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杨国忠,逼死杨贵妃,谁是“马嵬驿事变”的幕后主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等人降敌,潼关失守。玄宗“西巡”避祸途中,杨国忠、魏方进等人被禁军杀害,杨贵妃也被下令缢死,这就是著名的“马嵬驿事变”。发生于安史之乱过程中的“马嵬驿事变”,改写了整个唐王朝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将唐王朝从奸相误国的漩涡中拉出,另一方面又使唐朝政治陷入宦官专权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嵬驿既是唐代得以“中兴”的一个转折点,又是加速整个唐王朝衰败的致命一击。

唐玄宗当政之时,杨国忠曾权倾一时。史载其“嗜饮博,数丐贷于人,无行检,不为姻族齿。”他倚仗贵妃得宠,善于揣测圣意,“遂拜右相,兼文部尚书、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崇贤馆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而节度、采访等使、判度支”,最终官至宰相,权倾朝野。然而,杨国忠为官劣迹罄竹难书。他任人唯亲,党同伐异,欺上瞒下,以致人人思乱。杨国忠自恃权高,曾与当时多数官吏结下宿怨,也给玄宗一朝带来了重大灾难。

当时安禄山得宠,在边界掌握重兵,杨国忠惧怕其影响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于是百般诋毁刁难,并打击安禄山亲信,“捕禄山所善李超、安岱、李方来、王岷杀之,贬其党吉温于合浦”,又建议“以禄山为平章事,追入辅政,以贾循为使,节度范阳,吕知诲节度平卢,杨光翙节度河东”,将安禄山调离,以便伺机除之。安禄山见杨国忠对自己不利,其拥兵自重的心思遂被激发起来:“禄山虽逆久,以帝遇之厚,故隐忍,伺帝一日晏驾则称兵。及见帝劈国忠,甚畏不利己,故谋日急。俄而禄山授尚书右仆射,帝恐国忠不悦,故册拜司空。禄山还幽州,觉国忠图己,反谋遂决”。可以说,杨国忠党同伐异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安禄山的谋反日程,成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催化剂。

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奉命扼守潼关,捍卫长安。但杨国忠过分猜疑,因听闻其将不利于己,便设计借刀杀人,反复督战命其进攻。在杨国忠反复威逼利诱下,“翰不得已出关,遂大败,降贼”。因为杨国忠的猜忌,哥舒翰随潼关一起背离了唐朝,杨国忠以一己之利不顾国家整体利益,可谓专权误国。

此外,杨国忠还曾积极参与立储斗争。玄宗最初立李瑛为太子,但后来宠信武惠妃,有立其子李瑁为王储的打算,而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势,便暗中投靠武惠妃,一同污垢残害太子瑛,最终使其被废掉。但另立王储之时,玄宗却听从了高力士的意见,将年长的李亨立为太子。李林甫便暗中拉拢各种势力试图再次废掉太子李亨,因为杨国忠兄妹当时受宠,得以参与其中“。李林甫兴韦坚等狱,欲危太子,狱事畏却,以国忠怙宠,搏鸷可用,倚之使按劾。国忠乃惨文峭诋,逮系连年,诬蔑被诛者百馀族,度可以危太子者,先林甫意陷之,皆中所欲”。因此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自然成为了太子的第一大仇敌。

在杨国忠参与攻讦太子李亨的同时,亦与高力士结下了仇怨,只是“阴巧得人喻”的高力士并未表露出来而已。高力士与太子李亨关系甚佳,史载“肃宗在东宫,兄事力士”,而太子李亨能够入主东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高力士的功劳:

“初,太子瑛废,武惠妃方嬖,李林甫等皆属寿王,帝以肃宗长,意未决,居忽忽不食。力士曰:‘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帝曰:‘尔,我家老,揣我何为而然?’力士曰‘:嗣君未定耶?推长而立,孰敢争?’帝曰:‘尔言是也。’储位遂定。”

在玄宗犹豫之际,高力士谏言立李亨为国储,一方面是忠心为主,另一方面也是一场政治赌博。而杨国忠屡次参与残害李亨,定然引起高力士的不满。

由此来看,杨国忠早在马嵬驿事变之前便已为自己掘好了坟墓,高力士、安禄山、太子李亨、哥舒翰等人都具有除之而后快的想法。而杨国忠最终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安史之乱则起到了推动作用。

马嵬驿事变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变。谁是这次事件的幕后主谋呢?

