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寓有趣的音乐活动中
一、非智力素质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
现在,很多人认可了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的成功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同时作用的结果,其中20%归于智力素质,80%则取决于非智力素质。可见,非智力素质在估价一个人整体素质方面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什么是非智力素质?它是针对智力素质来讲的,智力素质是人认识、适应和改变客观世界时表现的认知能力。它是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心理特征,用感知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等组成的综合能力,非智力素质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也有人把非智力素质说为“情感智能”即“情商”,认为情商高的人生活比较快乐,能维持积极的人生观,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优良的非智力素质能够弥补智力的某方面缺陷或不足,良好的性格特征占能起到这种作用。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非智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孩子智力的发挥,走良性发展,能提高孩子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让人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反之,能使孩子消极,不思进取。从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来看,仅靠知识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才智、健康的身体,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不怕挫折,经得起失败考验的健康心理,从报刊杂志上经常看到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在受到老师或家长的一点点批评后,发生心理扭曲,有的离家出有的甚至走自杀的道路,这些都是非智力素质差的表现,就学习而言也是如此,一个孩子有再好的智力,而没有好的学习动机,没有意志力,其学习是很难搞好的。例如意志力方面,一个孩子在进入高一阶段学习,由于暂时不能适应比原来紧张的生活,如果没有较好的意志力,不能把握好学习的节奏,那也将对他的学习带来影响,有的甚至一蹶不振。另外,道德在很大程度上讲,是给智力把关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后犯罪的事例并不罕见,马加爵现象在这方面也是充分说明这一点的。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素质与智力素质不太一样,它是靠后天培养的,因此,在开发智力的同时,要重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二、音乐活动与幼儿非智力素质的关系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音乐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能让幼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古代,孔子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它充分揭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著名科学家爱因期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它是培养高素人才的重要途径。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在音乐活动中,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的关系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音乐活动中,特别是生动、有趣的音乐结合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愿望,还能激发幼儿积极、良好、充满自由、安全的心态,主动参与的热情。
艺术的陶治能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治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能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幼儿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也可以说幼儿的生活应该是充满音乐的生活,吃饭、穿衣、睡觉、盥洗、劳动等均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幼儿在其中能得到潜移默化美的熏陶,在音乐中领悟美,音乐力量渗入幼儿心灵,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保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非智力素质
(1)兴趣的培养:
幼儿的兴趣和热情等是引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的非智力素质。当一个人对某一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果,浓厚的兴趣会推动孩子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并且排除各种干扰,还能产生浓厚的热情,这是勤奋自强,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发现运用游戏法、创设情境法、导入法等都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其中,游戏在音乐活动中的作用是最大的,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音乐教育,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自觉自愿地、不知疲倦地、不知不觉地投身到活动中去,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感知音乐,在一个个有趣的以游戏为主的音乐活动中,各种情操、良好的个性情感等能得到满足,幼儿在这种非常有趣的活动中,兴趣是高涨、热情是洋溢的。其次,情境创设的作用在幼儿音乐活动中,也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中班音乐活动“恭贺新禧”就是通过创设“贺喜”情景,它打破传统的新歌教学模式,让幼儿在老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的情景中充分感受熟悉音乐,在游戏情景中学习歌曲,通过制作表演,舞龙舞狮,从而充分调动了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对自制乐器都非常着迷,他们在灌有红红绿绿,不同水平的高高低低的瓶子前面不停地敲打,瓶子在敲击中发出叮叮咚咚高低不等的声音,能激发幼儿非常浓厚的举趣,他们一玩就可以很长时间,乐而忘返。
一些经过努力能够胜任的挑战,更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遵循这种规律作适度地控制,小幅度地由低到高,让幼儿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音乐游戏《传铃鼓》,开始时学习动作拍手转花,然后把幼儿坐成一个圆圈,让孩子们把左手摊在左腿,然后进行拍手转花拍手拍手(在最后拍手时拍右面小朋友的左手),待小朋友能熟练地掌握这个动作后,再发给幼儿人数一半的铃鼓,按照节奏把拍手改成传铃鼓,进行传铃鼓游戏,这个游戏要求层层递进,在学会一个规则后再进行下一个规则的学习,到最后完成难度颇高的游戏,他们的兴奋劲别提了,他们是在翻越一座座小山才到达这个顶点的,怎不令他们兴奋异常呢?这个游戏一方面要求孩子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要做好同伴间的动作配合,如有一个动作错了,则全盘皆输,所以对培养孩子间互相协作也是非常有利的。
(2)自我意识,自我激励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内而外,而内心的变化就是自我形象,就是大胆中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的核心就是自信心,自信心强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成功。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重视幼儿是否掌握教师所给的适应与技能,如歌曲会唱了吗,乐队的节奏敲齐了吗,舞蹈动作是否跟教师教的一样,较少去考虑如何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及帮助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所以,首先要激励孩子积极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始走进音乐,从最简单的做起、从最基本的做起。如听着音乐,随着节奏学说自己的名字;学说:“我会XX”,在朗朗上口有节奏的儿歌里,自编“我会穿衣,我会拍球”等一方面,培养初始的创编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夸夸自己,增强自信;在生活中,让孩子寻找高高低低、快快慢慢、轻轻响响的声音,让孩子们行动起来;在区角活动中,放置供幼儿操作的木琴、铝板和小乐器或自制乐器,幼儿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从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
其次,要重视幼儿从事音乐活动的情感因素,重点讲评幼儿活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愉悦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获得成功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要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3)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世界,交往是生存的心需,是发展的必需,有专家提出,要培养孩子“学会关心,学会共处”,从小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要让幼儿学会交往,喜欢交往,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较理想的活动,在“找朋友”音乐游戏中,小朋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踩着节拍,脸上笑咪咪地,边拍手边和一个一个小朋友敬礼、握手、拥抱、愉悦的音乐陶冶幼儿的心灵,快乐的游戏促进幼儿的交往,在《请你和我跳个舞》里,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通过请同伴跳舞,和同伴共舞,交换舞伴等形式,在拍手、点头、跺脚转圈动作中,情绪愉悦,身心得到最大释放,在类似的活动中,他们会体会到与同伴交往,与同伴协作,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许多事情是要通过互相合作才能办好的道理。许多音乐活动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节奏活动《拨根芦柴花》,要请幼儿共同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前面提到的音乐游戏《传铃鼓》中,如果一个幼儿做不好,那么整个游戏就会失败,所以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一个人都要和同伴进行合作,这个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同样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