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瘟疫自古有之,近百年前这位名中医奔波乡间施救,仁心慈厚成就一代大家

瘟疫与人类文明发展始终共存,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治疗瘟疫再度成为焦点。

近日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办的张伯臾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上海中医界专家回忆:上世纪30年代,适逢霍乱流行,张伯臾医术精湛,仁心慈厚,悬念病家疾苦,终日奔波乡间,全力施救。

张伯臾以“治温疫法”参照《伤寒论》,实现“白通加猪胆汤”治疗,使濒死的霍乱患者起死回生。彼时“热病”(传染病)患者甚多,每日求诊者盈门,张伯臾家中雇佣独轮车夫2人,日夜替班出诊。他终日奔波乡间、风餐露饮、全力施救。凡求诊者不分长幼,均诊察细致入微,对贫窘之家尤多悯恤,对贫困者不收诊费,且赠药饵,一时传为美谈。

中医治疗瘟疫自古有之,研讨会上中医同道回忆张老生平,感悟“中医人”在疫病面前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大爱精神。

融贯《伤寒》、《温病》,辩证极为精准

张伯臾1921年拜一代中医大家丁甘仁先生门下,就读于原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3年毕业后,随诊丁甘仁先生一年,得到真传,遂乡(原上海川沙县张江镇)开业行医,青年得志,疗效颇著,名震乡邻。

抗日战争初期,张伯臾移居上海市区老西门设诊,得与诸多同学、同道游弋,撷取众长,轩岐之学造诣日深,医名日噪海上。1956年,原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张老被首批吸纳成为原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的中医内科医师。从医60余年,他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同时还勤习西医及文史诸子,精于医理,长于调治内科疑难杂症及心血管病,形成了颇具自身特色的临床风格和丰满的宝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张老针对外感热病诊治,融贯《伤寒》、《温病》,守仲景法而不泥仲景方,灵活变通;用卫、气、营、血辨证,然不从其僵化的治则,随证拟法遣方。在杂病上,他取法“千金”治难症,重详审精辨,重五脏相关说,分辨主次,“平调阴阳,培补脾肾”。他尤其善治心脏之疾,重五脏病传,截其传变。

张老倡导“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的组方原则;用药崇尚精专,不拘一格。一位病情迁延十余年,多方求治无果的患者症状为嗜睡、不寐交替,经他妙手辨证论治,不到二月治愈了十余年痼疾。这一病案一度在业内传为美谈。

谆谆教诲后生“为医一天临证读书一日”

研讨会上,上海市名中医何立人教授表示,“张老圆机活法,通权达变,是辨证精准、疗效显赫的利器,臻于完美论治的至宝。”蒋梅先教授作为张老弟子则直言,“我深刻感受到张老“中医人生”是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一生。他不仅重诊疗,且热衷于临床科研,虽届古稀至耄耋之年,仍马不停蹄,痴迷于研究。”

沿用至今经久不衰的“清胰汤”,便是源于1973年张老开展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他以经验结合辨证拟就处方,在病房及急诊室中使用、观察。最终形成一张六味药组成的“清胰汤”。张老随即将经验和掌握的中医理论系统化整理,成就《张伯臾医案》、“张伯臾教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10余篇论文和医案医话。

座谈会环节,张老生前带教过的学生黄吉赓、蔡淦、石印玉、朱丽丽、张菁、朱抗美等分别做了发言,几位回忆了与张老同处的点滴, 其拳拳之心,感人至深。

张老弟子、学生代表全国名中医严世芸教授表示,“老师在学习方法上,时常告诫后学,为医一天,则临证一日、读书一日。 知识无穷尽,正视己之不知,方可变不知为有知,此乃医者进取之道。老师身体力行,垂范后学,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当代典范,使我深受教益。”

张老耄耋之年提出入党申请,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病危时一再叮嘱别用贵重药,以免增加国家负担,令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动容。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鸿毅在研讨会上表示,“我们缅怀张伯臾教授,感受他精湛医术、高尚医德,更要以张老为榜样,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开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