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历代本草汇言)

白芥子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热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均系栽培。主产于安徽、河南、河化、山西、山东、四川等地。原植物温暖湿润气候,较耐旱,喜阳光,以肥沃湿润的砂 质壤土最宜生长,忌贫瘠、低洼和积水环境。味辛,性温。归肺经。功效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临床 用名有(白)芥子、炒芥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又白芥子,主射 工及疰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验也。

《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傅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子,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

《本草纲目》:

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韩懋《医通》: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懋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治之,随 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而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 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本草经疏》:芥禀火金之气以生,而白芥则又得金气之胜,故味辛气温无毒。辛温入肺而发散,故有温中除冷,发汗邪,豁痰利气之功。朱震亨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尔。

简误: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然而肺经有热,与夫阴火虚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其茎叶煮食,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咸忌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芥子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毒;其茎叶,堪却冷气,能安五脏。

按∶白芥子辛宜于肺,温宜于胃,故俱入之。气虚及肺胃中有火者,咸禁食之。

《本草易读》:白芥子,杵末。

辛,温,无毒。通行经络,利气开痰,散肿止痛,温中和胃,发汗散寒。治喘嗽而疗胸满,止反胃而除香港脚,涂麻痹而敷毒肿,散损瘀而暖腰痛。芥菜子治同。

反胃上气,白芥子末,每酒下二钱。(验方第一。)

热痰烦晕,白芥子、黑芥子、甘遂、大戟、芒硝、朱砂丸豆大,每二十丸,姜水下。名白芥丸。(第二。)

冷痰痞满,黑芥子、白芥子、大戟、甘遂、胡椒、肉桂丸豆大,每十丸,姜水下。黑芥丸。(第三。)

小儿乳痞,白芥子为末,水合摊膏贴之。(第四。)

防痘入目,白芥子末,醋合敷足心。(第五。)

肿毒初起,为末醋合敷之。(第六。)

身体麻木,芥菜子末,醋合敷之。(第七。)

喉痹肿痛,黑芥子末,水合敷喉下。(第八。)

耳猝聋,黑芥子末。以乳汁合,绵包塞之。(第九。)

眉毛不生,黑芥子、生半夏为末,生姜自然汁合敷数次。(第十。)

霍乱吐泻,黑芥子为末,水合敷脐。(十一。)

反胃吐食,黑芥子末,酒下。(十二。)

上气呕吐,芥子末,蜜丸豆大,井水寅时下七丸,申时再下。(十三。)

脐上绞痛。同上。(十四。)

腰脊胀痛,黑芥子末,酒合贴之。(十五。)

走注风痛,黑芥子末,鸡子白敷之。(十六。)

一切痈肿,猪胆汁合黑芥子末敷之。(十七。)

痈肿热毒,黑芥子同柏叶捣敷。(十八。)

热毒瘰 ,黑芥子末醋合敷之,消即愈。(十九。)

妇人经闭腹痛,寒热,黑芥二两,每酒下二钱。(二十。)

阴症伤寒,腹痛厥逆,黑芥末水合敷脐上。(二十一。)

《本草新编》:白芥子,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统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况且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试看疟疾,正痰藏于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饮为丸,一日服尽,而久疟顿止,非消痰之明验乎,疟止之后,神气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气之明验乎。故白芥子消痰,实胜于贝母、半夏,谁谓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或谓白芥子虽消膜膈之痰,未必气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药而不耗气者乎?曰∶白芥子实不耗气,能安五脏。耗气则五脏不安矣,岂有五脏安而耗气者乎。其余消痰之药,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此所以实胜于各消痰之药耳。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只可消膜膈之痰,而肾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补其肾,肾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或疑白芥子消阴分之痰,不消阳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阴分、阳分之痰,无不尽消,不必分阴阳也。但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则尽消而无疑矣。

或问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觉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谁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气,发明几无遗议,但不知膜膈之痰在于何处?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虽痰分五脏六腑,要皆存于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于胃脘中消之,岂各入五脏六腑而后消之乎。

《本草备要》:白芥子

内容:宣,利气,豁痰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末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香港脚,筋骨诸病(痰阻气滞)。久嗽肺虚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韩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北产者良。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芥菜子豁痰利气,主治略同。

