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校长:为了让孩子们学好语文,我是怎么做语文教学改革的?
人们现在有一种奇怪的想法:
认为无论什么,都要通过讲授来教给学生,我看不出讲授比阅读好在哪里,因为讲义都出自原书。
——约翰生
1995年秋,一个刚刚从高密一中考上大学的学生给在上高三的朋友写了一封信,说:
“学习语文啊,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课堂上讲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
这封信给高密一中的语文老师看到了,在语文教研上会说了这个事,在场的19位语文老师好长时间都没说话,竟无言反驳,或许他们被刺中了、被刺痛了。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真的有问题吗?
不管你觉得有没有问题,反正当时的李希贵是认为有问题的。
几年前还在高密四中时,他就发现过这个问题,当时由于语文老师紧张,有一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就让学生自己领知识点任务,学校再出一个流程制度,保证过程不出大问题,结果一学期下来,这个班的语文成绩毫不逊色兄弟班级(这个事在上篇里有较详细的原委和做法,点击查阅李希贵校长:我是怎么把一所农村中学,改造成齐鲁名校的?)。
此时,正好借助这封信的契机,他觉得语文教学的问题是开始着手解决的时候了。
那怎么说服语文老师们呢?
靠几年前四中的这一个事?说服力还不够。
直接以权压人?老师们必然心里不爽。
那就只能再次用事实说话了。
1995年期末高三的语文考试,李希贵让读初一的儿子和读高一的侄女参加了考试,卷子混装在高三的所有卷子中一起批阅,结果令人尴尬:
高三全年级的平均分是84.5分,李的儿子考了82分,侄女考了84分。
你看,一个离高三还有5年,一个离高三还有2年,他们少受了这么多年语文老师的课堂熏陶、谆谆教导,成绩竟然与高三学生如此接近。
原因何在?
语文组的老师们各种分析,最终老师们明白了——这两孩子平时的阅读量太大了。
在阅读中,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索、感悟,让他们体验到了在现实和课堂里不可能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思想、生活和情感。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但现在孩子们学语文刚好反过来“求甚解,不读书。”
且这些“甚解”还不是学生自己感悟的,都是教案里写好的,“好读书”就更谈不上了,有些孩子看个与考试无关的经典好书还得偷偷摸摸的,被发现了还得受罚。
昨天看了一个哭笑不得的真实笑话,把我惊到了:
一个高知家长看孩子写语文作业,题是这样的:形容一个艺术品非常逼真,是什么成语?
看到孩子写下了“栩栩如生”四个字后,他满意的点点头。
第二天一看作业本,差点惊掉下巴,在“栩栩如生”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叉,老师在下面写下了「正确答案」——惟妙惟肖。
现在的孩子们,除了几册语文课本和教案上「正确无比」的标准答案,除了那些无休无止、机械刻板的应试训练,所读的名家作品实在是太少了,语言的积累实在太少了。
这就像想要培养一个举重运动员,不锻炼他的身体素质,而只教他各种举重技术,但一个身体不强壮的人,无论他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术,这个重是举不好的。
苏赫姆林斯基说:
“课外阅读于学好语文,就像帆和风于船一样,没有丰富的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
在1996年春节开学时,学校的语文组达成了一致,语文教学的方式需要改一改。
到底怎么改?
首先定语文学习的总指导思想,有三点:
1、孩子们的语文素质提高过程是自己阅读、感悟、积累、输出的过程;
2、仅考几本语文教材达不到效果,应该让学生广种博收;
3、扩大阅读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讲授的时间,把结余的时间让孩子自己读。
那语文教材还要不要认真学?当然要,搞素质教育又不是要抛弃高考,教材上的内容肯定要学,之前一周六节语文课都学教材,现在变一变:
两节课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
四节课让学生去自修室读书。
多年前的高密一中自修楼
为了不至于放羊,他们把自修室的书腾挪整理,分为三个部分,必读、选读、参考,有书籍有报刊。语文组统一确定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在大范围上确定哪些书适合哪个年纪的孩子读,后来又进一步精细化,直接按年级来,高一新生自修室,高二自修室。
自修室里的书和每个年级这学期的目标,老师们都提前安排好了。
在自修室里没有正襟危坐,没有鸦雀无声,学生们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和老师一起共同探讨。
最后,老师讲、学生听的一周六节语文课的形式变成:
教材占三分之一,在教室里进行,还是老师讲、学生听;
课外阅读占三分之一,在自修室进行;
写作实践占三分之一,教室里、自修室里都可以。
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由此在管理上用「目标管理、终端控制」的方式,中间过程的学习方式不做统一要求,只要能够完成学习目标即可。
孩子的写作实践怎么弄?
搞了这么多,最终的目的中有很现实的一项,那就是怎么激发孩子的写作冲动?
当时,有一个孩子不敢读书、也不敢旅游,因为她每次一读书,她妈就要强迫她写读后感,一旅游,就要写游记,这个孩子怕这样的附加项,那就干脆不读书不旅游得了,最后一听读书就头疼,一听旅游就反胃。
前面整的花里胡哨的,最后落到孩子的写作上,要还是老师统一布置作文题,势必又回到了老路上。
刚好在这个节骨眼上,作家莫言(高密人)来到高密一中,孩子们问,到底该怎么写文章?莫言大佬说:
“文章是从脑子里流出来的,我的小说是我体验、感悟的结果,你们要写出好文章,就得在生活中寻找源泉,感你所感的,写你想写的,仅此而已。”
至此,学校确定:
只规定读书范围,不再布置固定的作文题,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说你想说的。
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以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孩子自我表达的真实需求。
是个人就有表达的欲望,孩子们更是如此,有广泛的阅读,有自由的写作题材,有自由的表达空间。
提升语文能力就从这里开始了。
本文参考——《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