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必学:川芎
川芎是临床上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品,原名芎,多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后云贵产量逐渐式微,惟有四川多产,随形成川芎之名称。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着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拣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用水浸泡,晒晾,闷润后切片,干燥。酒川芎为取川芎片用黄酒喷洒均匀,稍闷,置锅内炒至微焦为度,取出放凉。
本品味辛气温,归肝、胆、心包经。味辛微苦,力能解郁调经;润泽且香,功可和营理气。愈头风之偏正,性喜上升;补肝燥之虚衰,善通奇脉。温宣之性,能疏血分风寒;走窜无方,防劫阴中元气。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升浮,入心包肝,为胆之引经,乃血中气药,升阳开郁,润肝燥,补肝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和血行气搜风,散瘀调经疗疮,治一切风木为病。
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功专补血,治头痛有神,行血海,通肝经之脏,破症结宿血,产后去旧生新,凡吐血、衄血、溺血,便血、崩血,俱能治之。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治疗血虚头痛之圣药。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疑难病证离不开此药。川芎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调经水,既能活血化瘀,又可行气通滞,气通血活,何患不除,也就是人体一旦气血通畅了就不会得病。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
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血药中用之能助血流行,因过于走散不可久服多服,中病即已。
常见药对如下:
配羌活:川芎上行头目,为治疗头痛要药,风寒、肝火、痰浊、瘀血等顽固性头痛可配羌活加强止痛之效果,既可治表证头痛还可治疗内伤头风。
配当归:此二药是一个名方---佛手散。当归性润补血,川芎活血行气,使补血而不停滞,活血而不太速。血虚者常有血瘀,佛手散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难治病是必用良方。
配石膏:川芎味辛性温,芳香气烈,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散肝经之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之药;生石膏甘辛而淡,性寒而凉,质重而降,为清气分实热之药,偏于清泻里热,味辛又有透达之长,能解肌表之热。凡风邪头痛,每多用风药治疗,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川芎、石膏,一血一气,热一寒,升中有降,既防川芎升散太过,又防石膏之冰伏寒凝。治疗风热实热头痛。
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川芎切片为不规则横切薄片或蝴蝶形薄片,切面皮部淡褐色,形成层成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环纹,木部能见“v”字形排列导管群,髓部占切面1/3,整个切面分布棕褐色油点,本品大者习称蝴蝶片(上图)。
历代川芎原植物比较复杂。唐以前主产于安徽和甘肃,南北朝时四川有栽种,从宋代开始四川占优势。近代文献有乳芎和山川芎的记载,奶芎药材颜色较浅,顶端有突起的顶芽,气微香;而山川芎体形枯瘦,个体较小,中心常有枯朽状沟槽,气香。奶弯组织中纤维木化程度低,油滴较少。药性以川芎最好,乳芎和山川芎为次。
川芎作为川产家种药材大宗品种之一具有一地产供全国的特性,因其产区较为所以是庄家与散户博弈较典型的品种。十年一大涨,五年一小涨,过山车周期性行情明显。
川芎每年2月份采挖时为奶芎,奶芎采挖量和川芎价格的行情挂钩。行情好奶芎采挖量增加;行情不好采挖量减少。川芎行情比去年好,川芎价格继续上浮,将刺激奶芎的采挖,但是奶芎有效成分含量低。
本品以个大饱满、质坚实、断面色黄白、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