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亦有道”,你知道“道法自然”分为哪四个层次吗?

老子的《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 “”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道德经》中共有77个道字,每一个“道”字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分别论述了不同等级的道,其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最高一层(也是基本意义)的是“道”,其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灵魂。第二层次为“天道”,表示宇宙运行规律以及运行的原则,为道在宇宙运行中体现的功能和特性。第三层次为“大道”或称为“地道”,用以指“道”在人类的社会原则和体现。第四层次是“人道”,即人性中所具有的“道”的属性,“人之道”的差别最大,有上中下之分,有善恶之别。

自然而然之道

在《道德经》中,有单用“道”字者,但更多的是与其它词构成特定意义的词组,如天道、大道、人道。单用“道”字的内涵最广,包含宇宙生成的整个过程和宇宙的运行,而“天道”的概念主要指宇宙生成之后的天道运行与功能,以玄运生德的功能为主。从内涵的广度上来说,道包涵天道,天道包涵大道,大道包涵人道。“道”从大到小,从上而下的体用关系逐层细化为以下三层体用关系,第一层体用关系为:“道法自然”之“道”为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天道”为用;第二层体用关系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天道”为体 →“五行理论体系”之“地道”为用;第三层体用关系为:“五行理论体系”之“地道”为体 →“六亲理论体系”之“人道”为用,等四个层级逐层衍生细化。

1.道

“道”,为宇宙的本体,天地运行的主导,道生天地故其“可以为天下母”。“道”之含义为道之根、道之干和道之实三者的集合。所谓的“道”与“天道”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天道”只运行于宇宙生成之后的天地之间,而“道”从宇宙发生直到宇宙生成后的运行,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道”主生,“天道”主运,故而老子说“道生一”而不说“天道生一”,天地由道所生,道之根隐伏于天地发生之前,道启动了天地的发生并生成天地,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从混沌无极到阴阳太极的转换过程,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生成法则。道生天地,其生的程序、条件和规则产生了法,这就决定了生成的天地必须法其所由来之条件和规则,只能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不是相反。

道为混沌,为无极

2.天道

“天道”是主导天地存在和运行的“道”,即“显道神德行”的道之神、道之德和道之行的整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正常运行的道,因此说天道分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人最古老的阴阳辩证思维方式,是最朴素,最原生态的辩证法:即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性。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由很多相互对立统一的方面组成,这两种相互对立统一的方面相互斗争,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些阴阳辩证思维哲学运用得当,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等逻辑才能理得清,大与小、进与退、快与慢、增与减、稳与改、多与少等关系才能辨得明,也才能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不窥牖,见天道”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则阐述了天道和人类的关系。作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就是讲世间万物的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则和规律的。

3.大道

“大道”即天地人三才中的“地道”,主要指地球上万事万物的运行之道。古人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或者其他正常运行的星球。五行理论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模型即是地道运行的基本法则。

五行相生相克,生生不息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互生互制,但总的方向还是以生生不息为主,相互克制为辅,克是为了更好的生,矫枉过正,使其不至于严重偏离轨道,影响或者干扰“生”的正常秩序,这是克的目的,“生”的反义词本为“死”,五行理论中却用“克”而不用“死”,即说明了古人的良苦用心和高超生活的智慧。五行体系更强调整体团队协作概念,是一个完美的生态链体系,各成员都有都有自己相应的权力和义务,都按顺时针方向顺位相生,又隔位相克,互相有个制约,整体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五行体系是一个极具深入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体系模型,更是一个系统的方法论。在其中你可以发现彼此间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的作用关系,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相邻关系的好与坏,利与弊的单纯关系。大家相互克制,和谐共生,互利双赢,犹如一个和和美美,各司其职的大家庭,这是太极五行很重要的一个“融合”的功能。运用五行之间对应的相生相克关系,你可以快速的按五行属性把有关联的事情简单的划分为五类,按五行之间相胜相克的关系图找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而找到另一个更深入的化解因素,以四两之力轻轻一拨,千斤之力土崩瓦解,这是太极五行另一个很重要的“化”的功能。

4.人道

“人道”即指个人“为道”的层次,反映了人性以及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和理念,反映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六亲理论体系即反映了人道运行的基本法则,其运用范围主要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甚至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自发的组织单元:家庭人伦,属于“三才”之中的“人道”。六亲实际上应该合并为五亲,兄弟和我为同类项合并,进而形成与五行一样的模型体系。其中以壮年的兄弟为当令,属最旺,相生顺序:以官鬼生父母,父母生兄弟,兄弟生子孙,子孙生妻财,妻财生官鬼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六亲相生相克,家和万事兴

