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绣娘”文艺采风之七】陶燕:因为一个人,轰动一座城
曹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壹
跨过石槛,进入回廊。一雕花木门虚掩,“吱呀——”门被引领人推开,我小步跟入。
眼前一暗,稍作适应,便见昏暗室内,床榻、神龛、中堂、字画,布置井然,却朦胧一片。恍若隔世,恍若隔世。容不得我细想,细看,我被拽着套上厚重的戏服,宽袍大袖,颜色蓝紫。
“啪——”桔黄光柱投射跟前。
木桌,木椅,小轩窗。
桌上笔架斜卧小狼毫,平铺一沓素白纸笺。我正襟端坐,握紧笔管,抄起戏文来:
清早起下木床身穿五彩,每日里巧打扮迎客进来……
凭借多年写小楷的定力,我努力克制着内心的紧张与慌乱,笔划渐渐平稳舒展时,突然一声,“OK——”
光灭,撂笔,脱衣,退出。重回明亮的廊间,恍若梦境。
“哎,燕子,你也在这里?”黄梅县戏剧团的老同学王玉珍惊喜地叫住我。
“是啊,我来做手替。”我回过神,按捺内心的激动回应道。
“手替?哦,哦,哦,我明白了,是要拍一个邢绣娘手握毛笔写戏文的镜头吧,你会写毛笔字,把你请来算请对了,哈哈 ——”不愧为黄梅戏戏骨,“手替”这个词难不到她。
我俩笑音刚落,便又遇见各自的熟人,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熟面孔,像自家里办喜事,大家都喜气洋洋。
“咦,你也在这里!”
“我扮演邢绣娘的婶娘。”
“我是黎记当铺的老板。”
“我是路人甲。”
“哇,哇——”一阵小儿的啼哭,原来是一位最小的演员睡醒了——
这是2011年25集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邢绣娘)传奇》的拍摄现场。这部剧是我县国家一级作家周濯街老师创作改编并上央视的又一力作。当年,在邢绣娘影视基地,很多黄梅人参与拍摄,老人小孩,教师学生,还有更多爱好黄梅戏的群众演员。在镜头里,他们可能只有一个背影,一个转身,或者一段戏腔,一声喊叫,但是,每一个人都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投入进来。一排排明清建筑,一座座庭院深深。眼前粉墙灰瓦,抬头檐角飞扬。戏台上旌旗翻动,戏台下人声鼎沸。
那一年,因为一个人,轰动了整个黄梅城。
走进湖北邢绣娘生态园,走进巍峨的主体建筑,走进古色古香的茶室,看到邢绣娘影视剧照,我突然忆起做“手替”的难忘经历。讲给大家听,大家都乐了。特别是同行的周濯街老师,笑得神采飞扬。我笑着说,播出后我和家人专门细看过,“手替”的那段镜头,仅停留三秒钟。
三秒钟,一闪而过,但那段经历叫人兴奋难忘。我相信,当时很多人跟我一样。因为邢绣娘,因为生于清乾隆年间的邢绣娘是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她花了近30年心血将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完善成高台大戏。黄梅县是诞生黄梅戏的摇篮,在我们家乡的土地上,拍摄我们自己的家乡戏,这是每一个黄梅人都津津乐道的事情。我们为黄梅戏一代宗师邢绣娘喜不自禁,更为我们家乡拥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喜不自禁。
贰
那一年,阿哥出资四百万买下了“邢绣娘”品牌知识产权。
邓蓓女士边为我们泡茶边跟我们讲述:
前邢绣娘茶商因故变卖商标。当时,一安徽茶商要出资三百万元购买邢绣娘商标权,我的哥哥邓雄(湖北邢绣娘林农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知道情况后,当机立断,出资四百万买下了邢绣娘商标权。我们本乡本土的黄梅戏宗师不能让外乡人夺了去。
邓蓓,邢绣娘生态园的总经理,一位清秀温婉的年青女士,着黄衫白裤,纤手灵巧,一捻一泡,娴静素雅,像一位茶艺师。她说话声音轻缓柔和,却不失坚定刚毅。
我们是地地道道的黄梅县人,是杉木乡藕塘村人,哥哥邓雄是在外发展的企业家,2014年响应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能人回乡”的号召,积极回乡创业振兴家园。当年,这一片都是荒山野岭,湖沼滩涂。初期,为了土地流转,为了跟村里人签流转协议,我们是走家串户苦口婆心。村里大多数人都支持,但还是有一些人不懂不理解不放心不愿意。这些人见了我就躲。白天躲到亲戚家找不到人,晚上躲家装睡不开门。其实他们都是我的乡邻,不开门我就在门外做工作讲细节,经常是讲着讲着就到了深更半夜。现在不一样了,我有时开车去村里办事,村里的叔伯婶娘看到我就聚拢来,笑呵呵地与我拉家常,豇豆茄子,南瓜辣椒趁我不注意就往我车上塞。我有时故意躲着点,把车停的离村远一点。等我办完事,回到车旁,一溜溜新鲜的农家菜堆满车边,也不知谁是谁的。那一刻,我感动了,是真的感动了。我知道叔伯婶娘们早已把我当家人看待,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邓蓓,激动了。此时她又像一个单纯的邻家妹,言语朴实,情感真挚。
