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最枯燥的一段话,包含了吴承恩的写作意图

混沌初开

阅读《西游记》的第一回,给人印象最深或者堪为“拦路虎”的,恐怕就是开头那段“混沌初开”的过程了,这段话就像念经一样,或许是作者引以为傲甚至自认为值得显摆的地方,可一般人都会跳过去。因为实在太枯燥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几段话呢?

密码,就在《西游记》的数字推理里。

换句话说,“数字”里隐含了太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东西。

比如说,“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这里面的三个数字——129600、12、10800。

劈头来的这一段话,并不是作者的胡言乱语,而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邵雍(字康节,《西游记》称邵康节)在《皇极经世》中提出一种宇宙观。在他的宇宙观中,以30年为一世,12世为一运,30运为一会,12会为一元,也就是30*12*30*12,这样算下来,正好是129600,因此一元也就是129600年,一元也就是宇宙成毁一次的周期。

那如果倒着算呢,比元更小的单位就是会,因此作者说“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既然一元等于12会,那么一会就相当于129600÷12=10800,所以作者说“每会该一万八百岁”。由于一日一夜也经历了昏暗—开明—昏暗的过程,类似微观的宇宙演化,所以作者就从“且就一日而论”开始,用一日之中十二时辰的变化来比拟宇宙演化。——这样大概更便于理解一点。

《皇极经世》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西游记》引用的这一段,则来自于宋末元初大学者吴澄的《答田副使第三书》,是他对邵雍学说的进一步阐释,描述了从上一元末(戌、亥两会)到下一元初(子、丑、寅三会)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从上一个世界毁灭到下一个世界创生的过程。

按照这样的推理,人类诞生于第三会,也就是寅会,所以说“人生于寅”,也就是说,人类是经过了10800*3,也即32400年才诞生的。

再比如,化成孙悟空的那块仙石的尺寸和高度,里面也是有着很多玄机——“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这里的365对应周天之数(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分为三百六十五度);24对应古代的节气之数(这个我们都知道);9和8对应九宫八卦(即古代术数家所指的九个方位,一般指八卦所配的八方加上中央。)九窍八孔则出自《庄子·知北游》:“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这说明孙悟空既是胎生又是卵生。这里仙石的尺寸和天地之数的巧合,都是为了附会说明孙悟空是“天地而生”的。

石猴出世

但这也不禁让人好奇:作者想要通过这些数字和推理,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些内容跟《西游记》中的故事,又有什么联系呢?

正如宇宙的形成与毁灭有其一定的定律,万事万物都是有其定数的。

孙悟空的“成形”与“成佛”过程也是。

然而,这里的“成形”并不是真的“成形”,而是“借卵化猴完大道”,这就涉及到道教内丹的修炼过程。道教认为,以人体为炉鼎,用体内的精、气、神作药物,可以炼成“内丹”。现实中这个肉体则是“假我”,“假我”是会消亡的,但无可凭借之余,也只能借助它来修炼先天的“真我”。即所谓的“借假修真”。换句话说,猴子只是一个“假我”,是个皮囊,其最终的目的,乃是通过它炼成内丹,进而完成“大道”,也即成仙成佛。

悟空学艺

当然,如果你不管这些内容,单看情节,也可以看懂《西游记》,但那恐怕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能摸索到《西游记》中的某个部分,难以尽享其中滋味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