那么,表面上公开指挥禁军哗变的陈玄礼既然不是“幕后”主谋,那么能不能算是“主谋”呢?当然不是。

是陈玄礼吗?答案是否定的。

事变发生前,众多大臣,包括玄宗自己均已无力控制局面。陈玄礼只是顺势引导众怒,以“弃车保帅”的方式保全了玄宗。另外,陈玄礼在马嵬驿事变前与杨国忠互不相干,从史料上来看,根本找不到其二人存在矛盾的痕迹。陈玄礼诛杀杨国忠的动机并非出于个人恩怨和利益纠葛,而是在于忠心玄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心忠于玄宗、忠于李唐王朝的陈玄礼有诛杀杨国忠的想法也是可能的,但最终并没有落实,我们并不能以此作为断定陈玄礼是马嵬驿事变的幕后主谋。

是太子李亨吗?答案仍是否定的。

事变发生后,太子李亨是最大的受益者,处于逃难之中的唐玄宗身体受惊,皇威受损,而一向与之存在宿仇的太子李亨,其地位将更加巩固,甚至在通向皇位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李亨事后分兵北上,顺应民意主持进剿事宜,进而于灵武称帝。不过史料记载,在陈玄礼发动马嵬驿事变时,并没有得到太子李亨的支持。

是高力士吗?答案依旧是否定的。

高力士与杨国忠积怨很深,但就其秉性来看,其奴性很强,完全是一个忠于玄宗的家奴。开元四十二年玄宗宠爱的武惠妃过世,玄宗自此抑郁寡欢,此后正是高力士向玄宗举荐了当时的寿王妃———日后的杨贵妃。这使玄宗精神大振,自此高力士一心服侍玄宗和杨贵妃。因此,高力士在涉及玄宗问题时,不会做出丝毫不利于玄宗的事情,更不可能阴谋策划马嵬驿事变。

综上所述,杨国忠误国误民,早已为自己掘好了坟墓,虽然众多政敌均想要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但一直也没有恰当的时机。而唐玄宗避难之际,禁军失控,陈玄礼趁机将众人怒火转向杨国忠,以杨国忠等人之死换得玄宗安全。因此,马嵬驿事变并无主谋。而陈玄礼此举一方面保护了玄宗,另一方面迎合了杨国忠政敌之心意,故而未受到任何惩处。

然而这场突发性偶然事件对整个唐王朝的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禁军围攻行宫,杀死了权相杨国忠,进而逼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杨贵妃,使皇帝威严扫地,令皇权受到重大打击;另一方面经过此次事变,长期危害唐王朝中央决策的杨氏一族被铲除,而李亨分兵北上平叛,并很快于灵武称帝,实际上结束了唐玄宗晚年动荡的政治局面,对于顺利平定安史之乱具有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李辅国在马嵬驿事变后积极为李亨出谋划策,使得其成为继高力士之后的另一个专权宦官,而且无论地位还是权势都大大超过了高力士,可以说,在唐王朝内部出现了以宦官李辅国为首的“内朝”。自此,宦官专权的现象变成了唐朝政治的一个常态,对唐朝中枢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发生于安史之乱过程中的马嵬驿事变,改写了整个唐王朝的发展历史。它一方面将唐王朝从奸相误国的漩涡中拉出,另一方面又使唐朝政治陷入宦官专权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嵬驿既是唐代得以“中兴”的一个转折点,又是加速整个唐王朝衰败的致命一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