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墨妙亭记》(宋-苏轼)

这篇散文是苏轼任职杭州时,应好友湖州太守孙觉(字莘老)的邀请写就。

孙觉勤政爱民、抗洪救灾,又修建墨妙亭,收集汉代以来古文遗刻,以留后世。苏轼从吴兴山清水秀山、物产丰富、民风蔚然说起,谈到人的生死、国之兴衰,发表自己的感慨:“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无憾。物之有成必有败,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进一步具体阐明“物必归于尽”的论点。

初见此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复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方有恍然大悟,二者相类程度非常高。

滕子京被贬谪巴陵,励精图治第二年就达到了政通人和的程度,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刻唐代以来文化名人诗赋,请范仲淹作文,范仲淹由景入理,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遂为千古名句。

两篇文章都是地方官员所请写,实际上是请文化名人为自己歌功颂德而已,区别只是前者论道,至于泯然;后者从格局上更符合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操的展现,遂得以广传。

今小楷录《墨妙亭记》,与师友共飨。

(0)

相关推荐

  • 范仲淹小楷《伯夷颂》

    范仲淹小楷《伯夷颂》

  • 今夕社小楷,苏轼《哨遍·春词》之二,独立斜阳,晚来情味

    苏轼<哨遍·春词>之二 方杏靥匀酥,花须吐绣,园林排比红翠.见乳燕捎蝶过繁枝. 忽一线炉香逐游丝.昼永人间,独立斜阳,晚来情味. [工具] 笔:墨社今夕特制软玉 纸:墨社今夕特制无格帘纹毛 ...

  • 古文观止:《石钟山记》苏轼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  朗诵:任志宏  张家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 小楷《石钟山记》(宋-苏轼)

    苏轼此文大有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之风.此时他的大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要去初次参加工作了,苏轼也早已不是那个质疑"黄犬花中卧"的耿直青年了. 今录其文,与师友共飨.

  • 从苏轼《石钟山记》到曾国藩日记:绵延至今的石钟山命名之争

    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正处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这样一座相对高度只有40米的小山,取什么名.有什么讲究,其实并不重要.但从苏轼的著名散文<石钟山记>之后,它的名称来历似乎就成了 ...

  • 吴玉如13岁小楷泥金扇面《石钟山记》

    看不清,放大点-- 能在一个扇面上用小楷书写苏轼长文 本身就需要相当深的功力 吴玉如13岁的"大作"虽然看不出未来的风格 但可以看出一个少年深厚的基本功 以及对书写的强烈自信. 看 ...

  • 经典文言文《石钟山记·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

  • 古代散文名篇丨《喜雨亭记》《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 苏轼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 ...

  • 【人民研究生】载楹:读《石钟山记》

    载楹 劝学家园 4月16日 [孔曰:重读经典,抗击肺炎.重读一遍<石钟山记>吧,绝对有利于判断各种不同见解哦.]   读<石钟山记> 人民研究生  载楹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 ...

  •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钟山记苏轼[宋代]<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 ...

  • 古文观止189: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1.水经:书名,是一部记叙我国水道源流的书,相传为 ...

  • 把《石钟山记》当成一篇调查报告来读

    肖旭/文 石钟山,在今江西省北部湖口县城附近.城南的名上钟山,城北的名下钟山,合称双钟.两山山势相向,都高五.六百尺,周围有十来里.下钟山以悬崖峭壁面临长江,尤为:险要.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