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发泉的糕

本文作者:王文俊


上一文《魅力义发泉》,大致概括了义发泉的地理及人文。有些人说,义发泉净是点点清水河人,那说话稀不歪歪的,没一点硬气;还有人说,清河蛋子小心圪气的,二两面揪疙瘩子,卖片汤了,嘴好浮情大。

其实不然,我也是一位地道的清河人,从小耳濡目染了不少义发泉的人及事。总结了一下义发泉人几大优点。

一、干净。清河人特别爱干净,非常注重卫生。住过窑洞的人都知道,墙面用白土粉刷得白净,地面用红土浆得瓷实。家里院外很难找到一根柴棍毛毛。

二、实诚。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清河人买鱼了——井水湿不浪。过去卖鱼的一些投机商贩,把装鱼的塑料袋在水里沾一下,再两三个套起来,从而增加了份量,实诚的老乡们觉得此行为欠佳,不地道。

三、精细。义发泉人会过日子,精打细算。用一句话形容:连遭几个年景,庄户人存的有放的有,饿不起。

四、热情。我们义发泉人在热情方面,体现得是淋漓尽致。不论是远亲还是近邻,来的都是客。老远就和你打招呼,嘘寒问暖,迎接进屋,端茶递烟,人未坐定就准备迎宾待客的好东西——吃油糕。

“请人不得不大发,过日子不得不仔细。”义发泉人用勤劳的双手,在自家的地里辛苦劳作,自给自足。热情好客的家乡人用香喷喷、热腾腾、金黄冒泡的油炸糕招待最尊贵、最上等的客人。所以说,义发泉的糕就是蒙古人的手把肉,河套平原巴盟人的猪肉烩酸菜,东北那嘎瘩的猪肉炖粉条……义发泉的糕是后山人的传统美食,是后山地区舌尖上的文化,是吃货们的青睐,馋鬼们的一绝。

二人台小戏《压糕面》歌词里唱道:

阳婆婆上来照西山

今日里给我妈过寿诞

柳叶儿青

杏花……直楞楞楞

……

你帮我来我帮你

担回水来淘黄米

……

黄米倒在碾盘上

双手手托在碾杆上

……

哥哥拉来妹妹推

就好像鸳鸯水上飞

……

糕面压下了

哥哥搋糕不怕烧

小妹妹巧手捏软糕

短短几句唱词,唱出了糕的简单制作流程,以及通过吃糕勾勒出的欢快的爱情故事。

义发泉人吃糕为了烘托酒兴,增添喜庆的棒子拳,双方手执筷子,边挥边唱:

担上黄米下苏州呀

苏州是个好地方

苏州爱我的大黄米呀

我爱苏州的大姑娘

老虎、棒子、虫子、鸡子……可见本地盛产的大黄米胜过苏州的大姑娘。确实糕是红白事宴的必备,无糕不成席。吃糕又是享受田园风味最好的形式,是正儿八经的上待客人之道。

“人分上中下,玉有三六等。”义发泉糕风味独特,是后山地区饮食文化的一枝独秀,因而想吃糕、吃好糕,请到义发泉。

义发泉地处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冬夏极端。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多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来自海洋,多偏南风,湿润温暖。这样的气侯环境,加之义发泉土壤疏松,缺雨多旱,是谷黍类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

人生有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糕亦这样。从黍子、黄米、糕面、素糕,到油糕,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跌跌碰碰。糕的一生如同庄户人的故事,不求奢侈,甘作奉献。从一粒微小的种子,变成餐桌上金黄灿灿、可口滑爽的油炸糕,看似平淡无奇的一生,似春蚕、蜡烛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

一个油炸糕的一生简历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一亩地1到2斤籽种,沙梁薄地浇2到3次水,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和同类作物相比,省籽、省肥、省水、好碾打。没有油菜花的艳丽,没有麦苗的奢华,没有葵花的矫情,朴实无华。从播种到上桌入口,种植成本低,产量高,收入可观,但也凝聚了庄稼人不少的辛苦和汗水。黍苗出土,扛不了重活的老人们跪在田里,一次又一次间苗、定苗,锄耧三遍,拔草直到出穗。后大滩有句谚语:耧种三遍见鬼,锄地三遍见水。你哄地皮,地皮哄你肚皮。一次次锄草松土,割、拉、碾、扬、筛、簸、颠等一系列农事活动下来,这才到了糕的原始食材——黍子。

黍子分为红黍子、白黍子两种,晾干后很滑溜,所以装了黍子的囗袋一定要扎紧,否则一不留神就会“扑哧”一股,一漫一地。黍子经碾米机脱壳去皮,籽粒微黄色就是黄米,煮熟后很黏,是端午吃凉糕、腊八粥的好食材。脱下的皮称作米糠,过去穷人才吞糠咽菜,多半用于牲畜饲料,做醋添加,还有糟糠之妻一说,糠很不起眼。当今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米糠有健脾开胃、消肿利尿等功效,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发达国家已经有食用米糠,中国也有类似产品被开发。后山人有“八米二糠”一说,一份黍谷,米与糠的比例是八比二的出米率。形容人那就是含金量很高,有头脑,这样的人是人中龙凤,人尖子,感情色彩上来说可褒可贬。比如说:看你“七成儿货”,人家谁谁谁过日子八米二糠,精打细算。再比如:某某人精得过了头,算计得八米二糠,把你卖了你还得帮人家数钱了 。

