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这样学习语文

十年前,初识傅老师,见他桌子上、书架上,到处堆放着古今中外历史人文方面的高品质学术书籍,不禁惊讶问道:“你看的书怎么这么杂啊?”傅老师笑笑:“语文老师,看的书可以杂一点哦。大语文嘛!”

当年傅老师跟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好像是在谈论一个神圣的新大陆一样。十多年来,大语文这个概念,在我心中萦回不去。

在江南学堂学习的九十天中,我开始逐渐了解了傅老师心中的大语文。

在江南学堂,我们不仅仅只是学习语言文字,还能获得丰富的人文修养。《小短文里的意趣美》,带着学生进入到如诗如画的文人意趣之中。“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夜来月下独酌,花影零乱,满人衿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李白短短的一段文字,带领我们江南学堂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一起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身心俱清。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意境,令人陶醉。学生从中学习了语言的美,也在无形中产生了对自然,对生活,对艺术的灵敏感受。

在江南学堂,我们不仅仅只是学习语言文字,我们也在努力引导学生欣赏写作的技巧,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艺术的才华。在于五六年级学生学习琦君的散文《春酒》、《髻》、《一对金手镯》时,我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同学生分享借物抒情的方法,并让学生模仿这种技法,构思一篇文章。学生的文笔虽然也还稚嫩,但是他们通过课堂,学会了一种方法,学会了一种技巧,当然,也温习了历史,读懂了人生这一部大书。

在江南学堂,我们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也能得到道义上的感发。初一年级学习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时,学生不仅仅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文章技巧,更因此而被柳宗元高尚的人格所感动。柳子厚被贬柳州时,虽然只做了三年的刺史,却颇有善政,最突出的两点,一是设置文教,兴办学校;一是赎回人质,解放奴婢。我们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以雄辩宏阔的议论感发学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顺境逆境,都要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哪怕舞台再小,也要有所作为。所谓怀才不遇者,往往只是怀才不为,甚至连才都没有怀上!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怀才不遇,从而眼高手低的人。学生在这种议论中,正襟危坐,陷入深思。

在江南学堂,我们不仅仅只是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与初二年级学生探讨《墙是一面镜子》、《请警惕人性中的幽暗》这两篇文章时,我们强调要警惕孔子所说的乡愿,警惕生活中一些相当常见观念的束缚,强调道义与良知的重要性,学生们看到了这样的话: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

初三了,我们学习阅读的材料里还有《吉普车中的人类创造图谱》、《即便是过人,梅西也可以优雅》、《甘肃,中国的枢纽省》、《论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难局》、《不一样的自由》,还在谈人工智能、文学史中的地理维度、朱偰的人生和石头城、女性专车、女白领欠36元的士费该不该被开除。。。

在江南学堂,我们不仅仅只是学习用语言文字,也还引导学生深入领略中国文化某一个方面的深邃与乐趣。在同初一年级学习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时候,我们带领学生学习了中国的隐士文化,了解了隐士文化在中国园林、世界建筑领域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认识到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精神上的某种契合,也认识到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美秀博物馆这一卓越建筑时,灵感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增长了见识,了解了中国隐士文化对国人精神以及世界文化的影响。我们将中西园林艺术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帮学生树立了文化的信心。

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注重的是细枝末节和死记硬背。而江南学堂的语文课,不是将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而是放在创造力的爱护与培养上。比如在作文批阅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作文有新意,便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是牢牢地盯着学生的病句、错字。我们的教学,不是注重廉价的知识的获得,而是注重学生见识的培养。学堂教室前的书架,有图书数千册,瓷器、木雕等艺术品,学生在课间可以借阅,可以品玩,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环境,不是一般的学校教育可以给予的。

过去说,知识改变命运,而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知识,只要动一动鼠标就可以找到,但是见识却不是轻易就可以获得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力求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深刻的启发、以及精神的涵养和思想的启蒙。

这样的课堂,约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