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看孔子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尽人皆知。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不过是说欲成大事业或大学问,必须选好起点、勤下功夫、终得成就而已。相比起来,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提出治学“三境界”,似乎更能让有志于学的人刻骨铭心。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会天生感到愉快的事。吴庆坻《蕉廊脞录》讲过一件事。海宁人梁履祥平生笃信朱子之学,案头放着朱熹的文集,每日“正襟循览”。学生问他说:“你这样苦学,何时才能到达'悦’的阶段呢?”他回答说:“即学即悦。”等于说,一拿起书来就会感到快乐。他又说:“君之不悦,正坐不学。”听到这话的人,都认为是至理名言。所谓“君之不悦,正坐不学”,意思就是不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但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而且会给自己造成不快乐的根源。这个观点,符合实际。《论语·雍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本来是教人潜心学习的意思,反过来,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学习之乐。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所以,热爱学习以学为乐,是最起码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深入,早已飘下高楼,“独上天涯路”跋涉去了。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朋”字的本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弟子”。专门谈弟子,《论语》并不用“朋”字表述。《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说“朋友”之间的行为准则应该是“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方苞《与翁止园书》说得好:“古人之有朋友,其患难而相急,通显而相致,皆末务也。察其本义,盖以劝善规过为先。”可见这个“朋”是指“劝善规过为先”之人。《论语·季氏》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我看,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批评、盼望诤友,来自他“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朋”之难得,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就是对批评所持的态度。所以,是否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厚。这一步跨出去,人的胸襟气度眼界视野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这一步跨不过去,治学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如何对待“人不知”,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会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发财,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也绝不会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难受。《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见,孔子认为“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邃,或许没有“灯火阑珊”之繁华,却可享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寂寞。有人讨论今天何以很难出现“大师”级的人物,我看,过不去“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关,恐怕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辛弃疾有个朋友郑汝谐,写过一本《论语意原》。他说《论语》首章“此数语,盖孔门入道之要”。他又说:“三千之子所以依依于洙泗之上,虽患难穷困,不肯舍去者,盖深造此境,熟知此味也。”孔子提出治学“三境界”,确实是每一个有志于学的人“入道之要”。既然如此,弟子们整理先师言行,把这三句话写在《论语》最前面,也就理所当然。

(0)

相关推荐

  • 省考考生关注!文章写作的三种境界

    谈及写作,即使是大笔如椽的名家,想要探寻写作之路径,也难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q ...

  •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生三境”:领悟人生哲理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在人生中,我们时常感到空灵的一种状态,它虚无缥缈,又无处不在. 临窗听雨,或是对酒当歌,于尘世中寻找一份宁静,落在柔软的心间,隔了喧嚣,探寻心底遗落许久的纯真. 国学大师王国 ...

  • 孔子治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与志同 ...

  • 治学三境界

    治学三境界

  • 文言善读41:孔子家语·三恕

    文言善读41 孔子家语·三恕 一.故事新读 25.陶母责子退鲊 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 ...

  • 读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有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 从论语看孔子的万世师表

    文/晓锦源 我们看<论语>的文辞,优美.短小.严谨,广博.无论主题多重要,只讲一遍.每个字都含义深刻,一个字都不能删.<道德经>尽管也是经典中的经典,论题往往重复论证,反复说明 ...

  • “共读论语”:孔子的“三不原则”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 原句译 ...

  • 【读论语】为政第三章 好德尚礼

    今天学习论语<为政>篇的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又是孔子的一句话.再次表明了孔子"以德治国.以 ...

  • 「夜读」人生三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宽,晚年时看淡

    接触的人越多,越发现一件事:处于同一个年龄段的人,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相似的,二十岁的人常迷茫,三十岁的人多焦虑,四十岁的人易患得患失. 但人生,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大格局的人会明白一件事:认清自己这 ...

  • 行走在AB之间 ——读《论语》看孔子的生死观

    [作者简介]    唐国义:四川绵竹市人,中学语文教师.好读书不求甚解,喜闲谈常涉家国:爱好颇多,无所建树,唯读书.笔耕不辍,在搜狐博客发布博文800余篇,进入搜狐文学名博之列.文字涉及家事.国事.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