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按辈分取名”,现在为什么不流行了?有个原因很尴尬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省宫闱贾元妃染恙闹闺阃薛宝钗吞声”,为入宫探望贵妃贾元春,贾赦和贾政“因派了贾琏贾蓉看家外,凡'文’字辈至'草’字辈一应都去……明儿黎明伺候。”
看到“字辈”一词您是否熟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族辈分。在城市长大的少年朋友可能不太了解,传承千年的按“字辈”取名,几十年前还很流行,如今已经不被重视了。
字辈也叫“字派”。用这种取名方式,可以在名字里直接体现一个人在家族里的辈分。同一个家族里,不管两个人彼此是否认识,通过名字就知道对方的辈分大小。
字辈的起源
有人说字辈源于唐朝。如唐高祖李渊的22个儿子里,除了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等6人,余下16人的名字里都带“元”字。其实这种取名方式东晋就有了,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长子和次子分别叫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但是直到唐初,还没有出现正式的字辈。
有人考证韩愈编写了《韩氏字辈》。《旧唐书》只提到韩愈的一个儿子叫韩昶,《明伦汇编氏族典》记载,韩昶还有个弟弟叫韩滂。而韩昶的五个儿子分别叫韩纬、韩绾、韩绲、韩绮和韩紞,名字都是“丝”字旁,不过这种取名方式只是字辈的雏形,可见当时还没有正式的字辈。
字辈真正出现应该在宋朝。南宋有一部记录宋朝典章制度的《愧郯录》,其中一章“宗室联名”提到,是宋太祖赵匡胤首创了字辈。
由于古人多用单字名,当时皇室宗族里的重名现象严重,“至有数人而共一名者,又或与别房尊长名讳相犯”。也就是说,不但平辈里有好几个人重名的情况,有些晚辈的名字还犯了叔伯长辈的名讳,比较混乱,“于是联名之制始定”。联名就是字辈谱。
族谱
文中记载,“三祖下,宗支所联字,太祖曰:徳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太宗曰: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
那么,我们知道赵匡胤的儿子是“德”字辈,有赵德秀、赵德芳等人;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从“元”字辈开始,如宋真宗赵恒是赵光义的三儿子,原本叫赵德昌,后来改为赵元休,又改为赵元侃。这种取名法解决了家族内取名混乱的问题,根据族人的名字,还能直观地确定他是本支第几代后人。
此外,《宋会要缉稿》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也有赵匡胤拟定字辈的记载。
蓬勃发展
字辈无疑很重要,被人们赋予好的寓意,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等等,通常代表着后代对先祖的尊敬、赞颂,或者祖宗前辈对后代的殷切希望与祝福。
字辈谱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可以看作诗体,另一类则是对联的形式。当然,第一类不属于真正的诗体,因为它不太讲究对仗或平仄。如果归类为诗体的话,四言和五言的格式居多,五言体的字辈用得更广泛一些,因为读起来顺口。此外也有六言、七言、八言体。
各家族的字辈谱编定之后,往往一个人在出生之前就按照字辈取好了名字,也就是谱名。
我们以北宋文学巨匠、人格伟岸的范仲淹及其家族为例,范氏字辈是“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范仲淹之子是“纯”字辈,四个儿子分别是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和范纯粹,再往下就是“正”字辈,依次类推。
族谱
字辈谱在宋朝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除了诗句和对联体,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家族使用偏旁为字辈,有的包含五行相生的偏旁,或者偏旁五行相克的;也有毫无规律、混合形式的,蔚为大观。
比如颍川堂陈氏的五行字辈诗就很有意思,“铨清标陨坤,铭海松煌增。锦添相辉培,钦深桂炳均。”很显然,这个字辈诗里包含了五行金、水、木、火、土。但您可能发现了,第二句的“陨”字和第四句的“辉”不是“火”字旁,但是都与火有关。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更为讲究的朱氏取名法。他的儿子都是木字旁的单名,像太子朱标、燕王朱棣等,从孙辈开始按照字辈取名。孙辈以下的后代,名字里第一个字代表辈分,第二个字还要包含五行。
如朱棣一支的字辈谱,“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以朱棣一支为例,他的名字属木,往下依次是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镇、朱祁钰(金),朱见深(水),到弘治皇帝朱祐樘一辈,又从木开始,循环往复。
祠堂
盛行千年,为何如今不受欢迎了
在古代,如果族群迁移,一般由迁居始祖编定字辈,写入家谱。随着族群不断分迁、散居各方,势必分支浩繁,世系庞杂,但只要按字辈取名,家族的血脉传承均可一目了然。
不过,在明朝之前,只有士大夫阶层才有资格使用字辈。明清时期逐渐普及,普通百姓也有了字辈谱。千年以来,字辈已经深入人心,不可或缺。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还非常盛行按辈分取名。
比如在农村长大的70后,不少人的名字里还有字辈。有的单字名或者双字名里并不带字辈,但他往往还知道自己是哪个辈分。70年代之后,字辈逐渐不受欢迎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字辈是一种规范化的取名法,比较死板。而现代的年轻人取名追求个性化,字辈限制了取名的空间;族群分支越来越多,都用字辈取名,重名的情况也随之增加。
上世纪农村油画
此外,按字排辈还有个较为“尴尬”的情况。比如族群里同龄人的字辈相差三四代是很正常的,可能前者是后者的祖父、曾祖父辈;或者一个老人因为字辈小,还得管同族一个年轻人喊爷爷。这在古代社会没什么,现代人不喜欢这种繁文缛节。
结语:总的来说,字辈已经不太适合现代社会,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估计大多数青少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字辈,甚至没听说过这个概念。但你是什么字辈,家谱上写得明明白白。
字辈并没有消失,只是社会对字辈的观念淡薄了,我国还有些地区现在仍然重视按字排辈。作为与族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字辈也可以视为一种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