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苗这样养,能够提高收益
根据虾苗的放养和养殖的方法可分为四种:一为直接放养;二为中间培育;三为一放多捕;四为轮放轮捕。
1、直接放养
直接放养,就是将虾苗直接放至池塘中养至收获,中间不过塘搬苗。放苗密度一般为6-12万尾/亩,若是定向生产小规格商品虾还可适当提高密度,但不宜超过30万尾/亩。放苗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 避免在迎风处、浅水处放苗,而应选择避风处放苗。
(2) 放苗时间应选择在天气晴好的清早或傍晚,避免在气温高、太阳直晒、暴雨时放苗。
(3)放苗前做好计划,放苗时准确计数,做到一次放足,以免后期补苗。
(4)各池均可设置一个虾苗网,放苗时取少量虾苗置于其中,以便观察虾苗的成活率和健康情况。
2、中间培育
中间培育,中间培育又称中间暂养,广东一带俗称“标粗”,是指先将虾苗暂养在一个较小的养殖水体内饲养一段时间(20-30天),待其生长至体长约3-125px后再移至养成池中进行养殖。通常标粗池中的虾苗放养量为120-160万尾/亩。采用中间培育法有以下优点:首先,标粗池的面积较小,便于养殖管理,可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做到合理投饵,降低生产成本;可提高虾苗的环境适应能力,综合提高对虾养殖的成活率;在养殖过程中合理安排好虾苗的标粗时间与养成时间的衔接,可大大缩短整个养殖周期的耗时,实现高位池多造次养殖。缺点为:首先,标粗时放养密度大,生长速度慢,也较容易发病。其次,搬苗过池时对虾必须重新适应新环境,有时处理不当容易应激诱发虾病或生长速度减慢。
中间培育搬苗过池应注意以下事项:
中间培育一般20-30天,体长3-125px即要搬苗,切莫中间培育时间太长,时间越长,虾苗越大,应激反应也就越明显。
南美白对虾虾苗的放养密度为120-160万尾/亩。
南美白对虾高温时易应激抽筋,搬苗过池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避免太阳直射。
中间培育过程中投喂营养较高的饲料,前期可加喂虾片和丰年虫,通过提高虾苗的营养供给,以增强其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
搬苗过池应注意保持培育池与放养池水环境的稳定,以免虾苗、幼虾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对虾的健康水平,从而造成损失,必要时可抽取培育池水至放养池接种培藻。
培育池与放养池距离越近越好,避免虾苗长时间离水。
3、一放多捕
一放多捕简言之:“一次放足,分批捕捞”。也就是在一个养殖周期内一次放足苗,根据虾苗的生长情况分批起捕部分达到上市规格的虾,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使整个养殖周期一直处于较佳养殖容纳量的养殖模式。其科学依据是:对虾在养殖过程中不断生长,所谓合理的放养密度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养殖周期越长,合理密度的相对时间就越短。一放多捕就是当虾塘对虾的密度达到或接近饱和时,通过捕捞收获及时调整存塘虾的密度,使之不抑制对虾的生长,增加捕捉的次数,可使池塘经常保持比较合理的养殖密度。此种养殖模式一般放苗密度相对较大,每亩放苗密度达15-30万尾/亩,放苗一次收获2-4次,湛江地区一般在天气稳定的5月份放苗,养殖约80天规格达到40-50尾/斤时收获一部份,余下的养大规格虾,规格达18-25尾/斤。
一放多捕养殖模式的优点有:
1.充分利用养殖空间与时间,累积产量高,可以在一个养殖周期内产出很高的产量。
2.有效降低养殖风险。对虾高位池养殖是高风险养殖,通过多捕将养殖风险分散。
3.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一放多捕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空间与时间,将较佳养殖容纳量时间延长,将单位养殖效益发挥到最大。
4.通过养殖周期中间拉网捕捉可以淘汰病弱群体,降低发病率。
但一放多捕养殖模式也有缺点,其缺点及处理办法:
1) 分批捕捉时容易搅翻池底,池底粪便、残饵等污染物翻滚而使水质剧变,特别是中央排污系统不好底质差则此问题更加明显。用虾笼捕捉可解决此问题,但捕捉操作会较麻烦。
2) 拉网捕捉时容易机械损伤继续养殖的群体,在高温季节时容易惊吓抽筋。因此捕捉时尽量选择在早晚气温较低,避免阳光直射。
3) 因捕捉个别群体规格不固定而价格难以准确确定。
4、轮放轮捕
轮放轮捕简言之:“多次放苗,多次收获”。即在养殖期间多次放苗,多次起捕达到上市规格的虾。此模式在珠三角较普遍,一般操作是:一年一个养殖周期,分批放苗间隔期约一个月,第一次放苗密度稍大,约8万尾/亩,以后每批放苗密度约5万尾/亩,整个养殖周期放苗3-5次。第一次收虾约为第一次放苗之后80天,以后每隔20-30天捕捉一次,直至最后干塘收获。其原理和优缺点与“一放多捕”相近,只是在养殖周期中不断补充苗,其养殖密度与较佳养殖容纳量会更加合理,产量也会更高,效益也会更显著。但此养殖模式明显不同的是“多放”,每一次放的苗均有可能携带病菌,这就大大增加发病机率,因此,此养殖模式对于种苗的选择尤为关键,否则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