《本经逢原》: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辛能入肺,温能散表,故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昔有胁痛,诸治不效,因食芥齑而愈者,偶中散结开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气,上气发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虽日用常品,然多食则昏目动火,泄气伤精。肺经有热,虚火亢者切忌。

陈年咸芥卤治肺痈,吐尽臭痰秽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溃宜之。

《本草从新》:白芥子

宣、利气豁痰。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开胃。利气豁痰。(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韩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而气实者。)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末、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香港脚。筋骨诸痛。(痰气阻滞。)阴虚火亢。气虚久嗽者。勿服。北产者良。煎汤不可太熟。熟则力减。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俱忌。芥菜子、豁痰利气。主治略同。芥菜辛热而散。能通肺开胃。利气豁痰。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昏目发疮。

《得配本草》:白芥子

内容: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通经络,散水饮,除疟癖,治喘嗽。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此不达。炒研蒸饼丸,治腹中冷气。生研,水调贴足心,引毒归下,令痘疹不入目。肺气虚、胃中热者禁用。

《本草求真》: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书载能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是此义。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藉此以为宣通。韩氏用三子养亲汤以治老人痰气,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然此大辛大热,中病即已。久服耗损真气,令人眩晕损目,若肺热阴虚火盛者忌之。

《神农本草经读》:白芥子

内容:气味辛、温,无毒。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醋研,敷射工毒。

《本经疏证》:白芥子布种于秋尽,採实于夏初,以生以长,咸在冬凑,而于夏秋反若无所与者,殊不知发 生于冬,长养于春,皆其胚胎之际,而夏秋则其原始要终之会也。味之辛得于秋尽,气之温得于夏初,是辛感于水而生,温孕于寒而育,温不能离辛,辛不能离温,则辛温之用,皆萃于水矣。辛者所以通,温者所以发,痰冷阻中,则气难横达而一于上行为上气,气难横达,则痰冷益无所泄,而惟留于胸膈,于是碍脾之磨荡而黄发于面,一温而胸膈痰冷无不发越,一辛而气机上逆无不宣通,皆由横达之功,并非泄降之力,故后世称其能 除皮里膜外之痰,四支骨节之痛,亦为此耳。然得谓凡痰凡痛皆可治以是欤,盖亦有界限矣。夫大则空虚,小则坚实,他物之恒情。惟白芥之茎小者反中空,大者中实,仍系一类二种可同为用,中空者象痰之逼窄气道,中实者象痰之壅肿径隧。是故用以治内,其证必兼上气,用以治外,其证必兼肿痛,则凡痰在骨节及皮里膜外之候,必里有痰而外为肿痛已久而按之不空者,方与此宜,以是为其轸域可也。

《本草便读》:白芥子辛能发汗。热可温中。入肺胃以搜痰。并走皮间与膜外。宽胸膈而利气。却能散冷耗营阴。(白芥子此芥种类少异。茎叶青白色。其子黄白色。非如食芥之叶青绿色而子紫黑也。味大辛。性大热。入肺胃二经。散寒下气。宽胸膈。利风痰。其辛散之性。食之泪出。又能达肝。故治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除。但耗阴散气。昏目圣神。虚人禁用。)

《本草撮要》:【白芥子】

内容:味辛温。入手足太阴经。功专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开胃。利气豁痰。研末酒服一钱。治反胃上气。与白芷等分为末。姜汁和涂香港脚肿痛神效。有疮疡痔疾便血者俱忌。芥菜子主治略同。

《本草害利》:白芥子

〔害〕辛热泄气,昏目动火伤精。经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多食则筋急爪枯。即此类也。凡肺经有热,与阴虚火炎,咳嗽生痰,气虚久咳者,法在所忌。切勿误投。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忌。

芥叶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昏目发疮。同兔肉食,成恶邪病,同鲫鱼食,发水肿。

陆金云∶望梅生津,食芥坠泪,为肝木受病也。大叶者良,细叶有毛者害人。

〔利〕辛温,入肺胃二经,通行经络,发汗散寒,利气疏痰,温中消冷滞,辟邪伏祟魔。酒服治反胃,醋涂散痈疽,痰在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