黄米是山西北部、陕北、内蒙古中部等地最抗饿的谷物,可以做成素糕和油炸糕,口感好,是当地老百姓向往的食物。民国十八年,粮食紧缺,老百姓没钱,民间交易基本以物换物。基于黄米易保存的特点,人们用黄米替代货币买卖是常有的事。妓院、窑子为了便于经营,只收上等黄米,不收钱。时间长了,大家就这样口传下去,去妓院就改称“量黄米”了。好端端的黄米竟然蒙受奇耻大辱,背了一口大黑锅成了替罪羊。

碾好的黄米,用簸箕把残留的米糠“忽扇”“忽扇”簸出去,倒入清水中,水和米彻底搅拌,用笊篱推来推去,上下翻沉,通过密度的不同把米捞出来,沙子留在水底,这是一项专业全能的技术活,整个过程称作“淘米”。淘好的米水分渗漏,自然风干,这个阶段称作“粉米”。

现在人们改进做法,越来越简单实惠。不用淘米、粉米,直接把黄米用簸箕颠,连颠两三回沙土去除,将净米“干推”,糕面推得越细越好,干推糕面便于长时间保存不变质。

糕面有了,离油炸糕就不远了。将适量温水倒入糕面中,用双手又揉又搓,这个阶段叫“擦糕面”或者“粉糕面”,擦的时间长一点,擦好的糕面成均匀黄豆粒大小,攥一把松开自由散落最合适,蒸出的糕也软硬恰当。

糕面擦好了,用木笼或顺齿的铝笼大火蒸。将糕面在笼底薄薄一层,这叫“打底”。打底的糕面坐在沸水的锅上,糕面颜色由浅变黄,由面变粘,加紧火力,再撒一层,一层又一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蒸熟透了的糕出锅,准备一瓢凉水,别好裤带,洗净脓带,撸起袖子,趁热打铁,“搋糕”开始。俗话说:不吃油糕,不沾油手。还说:搋糕、坐月子。可见这两件造福人类的事不好干。两手蘸湿冷水,案板涂湿,水分不能大,否则影响糕的质量。甩几下手,用手托,用力按、压、挤,摊平的糕重新叠起来,再蘸手降温,重复以上几个动作,几经轮回,黄灿灿、光溜溜、精旦旦。再将糕团提起来,在案板上稍加力甩打几下,素糕就诞生了。

吃个油花花,精神三天。揪一块素糕蘸上素油,那种丝滑、软筋、细润、清香的味道别具一格,根本不用多嚼,“嗝咕”一下基本就整咽了。山西有鸡蛋碰糕一说。

炸糕之前就是捏糕了。趁热把素糕揉成长条,揪成小剂子。我们后大滩有“小糕大点心”一说,糕捏得大了会遭人笑话的。将糕剂子用手掌压扁,这种叫单饼子糕。五指捏住,另外五指顺时针方向边旋转边挤压,将豆沙馅或土豆韭菜馅放在浅窝中,后捏紧口呈现椭圆形,这种糕称作馅馅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捏好的糕也要趁热炸,热糕现炸,炸出来就会起泡泡,吃起来口感好,否则吃不出这个效果。以前物质匮乏年代,后大滩人炸糕多半用臭芥(也叫臭兰蛋)油,这种油烟气大,肯起沬,口感稍苦,炸出的糕颜色灰黄,视觉不盈人。当今物质丰富,人们饮食文化提升,家家户户都用当年的现榨菜籽油、胡麻油炸糕。籽油湛黄清亮,炸出的糕晶莹剔透,明亮有光。胡油可与芝麻油媲美,黄中带赤,油质略显粘性挂碗,炸出的糕香气沁人,味道鲜美。

闲话少叙,开始炸糕。不论是籽油还是胡油,炸糕火力小于蒸糕,前锅边放后锅边捞,炸至起泡金黄最为佳,捞至保温保湿的瓷盆中。这时火候正好,捏的捏,炸的炸,捞的捞,不紧不慢,一切尽然有序。推开门,打开窗,油味进了东家,窜了西家,霎那间香了各家各户,勾起了多少大人娃娃们的馋虫,禁不住说了声,“这油天喷地的,谁们家又吃糕了。”

