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虚假的爱,扎痛了情侣们的心。来看看你们中枪了吗?
KnowYourself
泛心理科普与服务,美好生活从了解自我开始。08-24 09:08
撰文 / 隋真
视觉 / Chris
插图 / 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后台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大量关于爱的留言。
有人对爱的意义产生疑问,比如,“我为什么要爱?如果爱令人痛苦,我能不能就这样独自一生?”有些人对爱是什么感到怀疑,ta们问道:“我感受到的情感是不是爱?”还有些人会问如何获得爱:“我究竟要做什么,才能找到一个长久陪伴的爱人?”
如此大量关于爱的提问,表明了爱在人们心中有多么重要。然而,现实中,有那么几种人,是无法真正去爱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社会学家Erich Fromm(1956)对爱的定义是:爱是给予和分享。
他认为,真正的爱,应该是主动给予的行为——它并不是指物质上的付出,而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给对方,比如一个人的快乐、兴趣、同理心、知识、幽默和忧愁。
爱,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因素:
关爱意味着主动地关心(concern)我们所爱的对象的生活和成长,如果我们对另一个人的生活毫不在意,那代表我对ta根本不存在爱。如果我们关爱一个人,我们会主动地去过问对方的生活。
如果对一个人有责任感,意味着就会像对自己负责一样,对自己爱的对象负责。这种负责可能是对双方的物质生活负责,也可能是关照对方心理层面的需求。
责任感也是关爱的前提。如果你感到对伴侣的快乐负有责任,你自然会主动地去关心ta最近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办法让ta更开心。
负责不代表我们要完全承担另一个人的责任,把对方当婴儿一样对待。相反,我们要尊重所爱的对象,把对方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ta的独特性。
在沟通中,让对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行事和成长,比如“在我看来,你值得更好的工作,但还是要看你自己的想法哦。”
如果缺乏尊重,爱就会变成一种打着爱的名义的控制甚至勒索。
了解爱的对象,要求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而不能只是出于自己的偏见,自以为是地揣摩伴侣。
了解是循序渐进的,在过程中,我们可能越来越清楚对方真正的本质和需求。比如当对方发火时,如果很了解ta,就会这样思考“今天ta看起来很愤怒,ta的愤怒应该源于原生家庭,和父母之间关系的问题…ta的不安,需要我提供更多的安全感…”
当两人处于一段真正的爱的关系,通过彼此的给予和分享,可以丰富双方的生命,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很好地建立爱的关系。
Fromm(1956; 1947)提出了“无法真正去爱”的人的4种类型取向:
*一个人可能只有一种取向,或者由一个取向作为主导,混合了其他的取向(Fromm,1947)。
接受型取向的人认为,爱只能来自外界,且获得爱的唯一途径是依赖于别人主动地给予爱,而自己只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型会避免和伴侣说“不”,因为一旦感到原本给予爱的人变得比之前冷淡,ta们就会变得恐慌。
接受型似乎总在寻找一个“救世主”(magic helper),期望能找到一个人来自发地满足自己一切关于爱的需求。
剥削型取向的人也认为爱只能来自于外界,但接受型对爱是乐观、抱有期待的,而剥削型并不认为别人会主动给予爱——ta们认为获得爱的唯一途径是欺骗和掠夺。
剥削型对伴侣的态度混合了敌意和操纵。一方面为自己能从伴侣身上剥削出爱而感到窃喜,另一方面,对自己的伴侣又怀有愤怒和不信任。
剥削型会低估伴侣所付出的爱的价值,将自己获得的爱看作是伴侣被自己控制后、被动付出的结果。
囤积型取向的人认为自己占有爱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尽量不消耗。Ta们不愿意付出,认为自己一旦给予,就是在损耗自己的资源。
囤积型和接受型的人都认为爱是一种消耗品,但囤积型人如果发现伴侣不再付出爱,ta们不会恐慌,因为ta们原本就不指望能从别人那获得很多的爱,ta们只希望用不付出的方式减少消耗。
“不要付出”是ta们的底线。如果伴侣要求囤积型的人付出,ta们会变得疏远或者选择破坏这段关系。
市场交换型取向的人会愿意给予爱,也认为别人会自发地对自己付出爱,但是ta们将爱的本质看作一场交易:我给予你爱,所以你也一定要给予我爱。
市场交换型将自己作为商品,把自己身上迷人的特质出售,去换取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
在如今强调市场原则的社会中,一个商品只有能被买卖,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市场交换型认为只有一个人在爱的市场上能将自己出售,才能体现价值。
市场交换型非常注重公平交易,一旦觉得对方付出的爱比自己付出的要少,便会感到欺骗。
许多人简单地将爱看成“被爱”的问题。Ta们会花精力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性魅力,如何让别人爱上自己,但很少思考如何爱人。
在ta们的幻想中,存在一个“对的人”,认为只要找到那个人,好的亲密关系就会水到渠成。比如有人觉得自己一旦找到安全型依恋的伴侣,就一定可以有一段美好的爱。(点击查看 真的有“对的人”存在吗?|KY研究。)
然而,建立一段爱的关系要求的不止是被爱,也包含如何在爱中给予和相处。如果不学习爱、不提升爱的能力,即使找到爱自己的人,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问题,而无法和对方长久地维持爱的关系。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同时获得“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才能成长为一个会成熟地爱他人的人。
市场原则的社会造成市场取向的人越来越多,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去爱。在市场原则的社会中,人们强调公平交换,受到环境的影响,人们将自己的特质(如外貌、财力)看作商品,将爱的关系看作公平的价值交换。
这种对等交易思想在伴侣关系中的表现就是强调“协作(team)”,比如在很多关于幸福婚姻的文章中,所描述的最理想的情境是伴侣各司其职。这些文章强调爱的技术,却不提爱本身。
只倚靠技术,人们虽然得以去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对等和谐,最终却只达成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谄媚关系。两人永远都极力让对方满意,却始终不能达成真正的爱的关系。
对接受型的人来说,培养独处的能力很重要。要学会当伴侣不在身边、无法感到伴侣持续地对自己付出的时候,依然能保持舒适。如果无法做到独处,就得一直依赖伴侣提供快乐和安全感,那么建立的就不是爱的关系,而是依赖的关系。
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专注力,来提升自己独处的能力。专注可以帮助人们在独处的过程中享受自己所做的事,避免在过程中坐立不安。
下面我为你准备了「发现此刻的美好」冥想练习,帮助你更好地提升对当下的感知力,更好地享受独处的时光(点击图片即可练习喔)。
对市场交换型的人而言,要学会从单纯的给予中得到快乐,而不要求对方一定要给自己对等的付出。
同时,市场交换型的人不仅在给予时要求回报,也会在对方付出时,忍不住想给予对等的回报。但这并不是出于感谢的目的,而是因为觉得对方同自己一样,是希望通过付出有所获得。对此,市场交换型的人需要学会坦诚地接受他人的给予。要对自己的想法保持敏感,当自己质疑对方付出的意图时,告诉自己,这可能只是自己的猜测。
关于爱,还有另外一种困惑,与今天讲解的情况相反——无法接受来自别人的爱。当意识到有人在给予爱,ta们就会感到不自在,这是什么原因呢?
敬请期待明天的推送。
今日互动:你是一个难以去爱的人吗?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你怎么理解这样的人呢?留言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