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评:江天正道写豪迈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
江天正道写豪迈
——评刘跃清新作《天堑变通途》
文丨管苏清 图丨源自网络
“ 山水城林"聚一身的南京,大街小巷我都熟。军校读于中山北路的解放军政治学院,民国建筑的校园美不胜收;在军区机关工作,眼皮下就是明故宫旧址。早年更让我魂牵梦萦的是,南京长江大桥长啥样?
至今印象深刻,1984年9月,军校开学后第一次请假外出,就拉上几位战友,急匆匆跑步去了长江大桥。风光无限好,青春正勃发。南京长江大桥位于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已成南京标志性建筑、江苏文化符号、共和国的时代记忆,也是中国著名景点,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在桥上半日,拍照无数,惊叹桥下的浩浩江水,更惊叹大桥的雄伟壮美。
无巧不成书,也许是与桥有缘,岳父母家就在大桥脚下不远处。站在家中,可见一年四季的大桥。夏令时节,晚饭后家人喜欢去桥下散步,江风习习,灯火阑珊,令人以大桥为骄傲。事实也是,中国对外开放后,其也是南京地区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大桥建成至今,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友人和外国观光者200多万人次,港澳台胞和海外华人120万人次,国内各地游客3400万人次。
一口气翻阅《天堑变通途》,作者刘跃清给了我无限多信息,让我走入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见识了无数建桥人的风采。第一次得知,1964年9月,大桥工程遭遇建设中的最大危机,在秋汛洪水的冲击下,5号和4号桥墩悬浮沉井的锚绳先后崩断,自重6000多吨的沉井在激流中作最大幅度60米的周期性摆动,大桥面临着沉井倾覆、桥址报废的巨大危险。建桥人在洪水中冒着生命危险,连续抢险近两个月,最终采用"平衡重止摆船"方案克服了沉井摆动,使大桥转危为安。这是何等的壮举!
至今在大桥新村家属区,大院年纪在四五十岁的很多人都重名,那时候哪家生孩子,老大起名叫长江,老二就叫大桥,还有的干脆叫钢梁、铁柱。大桥通车后,原先有家大桥照相馆,生意异常红火,没几年就成为南京当时最大的照相馆之一。同样以大桥命名的还有大桥饭店、大桥电影院,我都光顾过。
回眸历史,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刘跃清三年的精耕细作,让我完整地认识了南京长江大桥,我是江苏人,从内心感谢他。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留下一句话:在南京造桥,不可能。然而就是在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起了一座"争气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一个时代总会留下几多印记,时光更像是一把雕刻刀,打造出完美的作品。人活着总要做点力所能及之事,比如创造出精品《天堑变通途》,湘人刘跃清就成了能工巧匠,让人尤其是战友的我们,无不树起大拇指!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6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