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小强盗——回乡散记之二|原乡
【每年回家,故乡都有变与不变的故事。关于变的故事越来越多,不变的故事越来越少,且越来越沉重。走马观花后,随手记录一些浮在表面的东西,也是一种好习惯,至于这变与不变背后的速度与沉重,沧桑,需留待专业学者。不过,等他们想起来的时候,也许已无踪可寻了。本文是2015年春节回乡的散记。新的变与不变,我也会继续照录,留待做一些无处可寻时可资回忆的参考。看情况,陆续发几篇。】
(春节时故乡傍晚的街市,武进运村。故乡民风治安真算得上是首善之地。)
关于强盗的故事,古时说窃国者侯,窃钩者诛,也有说是侠盗绿林。
春节时在故乡听来的关于强盗的真实故事,显然只是窃钩者的故事,但听后心里却隐隐不安。
在北京,每到春节前,朋友家人都要相互提醒注意安全,似乎成了例行公事。其中缘由,除了春节前是抢劫案件的高发期外,自然也有其他原因。这其他,最主要的原因,据说不外乎是在外务工人员中的一些人,总是不想一年了,两手空空回家,无颜面对家人。
我不是警察,这种说法是否合乎事实,我不知道,反正大家都是这样口耳相传。
我所听来的强盗的故事发生在春节前的故乡,与在北京听来的缘由大致接近,不过也有特别处。
故乡本首善之地,国民政府执政时便是模范县,治安向来较好。近些年虽也出了些案子,但总体而言,也算是平安福地。近些年故乡的案子,在我看来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因拆迁引发的,一类则是传统的偷盗抢劫。我听来的故事属于后者。向我讲述故事的人,有权威性。
案情很简单。春节前故乡某地同一地点连续发生数起拦路抢劫案,一时地方震动。治安当局迅速出击,借助科技手段——故乡的路口也到处都有摄像头,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将拦路抢劫的强盗缉拿归案了。
这拦路抢劫的强盗,据说是苏北某地人,在我故乡务工。临到年关,就想弄些钱回去,但自己没挣到什么钱,也不能空手而归,于是起了歪念,干起了劫道的传统勾当。
我没打问这劫道者是新手还是老手。但听下来这些人显然经验不足,不仅连续在同一地点,而且据说实施作案的地点附近就有摄像头。
如果案情仅仅是这样,我基本上对此类案件也就是一笑而过,但朋友谈到案情的两个细节,却一下子让我笑不起来了,甚至有些心软。
在两起抢劫过程中,据说抢劫者一次给了被抢者50元钱,让她打车回家;一次是被抢者说手机是新买的,抢劫者竟然把手机还给了被抢者!
不知这是劫道的“古风”,还是看书看影视剧多了“中毒”了,抑或只是当时心一软。
我们这个时代竟然还有这种强盗!
劫道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自然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和道德的谴责。
但是,法律惩处和道德谴责之外,一个问题却一直困扰我,没有谁生来就喜欢铤而走险,为什么春节前会成为这一类治安案件的高发期?春节前类似治安案件的规律性高发,时间、作案者都有明显的特点——一般相对正规的有稳定单位稳定收入的务工人员几乎少有卷入类似案件的,我更没听说过哪个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会去做这种事。当然,并不是说没有稳定收入稳定保障的人就有嫌疑。但不排除这种抢劫行为,除了个体因素之外,应该也有其社会和社会心理根源。
除了迅速破案严厉打击和口耳相传的提醒警告之外,我们这个社会,到底为纾缓疏导这种压力做了什么?我们对这些人这些行为背后的故事和他们的生活又了解多少?有哪个部门愿意或已经踏实地来做些类似研究?毕竟惩处机构无法取代研究,毕竟,生活不能只靠天马行空的抽象概念,而需要解决真问题。
春节前的这类治安案件,虽然并不多,我们自己也未遭遇过,但从北京到我故乡,已经成了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就是社会成本......
不要以为这些案件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无关,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命运会让我们在某一个胡同、街角和路口相遇......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