从2014年至今,公司已流转了2万多亩土地,一、二期建设项目已投资2.3个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创新精准扶贫方式,实行“农户——公司、公司——农户”双向土地流转模式。也就是说,农户先将荒山荒地流转到公司,公司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将荒山荒地改造成茶园、果园。土地受益后,公司再将满目青山流转到农户。这种双向土地流转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土地流转和劳动的积极性,农户从中不仅得到田地租金和劳动佣金,今后还可以得到股本分红。这种创新模式,带动辐射能力强,通过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杉木、停前两个乡镇11个村就业80000人次、帮扶脱贫130余人,正在帮扶367人,人均增收8600元以上,被县政府授予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
什么是股本分红,你能讲形象点吗?一些专业术语让在座的文艺人一时反应不过来。
哦哦,呆会儿我会带你们到已建成的茶园和果园参观,那些在在园里打工除草松土的都是当地农户,他们干劲十足呢,他们知道现在为公司干好活儿,就是为自己的将来干好活儿,因为几年后,这些土地会再次流转回到他们自己手里参与公司分红。
我突然想到了那一年,戏台上旌旗翻动,戏台下人声鼎沸,一张张喜气洋洋的脸……
盛夏的阳光照射进来,却不热,有凉风吹过,邓蓓身上黄色的薄衫在抖动,那黄色如阳光一般照进了人的心里。
叁
出了茶室。邓蓓经理先带我们参观制茶车间。
制茶车间面积大,封闭管理,透过橱窗,里面干净整洁,穿制服的工人们正在制作荷叶茶。荷叶茶是邢绣娘生态园的主打产品。原来,邢绣娘不仅是黄梅戏创始人,还擅长茶艺,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看戏品茗,邢绣娘奉上自制荷茶,皇帝饮后大加赞赏,留下“一代名伶邢绣娘,千古佳茗绿荷香”的墨宝。此时,正值荷叶茂盛期,生态园利用黄梅县古雷池的 5 万亩荷叶基地,沿用四祖大医禅师和邢绣娘一脉相承的工艺,炒制出最好的荷叶茶。除了荷叶茶,生态园还有精品茶叶基地 5000 亩, 其中黄茶 2500 亩、白茶2500 亩,茶叶年产量可达 20000 余公斤,全部为原生态种植。
出了制茶车间,邓蓓经理带着我们去观赏那5000亩的茶叶基地。那层层叠叠的茶园,像连绵起伏的绿色海洋。这一带是丘陵地带,其实我们驱车来的时候,就是在绿浪中穿行。那绿浪之外,便是蓝天,白云。满眼生机勃勃的绿色,早已让人心里一片清澈明静。5000亩油茶基地,5000亩精品果园,花卉苗木,还有300亩的荷塘。紫薇花,格桑花,向日葵,金钱菊,随处可见,开得热闹,让人频频驻足。突然眼前冒出一大片的鸡冠花,深红的花浪在起伏。这样种大片的鸡冠花,很少见哩。
“这鸡冠花不仅是景观,还有大用处呢!”
“什么用处?”我们急着问。邓蓓经理却笑着卖起了关子。
“神仙嗲嗲,天上地下没有您不知道的事,您说说这有什么用处呢?”爱开玩笑的草姐又和神话周老师杠上了。
“我说的哈是神话哎——”幽默风趣著作等身的神话周老师竟一时语塞了。
哈哈哈——一阵欢声笑语。
原来,邢绣娘生态园不仅是湖北省林科院油茶试验示范基地,还是湖北省博士后实习实训基地。这片凤尾鸡冠花是他们的试验基地,目的是吸引害虫,把茶园果园的害虫都吸引过来,减少茶园果园病虫害的发生。
哦,生态园,处处是生态种植啊——
那边,在核心区建设黄梅戏大舞台剧院,深度挖掘黄梅戏文化,将黄梅戏宗师邢绣娘的采茶调和生态茶山、生态荷园相结合,重构黄梅戏的发展历程。绿浪中的邓蓓在指引着大家的眼神,还有那边,亲子乐园,青少年拓展中心……
我们在五叶湖上泛舟,碧水盈盈,柔波荡漾,心旷神怡。抬眼,蓝天白云下,邢绣娘生态园的主体建筑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话筒。
“鲜花开放满天庭,万紫千红别有春……” 一段缥缈的黄梅戏腔就在耳边回响,那声音通过话筒,久久在天地间飞扬……
作者:陶燕,湖北黄梅人,湖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中国青年报》、《长江文艺》,《湖北财税》、《赤壁》、《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梅》、《黄梅文艺》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