

《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撰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撰

《古文观止》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李开元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李开元

《大风歌:王立群讲汉高祖刘邦》  王立群

《亭长小武》史杰鹏

《黎民恨:汉朝衰亡录》 公孙策

《浊清世流》  戴建业

《魏晋风华》  魏风华

《魏晋风流》 刘强

《短命南朝》罗建华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吴钩

《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 吴钩

《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吴钩

《说南宋:151年的偏安之痛》 刘鄂公

《庆历四年秋》 夏坚勇

《宋初朋党与太平天国三年进士》  何冠环

《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  虞云国

《隋唐政治渊源略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约瑟夫 · J · 埃利斯

《蒋勋说文学》 蒋勋

《白鱼解字》 流沙河

《曲院风荷》 朱良志

《历史的细节》 杜君立

《中古文人风采》 何满子

《文学史微观察》 李洁非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

《边城》《湘行散记》 沈从文

《呼兰河传》 萧红

《正红旗下》  老舍

《台北人》 白先勇

《张爱玲中短篇小说》 张爱玲

《汪曾祺自选集》  汪曾祺

《棋王》 阿城

《余光中自选集》 余光中

《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

《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

《大师们的写作课》  舒明月

《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青春读书课》14册

《盗火与革命》《世道与人心》《安身与立命》  余世存

《叩响命运之门》 马小平编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约翰·克里斯多夫》罗曼 罗兰

《三巨人传》 罗曼 罗兰

《猎人笔记》屠格涅夫

《傲慢与偏见》简 · 奥斯汀

《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

《故都》《雪国》 川端康成

《百年孤独》加西亚 马尔克斯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卡尔维诺短篇小说》

学习,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