后山人吃糕——小死一遭。做一顿吃几顿,房前院后的好亲四邻们送个遍。从糕盆里拾上一盘现炸糕,白糖蘸糕那是绝配,脆生生,甜盈盈,脆得适口,甜而不腻!肉汤蘸糕那是黄金搭档,软忽溜溜的不觉肉肥,不觉糕憨,吃得你大汗淋漓,赞不绝口。后大滩有句逗笑的话:亲家不吃等沱的了。现炸糕堆在一块,待会儿盆最下面的糕就是沱油糕。沱油糕没有了脆皮,但更软更筋道,油浸浸,入口滑润,口齿留香。

五十里的莜面八十里的糕,三十里的荞面饿断腰。糕是一种招人待见、抗饿耐饥、既普通又不寻常的好食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吃的需求越来越讲究,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生日宴、结婚宴、同学聚、老乡聚等等,不论是大聚还是小吃,都离不开吃糕。糕是后大滩餐饮业的领导者、先行者和开拓者,不论是红白事宴都笼统地称为“吃糕”,先吃糕后开席,坐起席这事宴就算结束了,糕也就吃完了。人生有三顿糕:出生时你不会吃,结婚时你顾不上吃,老了临走时你吃不上。所以趁时光静好,多吃几顿别人的人生糕,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人有力量不同,地有坡上梁下。全国各地皆有糕,糕糕不相同。用我们老乡的话形容义发泉的糕:筋得咬不动,软得流了。

义发泉这块风水宝地养育了多少名人志士,又用一黍之糕成就了多少英雄好汉。可爱的义发泉,忘不了的义发泉糕!


(0)

相关推荐

  • 黄米面炸糕[黄米面炸糕]

    主料:黄米1000克,红豆沙1000克 调料:糖桂花15克,花生油150克 做法 1.将黄米(宜选用新黄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4小时后,连米带水一起磨成稀糊状,装入布袋吊起沥水,再倒入盆中,放在比较 ...

  •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里,产生了很多意义不同的固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约定俗成的美食.例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素粥等 ...

  • 韩老大卖油糕

    韩老大卖油糕 2010年,韩海军在临河创业园区建立了"韩老大杂粮有限公司",他的"卖油糕"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 韩老大卖油糕的故事还要从这里说起:韩海军成家后, ...

  • 难忘妈妈的油炸糕

    "软格溜溜的油糕,胡麻油来炸--"这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山曲儿<夸河套>里的一句唱词.不仅在全国唱响,而且生动地表现出了河套民歌.民谣的时代性,也把蕴含了丰富的河套历史.饮 ...

  • 饶阳人少时过年的馓子花

    俺不大点的时候,黑下被窝里,娘常搂着我们说瞎话:老婆看闺女.老婆去看闺女,篮子里装着包子卷子麻糖馓子. 俺问娘,首末[什么]是馓子?娘说就是把黍子敲成黄米,然后用水泡后晾干,在碾子上推成面.面里放上盐 ...

  • 黄 糕

    黄  糕 文/韩眉良 黍子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农作物,被列为五谷之一.一年草木植物,杆子上有毛,叶线形,偏穗,子实.颜色多种,有红色,白色,灰色.去皮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粘性,颜色偏黄,可以酿酒, ...

  • 你吃过连皮糕吗?

    "软呼溜溜的油糕胡麻油炸,吃上那磴口的花兰丝管保亲亲不想家--"巴盟小调<夸河套>的唱词告诉人们,油糕炸是用胡麻油炸熟的,而且软呼溜溜的,非常好吃.但人们却未必知道有一 ...

  • 阳历年集体吃油炸糕

    <一眼一辈子>(31) 当一顿饭不单纯是为了饱肚子,人们对食物的敬畏心隐含其中的时候,食物的圣神和无可代替性就越发有了它的质感. 翠莲所在的村子不算大,有两百多人,原来翠莲的初恋男友高俊没 ...

  • 油炸糕的正确做法,不用酵母,不开裂不露馅儿,外酥里糯吃不够

    生在北方长在北方,家里打小就有年前蒸年糕和做油炸糕的习惯.以前家里不管是蒸年糕还是做油炸糕,都是用黄米面,近几年,蒸年糕时偶尔会换成糯米面,但依旧是以黄米面为主,可能是因为黄米面是北方的特产的原因吧! ...

  • 北方酿黄酒用大黄米也叫黍子,2斤大黄米可以酿出3到4斤黄酒

    北方酿黄酒用大黄米也叫黍子,2斤大黄米可以酿出3到4斤黄酒

  • 黍米之乡——繁峙的黍米文化

    黍米之乡--繁峙的黍米文化 齐大春 一 十月九日,文友王永胜在我们文学爱好者群里发了一个链接,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下发的一份2021年第3号红头文件.文件是发给忻州市繁峙县人民政府的,主要 ...

  • 吃 糕

    吃   糕 文/栗廼瑶 在一张地方日报上,我看到一篇题为<黄糕>的文章.文章开宗明义:"咱xx(指地方)人吃黄糕,那内涵可深呢.改革开放之前,村里人想吃一顿黄糕绝非易事,非得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