六亲理论就和五行理论一样,不但有生生不息的主要作用关系,也伴生了起辅助作用的相克体系,六亲相克的具体关系是:官鬼克兄弟,兄弟克妻财,妻财克父母,父母克子孙,子孙克官鬼,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同理克是为了更好的生,使其不至于严重偏离轨道,影响或者干扰“生”的正常秩序,这是克的主要目的。克亦有其固定的规则和分工,他只能利用在身的已经成熟的资源、经验、理论去克、去辅导、去矫正尚处于幼年成长初期的子孙快速健康的成长,而不能想克谁就克谁,逮谁是谁,逮住就要把他克死,搞死。试想一个家庭中父母生了兄弟,兄弟又生了子孙,父母就逮住子孙使劲克,天天克,搞得子孙无法健康正常的成长,或者最夸张的结果是兄弟生一个,父母搞掉一个,那这个家庭还怎么繁衍生息,家庭关系还怎么和平相处,因此只能也必须是相生为主,相克为辅,这是五行、六亲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原则。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与六亲相生相克都是自然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五行和六亲在理论体系上不相关,但是道理却是相通的。从内涵的广度上来说,道包涵天道,天道包涵大道,大道包涵人道,可以分为四个层级。而在道的实用层面我们不妨在古圣先贤“阴阳五行”成熟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再加入“六亲”的关系进行整体研究,“阴阳,五行,六亲”体系的关系可以暂定为“战略,战术,战法”的关系,或者“方向,方法,方案”的关系。

万物运行按“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周期规律

实用之道可以分为四个层级按“阴阳,五行,六亲”体系的关系即是“战略,战术,战法”的关系,也是“方向,方法,方案”的关系,整个体系就系统完整的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框架和根脉,中华民族所有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分门别类地装入到该系统之中,因为该体系整体符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更符合世间万物都是按“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周期规律进行持续发展的总体方向,万物一切活动的最主要的目地都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生生不息”,中间的道路虽然会曲折,但前途最终一定是光明的。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0)

相关推荐

  • 传统文化的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和道哪个大?好像说不清楚,有人说天大地大,有人说道大,有人说天和道是一回事,道法自然,有人说根本不是一回事,根本没有可比性. 神话故事,先有混沌后有盘古开天劈地,清气上浮,浊气下沉,盘 ...

  • 如此说道,才真正弄明白什么是“道”

    客观存在即是道,主观世界即是德. 何谓客观存在?比如世间万物不会因一人身死而引发毁灭: 何谓主观世界?即每一个众生心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并且局限于自己的认知器官和思维体系. 何谓修行,就是在任何情况下 ...

  • 天道之首、人道之首是什么

    天地本无道,无道即为道.道而无形道可道."道"在何处?问心,心为道.道法自然,道可道.天生万物皆因果,物物相克还相生,人世所为皆为利,利来利往利尽归,归所归之处.尊心所做,由情而为 ...

  • 偏准财神:亦道亦佛华光大帝

    华光大帝姓马名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所以汉族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万民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做买卖则能一本万利,因而民间也奉其为财神. 华光大帝又称华光尊皇.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 ...

  • 徐蔚:盗 亦 有 道

    盗 亦 有 道  安徽桐城  徐蔚 闲来无事,扛起锄头,欲将小院中的一块地翻一翻,只因它也如同我一般,闲置久矣! 翻着翻着,兀自乐了起来.原来在废弃的菜桩子下面,还残留着不少黑黝黝的沃土.就为这点事? ...

  • 批评亦有“道”

    批评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可是,如果批评的时机把握不好,批评的功效则会大打折扣.如何运用好批评这种教育手段?这就需要班主任树立正确的"批评观". 批 ...

  •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道亦乐得》悟读述杂【23】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道亦乐得》悟读述杂【23】

  • 《全唐诗》卷四 唐肃宗李亨:神惟不爱,道亦无求

    李亨 (唐肃宗) 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肃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 ...

  • 唯道独称尊——王大千世界,亦不如坐进此道!

    一位神学院学者的网上评论: (学者梁燕城访谈):我在一所美国神学院读书时,发现<老子>与<圣经>有奇妙相通之处.经过好几年潜心研究,终于完成了这部书(此处省略).老子的道,是自 ...

  • 人能弘道?道亦弘人

    <文汇报>2021年3月26日(星期五)第八版 人能弘道?道亦弘人  朱 承 <孔子:人能弘道>(修订本) 倪培民著  李子华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司马迁说: ...

  • 言贵而后道亦重——《论语》悟读【377】

    言贵而后道亦重,言轻而后道也轻. <论语>第十五篇第八章: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 ...

  • 天不变,道亦不变。除非你作死!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478天! "老周: 你好! 最近一直很纠结,丈夫和儿子劝我换个行当,我从事的是餐饮行业,已经做了快20年了,我怕换个行业无所适从,更多的担忧还是怕家里入不敷出.可他们 ...