〔修治〕四月收子,晒干入药。

《本草分经》: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利气,豁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则力减。

《本草择要纲目》:白芥子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胸膈痰冷上气。醋研敷射工毒。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凡痰在胁下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执此义也。

《玉湫药解》:味辛,气温,入手大阴肺经。破壅豁痰,止喘宁嗽。

白芥子辛温利气,扫寒痰冷涎,破胸膈支满,治咳逆喘促,开胃止痛,消肿辟恶皆良。

《饮片新参》:

形色:色黄,形如粟米。

性味:苦辣温激。

功能:化胁肋寒痰,理气止痛,消痞满,弔炎。

分量:八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研包煎。

禁忌:阴虚热痰者忌用。

【来源产地】

《中药大辞典》

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植株连根拔起,或将果实摘下,晒干后,打下种子,簸净果壳、枝、叶等杂质。

全国各地皆产,以河南、安徽产量最大。

【炮制】

《中药大辞典》

炒芥子:原药簸净杂质,置锅内炒至深黄色,微有香味,取出。放凉。

【现代药理研究】

1.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黄芥子苷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芥子粉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大量应用可迅速引起呕吐。

2.白芥子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3.白芥子有祛痰作用。

4.白芥子有调节血压作用。家兔静脉注射芥子生理盐水浸出液,血压先轻度上升,后则下降,呼吸增快。

5.白芥子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整理、媒体/全思捷)

(0)

相关推荐

  • 中药古今研究:莱菔子

    2021-07-01 23:03·药王追随者 一.典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涂消肿毒." 2.<本草便读>:"下气消痰,生 ...

  • 炒芥子

    炒芥子 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炒至深黄色有香辣气.用时捣碎.白芥子性温,味厚气锐.入肺.胃经.可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疗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 ...

  • 芥子辛温,善除寒痰,祛冷气,治疗寒痰咳喘...

    芥子辛温,善除寒痰,祛冷气,治疗寒痰咳喘,遇寒则甚,口淡不渴,舌苔白腻者适宜,常与苏子.莱菔子配伍,如三子养亲汤.<本草纲目·第二十六卷>记载:"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 ...

  • #科普一下#【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

    在中药里有芥子这味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分为白芥子和黄芥子两种.白芥子别名有辣菜子.苦芥子.白芥等,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主产山西.山东.安徽.四川等省,<本草从新>载: ...

  • 中医治疗淋巴瘤主要方剂阳和汤之白芥子解析

    白芥子为治疗常见淋巴瘤的要药. 白芥子是一味祛痰药,古人说: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 可以看出它祛痰的部位与一般祛痰药不同,西医经常把疾病分为中枢性的与外周性的, ...

  • 芒硝(历代本草汇言)

    芒硝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芒硝多生于海边碱土地区.矿泉.盐场附近及潮湿的山洞中.将 ...

  • 紫草(历代本草汇言)

    (紫丹.茈萸.鸦衔草.地血.紫芙)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主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原植物生于草地.草甸.向阳山坡.灌丛或林缘.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临 ...

  • 丹皮(历代本草汇言)

    牡丹皮 牡丹皮(丹皮.牡丹.鹿韭.鼠姑)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多系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以土 ...

  • 生地黄(历代本草汇言)

    生地 生地黄(生地.地髓.芑.苄)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原植物 多为栽培,或野生于山坡及路旁荒地.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 ...

  • 白鲜皮(历代本草汇言)

    白鲜皮(白藓皮.白藓.白羊鲜,白膻.地羊鲜.金雀儿椒)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临床用名 ...

  • 芦根 (历代本草汇言)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寒,以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最宜生长.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 津 ...

  • 山慈菇(历代本草汇言)

    山慈菇(金灯.鬼灯檠.无义草.朱姑.鹿蹄草.山慈菰) 山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的假球茎.前者主产于黄河流域及西南.华南等地:后者主产于西南地区.味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 ...

  • 熊胆(历代本草汇言)

    熊胆 熊胆为熊科动物棕熊和黑熊的干燥胆汁.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后者主产于华北及东北地区.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临床用名熊胆. ...

  • 漏芦(历代本草汇言)

    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